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寒气渐重,冷空气成为天气舞台的常客。
寒,本来是天地自然的气候变换。
然而,当外界寒气过盛,再加上人体本身正气不足,寒气乘机而入可使气血运行受阻,甚至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这时,寒便成了致病因素,为中医六淫中的「寒邪」。
百病寒为先
寒邪易引发多重伤害
关于寒邪,中医里有「十病九寒」、「百病寒为先」等说法。
寒邪对人体的伤害是多方面的:
1.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阳气就像身体里的「太阳」,当人体感受寒邪,导致阳气受损,身体缺乏阳气温煦之后,就容易变得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晚上睡觉时,还可能因为脚冷而难以入睡。
若寒邪由表及里,伤及脏腑阳气,还可引发脘腹冷痛、大便稀溏、痛经加重等。
2.寒性凝滞,影响气血运行。
人体中的气血,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寒邪导致气血凝滞,痹阻脉络,各种疼痛就会接踵而来,常见的有头痛、肩颈僵痛、关节痛、肚子疼等。究其原因,就是四个字——「不通则痛」。
寒邪所致的疼痛,常表现为「冷痛」,具有「得温则减,遇寒加剧」的特点。
3.寒性收引,引发身体不适。
寒邪的入侵还容易引起血管壁与支气管的收缩,从而加剧血压升高、咳嗽、哮喘等。
与此同时,寒邪侵犯下肢关节部位,可见肢体屈伸不利、筋肉关节拘挛作痛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寒腿」。
守好「寒气入口」
过个暖暖的秋冬
在寒气袭人的秋冬季节,怎么才能将寒邪「拒之体外」呢?
其实,我们身上有3个「寒气入口」,保护好它们,对于防寒意义重大。
后颈
在我们的后颈部位,有3个以「风」命名的重要穴位,分别是风池穴、风门穴和风府穴,它们都是风邪容易入侵的门户。
风邪常常与寒邪沆瀣一气,秋冬常见的风寒感冒就是它们的「杰作」。
那么,要防风寒侵袭,首先就要护好后颈。
早晚天冷、风大的时候,可穿上高领的衣服,或者戴上围巾保暖颈部。
如果感觉身体有外感风寒的迹象,及时艾灸颈部的风池穴、大椎穴,通过激发阳气来祛风散寒,再用些葱白、生姜、红糖煮水喝,趁热喝下,通过发汗来起到散寒的作用。
肚脐
肚脐作为人体出生后腹壁最后闭合之处,是腹壁最薄的地方,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皮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保护,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尤其容易受风寒侵袭。
肚脐一旦受寒,首先会影响肠胃功能,引起腹痛、腹泻等。
对女性来说,因任脉主胞宫,而肚脐处的神阙穴是任脉上的要穴,如果不注意腹部保暖,女性还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各种妇科问题。
秋冬天寒,除了要注意及时增加衣服,夜间睡觉时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以外,还可以多艾灸神阙穴,以暖腹护宫。
艾草是少有的能通十二经的纯阳之草,经由灸法产生的热力能更好地通达阳气、温通经络。
艾灸腹部有个简便方法,只需要在神阙穴贴上艾艾贴艾灸精华贴即可,持续4小时的舒适恒温发热,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缓缓渗入体内,从小腹到全身,都倍感温暖。
足底
「寒从足下生」,双足最接地气,自然界的风寒之气也容易从双足侵袭人体。
足部还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若足部受寒,寒邪循经侵入体内,还会影响到脾胃、肝胆、肾及膀胱等脏腑功能。
而这个时候用温水泡脚,能够改善足部的气血循环,并通过「暖足」,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
泡脚时,若加入能够温经通络的艾草,驱寒暖身的效果则会更上一层楼:
取艾叶50g,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小火继续煮5分钟,关火,待水温晾至40℃~42℃,将其倒入足浴盆后将双脚浸泡到艾草水中,泡到微微出汗,时间大概控制在20分钟左右。
如果觉得这种熬煮艾草水的方法比较费时费力,不妨考虑使用艾艾贴的艾草精华泡浴液。
每次泡脚时,只需要在温水里倒入一小瓶泡浴液,萃取于优质蕲艾的艾草精华即刻释出,给身体加倍滋养。
每天晚上泡泡脚,把脚泡得暖暖的,再穿上袜子,躲进被窝,暖意在全身蔓延,安然进入甜美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