硬质内镜,亦称为硬镜,它利用一系列柱状透镜来形成图像,其外径通常介于2至8毫米之间。较长型的硬镜可以与立体定向设备联合使用。内镜的直径越大,成像越清晰,同时手术视野的亮度也会增加。专业的内镜操作系统可以沿着内镜的内侧或外侧进入手术区域,手术过程则在高清或液晶显示屏的指导下完成。
工作镜的镜体内设有多功能通道,包括照明、冲洗、吸引以及手术操作等通道。这些通道使得手术者能够通过内镜进行电凝止血、冲洗、活检、造瘘等多种手术操作。
内镜镜体的视角有多种,包括0°、30°、45°、70°、120°等。不同视角的神经内镜适用于不同的手术场合。通常,0°、30°、45°的镜体角度用于手术操作和观察,而70°和120°的镜体角度则主要用于观察目的。
0°内镜提供的是直视视野,而30°和45°内镜则展现的是斜向视野。角度内镜在颅底手术中观察手术区域的各个角落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在切除听神经瘤时,可以观察到内听道;在经鼻切除垂体腺瘤时,可以查看海绵窦;在切除表皮样囊肿时,可以观察到显微镜无法直视的残余肿瘤。具有更大角度的内镜,如70°和90°内镜,虽然手术操作上较为困难,但它们主要被用于观察较大角度的侧面死角。脊柱内镜属于硬性内镜的一种。
软性内镜分为纤维软镜和电子软镜,通常简称为软镜。这类内镜通常较为细长,长度可达到1.0米,外径在0.75至4.0毫米之间,头端直径为2至4毫米。与硬性内镜相似,软性内镜同样具备视道和照明通道,但由于其外径较小,通常将工作通道、冲洗通道和吸引通道合并为一个。软性内镜不仅具有柔软、可弯曲的特性,还能根据需求进行角度调整或侧向偏移,最大视角可达160°。软性内镜的应用广泛,操作灵活,能够在脑室或脑池内移动,到达硬性内镜无法触及的区域进行观察和操作。在使用软性内镜时,控制方向较为复杂,并且需要借助固定装置来保持稳定。
图像质量受到光亮度的直接作用。Bozcini研制的首个硬性内镜使用烛光作为照明源,而在1853年,法国的Desormeaux通过使用燃油灯进行反射照明,提升了光亮度。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内镜照明依然依赖于传统的白炽灯泡。随后,金属卤化物灯和超高压短弧氙灯开始应用于临床,这些光源具有高色温和良好的照明效果。特别是氙灯,其光通量是卤素灯的两倍以上,光能转换效率高,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光照强度;氙灯的寿命超过150小时,远超卤素灯,且光、电参数的一致性良好,工作状态受外界因素变化的影响较小,能够瞬间点燃并实现稳定的 光输出。近年来,新型LED冷光源问世,配合二次光学系统、自动散热管理系统和智能调光系统,能够提供均匀的红外线和紫外线输出,功耗低,仅需提供高亮度的冷白光,寿命长达6万小时,色温高且纯净。这些优点使得LED冷光源成为当前内镜主机首选的照明源。
内镜手术剪的设计独树一帜,通常配备有可调节的刀片和手柄,以便根据不同的手术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它主要应用于微创手术领域。这种手术剪拥有卓越的切割性能和极高的操作精度,能够对组织和器官,如肠道、血管、神经等进行精确切割。
成像系统由摄像头、摄像系统主机和显示器组成。摄像头连接到神经内镜的镜体上,并通过摄像系统主机将捕获的图像传输到显示器上。目前使用的高清、全数字摄像头体积小巧、重量轻便,结合高性能的摄像系统主机,使得图像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显示器用于展示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它是外科医生的“眼睛”,其摆放位置至关重要。显示器应放置在外科医生操作位置的正前方,距离不宜超过2米,以便于观察。此外,还应配备额外的显示器供其他手术参与人员观看。这些显示器至少应具备1080P的分辨率。目前,高清显示器的分辨率可以达到2K甚至4K。
主要用于内镜下经鼻和经口进行的颅底手术,以磨除颅底骨骼,创建锁孔骨窗,同时也可用于磨除颅骨内的骨性结构,例如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磨除内听道的后壁。在进行内镜腹侧颅底入路手术时,磨钻的手柄需要更为细长。
双极电凝技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40年。与单极电凝不同,双极电凝取消了需要接触病人身体另一侧的无效电极。相反,它的两个电极分别安装在一把镊子的两个叶片上,这两个叶片之间是隔离开的。在使用时,电流仅通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因此所需的电量大幅降低,通常只需单极电凝的1/4至1/3。在处理关键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电量甚至可以减少到不到单极电凝的1/10,从而显著减少了热量的扩散和邻近组织的损伤。
肿瘤摘除镊,亦称为肿瘤夹子或夹取器,是外科手术中用于摘除肿瘤或组织的工具。这种镊子一般由一对组成,每只镊子都配备有一个手柄和一个夹爪。在使用时,通过手柄控制夹爪的开启,将其深入体内以夹持目标组织,随后收紧夹爪以切断组织或肿瘤,并将其取出。
球囊导管是一种仅供一次性使用的介入性医疗设备,其主要用途是扩张血管中的阻塞部位,以减小其内径,恢复至正常血管内径或略小于正常值。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如果单纯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无法实现血管内径的有效扩大,那么就需要采用支架,利用金属支架来扩充病灶处的血管内径。
微型CUSA通过超声波技术将肿瘤腔内的瘤体打碎成屑粒,并利用其吸除功能将这些碎屑移除。相较于传统的CUSA,内镜微型CUSA更为小巧和轻便,且更长、更细。它配备了超精细的微头、可成角和延长的手柄,这使得在颅底内镜手术中能够更有效地抵达手术区域,并提供最佳的手术视野。此外,还有一种超细型的CUSA,它可以通过3毫米的工作通道进行脑室和脑池内镜手术,显著提升了脑室和脑池内镜手术中肿瘤切除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