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讲:「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并强调顺时养生的核心在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秋冬季节的养生重点是「养阴」,艾灸扶阳就没有必要再坚持下去了。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秋冬要养阴
同时也不能忽略养阳
先来理解一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阳」指的是人体活动的能量表现。
之所以要「春夏养阳」,是因为春夏天气热,人体新陈代谢快,能量消耗多,通过「养阳」能够补充体力与能量。
「阴」则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秋冬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趁这段时间「养阴」来补足基础,有助于来年春季阳气的生发。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春夏不需要养阴,秋冬不需要养阳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中医认为阴阳讲究互生、互长,阴阳的协调与平衡,才是维持健康状态的关键。
在春夏,养阳固然重要,但在天气热、出汗多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阴液的耗伤,所以春夏也需适当养阴。
同理,在秋冬季节,也不能一味着重于养阴而忽视养阳。尤其是现在很多人都存在熬夜、不注意保暖、夜跑等习惯,会使阳气过度消耗,日久还会引发阳虚。
体内阳气不足以抵御冬天的寒气,就经常会出现畏寒怕冷、手脚不温等情况,同时容易发生感冒、关节痛、痛经等。
因此,在秋冬,除了要适度养阴生津外,还需要补益阳气来御寒祛寒,否则身体里的那点阳气被消耗完了,许多病症都容易趁虚而入。
艾灸扶阳
温暖身心防寒邪
寒,是冬季的主气。
当人体阳气虚弱时,外界寒气容易侵入机体而致病,这就是所谓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那么,冬日里,我们该怎么扶持、温补人体阳气呢?
《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说,艾灸借助艾草的纯阳之性,结合灸法产生的热能,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能够起到温阳散寒、扶正祛邪、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平衡的作用。
因后背督脉主管一身的阳气,在寒冷冬季,宜多艾灸督脉上的穴位,如大椎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命门穴等,能助长阳气、提振正气,持续改善体质状况。穴位查询
冬季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
1、艾灸时间宜早不宜晚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讲:「朝则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冬季的晚上更是阴中之阴,人体需要安静下来,让阳气收藏。
如果太晚艾灸的话,相当于在阳气潜藏时,又强行唤醒阳气,这样容易影响到接下来的睡眠,长此以往还可能伤阴。
所以,艾灸最好在白天进行,实在需要晚上艾灸的话,建议最晚不超过21点。
2、艾灸过程注意保暖
避寒,是艾灸时的一个重要原则。
使用艾条施灸时,一般需要暴露部分体表穴位,所以冬天艾灸尤其需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比如,艾灸前可以先打开屋内的暖气,待到室温合适之后再使用艾条、艾灸器等进行艾灸。
如果没这个条件该怎么办呢?
这时可以选择使用艾艾贴艾灸精华贴——取出艾灸精华贴后,将艾草精油均匀涂抹在艾草包上,贴敷在体表穴位上,然后用衣物遮挡起来。
这种艾灸方式能为身体带来持续4小时的温暖热灸,同时避免了艾灸过程中吹风受凉。
结束艾灸之后,还要注意两小时内尽量别碰冷水、吹冷风,口渴的话可以喝杯温水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