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养身体防秋燥

健康   2024-09-26 07:01   广东  

一场秋雨一场凉。


秋分之后,秋意愈浓,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寒凉又重了几分。


寒有「凝滞、收引」的特性,会使人体津液遇寒内收,体表缺少津液濡养,「燥」的表现就会更明显。


对付秋燥,很多人都会选择用雪梨川贝等清凉滋润之法。


然而,这时的燥,已转变为「凉燥」,再用雪梨川贝已经不适合了,反而还可能加重津液凝滞的情况。






秋分之后

凉燥悄悄来到



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说:「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


秋分之前,天地之间尚存夏末余热,燥与温热结合,故以风热温燥为主。


而到了秋分之后,这时寒意渐浓,燥与寒凉结合,便形成凉燥了。


虽然它们都同属于「燥邪」,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通俗来说,温燥就是初秋燥气夹杂着暑气炎蒸,把人体津液给「烤干」了。


这时我们通过多喝水、吃一些凉润的食物,如秋梨膏、川贝炖梨等,能够加以缓解。


凉燥,则是寒气把气血津液「冻住」了,气血津液无法流动起来去润泽身体,人就会表现出怕冷怕风、鼻子干痒、口干咳嗽、皮肤干燥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还是用寒凉清热的食物来「解燥」,可能会造成「凉上加凉」,加重对体内阳气的伤害,让津液凝滞得更厉害。


对于凉燥,应侧重于温阳祛寒,让身体温暖起来,体内的气血津液能够正常流动起来,去滋润身体各处,燥象自然就消失了。






应对凉燥

「散寒尤为关键



想要调理凉燥,首要步骤就是通畅肺之气机,恢复肺脏宣发、肃降的作用,把表层的「寒邪」给宣发出去


少了寒气的「从中作梗」,津液才能一路无阻,在全身流动起来。


既然要通络散寒,那么选用艾灸的方式就再合适不过了。


艾属纯阳,辅以灸法的温热,能够透达腧穴深部,并经由经络传导,发挥调理脏腑、温阳祛寒、通络解表等作用。


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在我们的手上,找到列缺穴、太渊穴、合谷穴。


列缺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行表里阴阳之气,邪气在表时可借宣散肺气之功祛风解表,邪气入里时又可借表经之道,引邪外出。


太渊穴为肺经原穴,能发挥调养肺气、祛风散寒之功。


合谷穴则是大肠经的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刺激此穴也能起到宣肺理气的作用。



找到穴位后,用艾艾贴的艾灸器或艾条在穴位上施灸,艾艾贴的艾条均以蕲艾为主要成分,施灸时火力温而不燥,其温热之性能直透皮肤、肌肉深处,使人有舒缓松解之感。






温养肾水

常用艾草水泡脚


中医五行学说理论认为,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


想要改善凉燥,除了调肺,还要养肾


肾主水液,肾水得温,我们一身的津液就能更好地温化开了。


《灵枢》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这里也是肾水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泡脚的方式,来打通涌泉、温暖涌泉,以滋养肾经


泡脚时,往水中再加入一些艾草水,艾草本就有理气血、逐湿寒的效用,用艾草水泡脚能够更好地疏通经络,加速气血运行,促进体内寒湿之气的排出


泡完脚之后,先擦干水渍,再用双手手心搓揉对侧涌泉穴,使其微微发热为度,也有利于调和阴阳、调理身体。


与此同时,缓解凉燥不宜再吃梨子等寒凉之品,而是应该选择偏温的润燥食物,花生、南瓜、板栗、黑芝麻、黑米、黑豆等,以温润凉燥、养血益肾。







艾艾贴订阅号
自 2015 年创立以来,我们从一个简单而坚定的艾草理想起步,到成长为艾草养生领域的先行品牌,我们始终相信,源自古老东方的艾草文化经由现代科学的精研和创新,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