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脑干手术因其极高的风险和复杂性,常被比喻为“生命禁区”中的“拆弹”行动。近日,不出国门,家门口就能看德国“拆弹”专家——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姑苏晚报》报道,“国际专家”在苏州做高精尖手术,脑肿瘤患者有了治疗新选择。聘任巴特朗菲教授,是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推动国际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加强搭建中外专家交流合作平台的最新举措。
据介绍,来自德国的巴特朗菲教授是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以擅长实施脑干、丘脑、颅底、延髓、脊髓等病变的微创手术闻名,是国际脑干颅底肿瘤手术大师。他的到访为中国的脑干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巴特朗菲教授以其精湛的手术技艺和对脑干解剖深入的理解,成功开展了多例高难度脑干手术,完成了极具风险的生命禁区“拆弹”手术。“颅底肿瘤深藏在大脑内部,四周密布神经与血管,稍有损伤,轻则功能丧失,重则危及生命。挑战‘生命禁区’,非常考验主刀医生的‘手上功夫’。”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黄煜伦表示。成为首席顾问后,巴特朗菲教授将每年定期来到苏州,围绕神经外科临床复杂难题与该院医疗团队深入合作,在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支撑下,让国内疑难脑瘤患者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大咖手术治疗。在手术室那扇紧闭的门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死较量?想象一下,当手握柳叶刀,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模型,而是怦怦跳动的心脏、纤细脆弱的神经,每一个细微的操作都牵系着一条宝贵的生命。当肿瘤潜藏于至关重要的功能区,乃至脑干这样的生命中枢,他们更是慎之又慎,生怕一丝不慎便损害了患者的正常功能,乃至担忧患者无法平安离开手术室。
近日,INC巴特朗菲教授中国行持续推进中,再次突破传统“禁区”,为一位45岁中脑被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陈女士实施高难度的示范教学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年迈的父母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给予她无尽的关爱与支持。
“民以食为天”“,证明了吃在我们心里的分量,尤其在手术后这关键时刻。病患及家属非常关心的就是,“可以吃什么?”“饮食有什么注意事项?”“吃什么恢复快?”术后第2天,在普通病房的查房过程中,陈女士的家人也满怀关切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她现在可以吃东西了吗?”对于很多这样术后的患者,巴教授总是表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1. 高风险性:脑干是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损伤,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这与拆弹过程中的高风险性相似,一旦操作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2. 精确操作要求: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医生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精确定位病变位置,这与拆弹过程中需要精确剪断特定线路以避免爆炸的风险相似。
3. 紧急性和时效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能随时破裂出血,一旦出血,可能会迅速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手术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完成,这与拆弹时必须在炸弹爆炸前迅速解除威胁的紧迫性相似。
4. 使用高科技设备: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医生会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等高科技设备来辅助手术,实时监测神经动态,确保手术安全,这与拆弹专家使用专业设备来检测和拆除炸弹的技术相似。
5. 术后风险:手术后患者可能面临再出血的风险,这种风险在术后的几天到几周内较为显著,如果再出血发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与炸弹拆除后可能存在的二次爆炸风险相似。
因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因其高风险性、精确操作要求、紧急性和时效性、使用高科技设备以及术后风险,被形象地比喻为“拆弹”。
2、偶然发现的(静态的,无临床表现,无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暂时不需要手术治疗;3、在进展恶化快的病人中,紧急手术切除肿瘤是有益的,相当于抢救性手术;4、有很多手术入路是可以选择的,但最短到达肿瘤的手术路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术入路选择;有的较长的入路在特定情况下对功能的保护是很好的。5、根据巴教授手术的患者,90%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良好或极好的预后。
▼点击图片,了解巴教授的脑干突破之旅
12月22日,巴教授为54岁的松果体区肿瘤赵女士,成功实施手术,恢复良好。这个肿瘤不仅顽固,还跟周边的“交通要道”——大脑内静脉、Rosenthal静脉和大脑大静脉(人们称它为Galen静脉)紧紧纠缠在一起,就像是藤蔓缠绕着大树,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这些“生命之路”受阻,引发严重的静脉回流问题,让大脑陷入水肿的危机。而且,这个肿瘤还紧邻着中脑这个“指挥中心”,特别是上丘和导水管这两个关键区域,术中要避免损伤可能引起眼球运动障碍或脑积水。
巴教授细心地分离那些与肿瘤纠缠在一起的深部静脉,一点一点地揭开肿瘤与周边组织的界限。最终,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无比的耐心,巴教授成功地将这个顽固的肿瘤从大脑中“拔除”,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机。
▼术后第3天查房,赵女士已经可以下地走路。看到巴教授来了,赵女士举起手来点赞,“谢谢,一切都是您的功劳!”而巴教授也为他们带来了好消息,“我看过了核磁,非常好,全切。”听到这个消息,赵女士再次抬手点赞,目送教授离开。
当日,同样成功手术的还有30岁的第三脑室的肿瘤(RGNT)患者晋然。这个肿瘤不仅位置隐蔽,长满三脑室,还像一块顽固的“橡皮膏”,紧紧贴在了大脑深处,甚至把重要的脑室通道——室间孔都给堵住了,还包裹着脆弱的脑深部静脉系统。
巴教授的手术技术讲究“精准切瘤”,每一步都像在进行微创艺术。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一点点地将肿瘤分割成小块,逐一移除。最后,为了确保没有遗漏任何残留,巴教授还请出了另一位助手——神经内镜,它就像是一盏聚光灯,照亮了脑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得以清除那些藏匿在深处的肿瘤残余。▼术后第3天查房,巴教授同样为晋然带来了好消息,“核磁非常好,没有残留。”2024年12月巴教授面对面咨询仍在继续开展中,中国行期间巴教授也将为更多慕名而来的疑难神经外科疾病患者进行一对一咨询,为他们指明未来之路。点击阅读:INC巴教授圣诞节的坚守:“和脑瘤患者一起冲刺,一起赢”
许多的疑难神外患者,走在这条艰难的求医路上,一部分患者在了解到治疗的巨大风险后选择了退却;还有另一部分患者认为世界这么大,总会有希望的。对于许多神经外科病患,尤其是病情复杂、肿瘤位置深(如脑干、丘脑、脊髓、小脑、功能区……)的患者来说,时间更加宝贵,当得到教授可以手术的评估意见之后,他们彷佛看到了最后的希望。一个人的生命,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医生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助上一臂之力。当拥有这种决心和信任时,也是给成功的治疗增加砝码。一台手术、一个家庭、一个希望。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手术的意义不仅可以切除肿瘤,也让他们开启全新的生活,也让这些家庭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想要了解更多经典案例,可拨打官方电话400-029-0925。如果您也有想要分享的经历或者无法解答的疑惑,欢迎留言或者在后台私信我们吧……
声明:INC致力于中外前沿神经外科技术交流与推广,以上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作为其他患者的医学诊疗意见,本平台非医疗机构,不独立表达医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