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梦工厂】NO.337——实例解读破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样板支部申报书撰写
教育
教育
2024-08-12 21:03
甘肃
最近参与了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样板支部申报书的评审工作,学习了很多,但也围绕普遍难点总结了几条共性的撰写建议,与有意向的各位老师一起讨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第一部分是前期基础,其中明确包括了已具有的载体平台和体制机制、形成的突出成效和广泛影响等内容。在载体平台这一部分,很多老师主要是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对于具体怎么写载体平台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建议在这一部分重点解释精品项目的“题眼”,即主线逻辑,我们举几个例子。1.“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科技小院实践育人品牌建设。就可以围绕“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这三个关键词,撰写具体开展育人工作的载体平台是什么。2.深化思政引领,培育时代新人——构建“1234”递进式新工科育人体系。这里的载体平台就要围绕“1234”递进式的内涵来撰写。即明确依托什么平台来干,统筹什么力量来干,这些平台之间要有逻辑关联,分别针对育人的某一个板块,能够形成体系,在写作上就要突出对仗和关键词联系。比如,我们写精准赋能,“四维”共进——易班数字化思政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精品项目本子,就要解释哪四维(数字化思政场域构建、数字化思政资源集成、师生数字素养培育、数字化精准施策),然后在架构、供给、内容、对象四个维度(尽可能要穷尽精准的范畴)体现精准。一言蔽之,要“先谋于局、后谋于略”,局就是我们整体构建的载体平台,略就是我们由此搭建的体制机制,开展工作的方法手段,“略从局出”。这是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申报书的一个特定内容,这个板块是撰写的难点,在第一批申报时,大家也都在集中讨论到底怎么撰写此例,我有一个典型经验,就是把握“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两个关键词。1.借船出海。就是要讲清楚如何用好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这是官方建设的,要体现出工作室如何在资源共享、素材供给上发挥作用,比如,我的工作室申报书当时是这样撰写的:工作室利用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采集辅导员基本结构、素质能力、工作内容、工作成效、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的数据,动态分析、实时生成队伍画像和个人画像;建设陕西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网,建设学习实训功能模块,包括政策指南、典型经验、课程学习、案例研讨、互助问答、榜样在线等6个主要部分,供辅导员自主学习;设置业务中心功能模块,线上开展优秀高校辅导员推荐展示、辅导员优质工作案例征集等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室全体辅导员实时更新平台信息,生成团队和辅导员个人的精准画像,通过分析精准画像,针对团队初级辅导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具辅导员个人“课程单”,指导他们用好平台,坚持在平台打卡学习,补齐能力短板;针对中级、高级辅导员根据个人画像,结合个人兴趣,与本人深度探讨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寻找职业榜样,通过平台观察分析辅导员榜样都在学什么、做什么实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开展交流研讨;同时,梳理团队工作经验积极参与平台建设。特别是2022年建设的陕西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网,已经为全省2万多名高校辅导员提供了学习成长的“素材库”“资料包”。目前,已经上线优秀辅导员工作案例300余篇,出版辅导员实践类培训专著4部。结合工作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长,围绕平台“用起来”、数据“实起来”、资源“活起来”,指导工作室成员利用平台开展常态化打卡学习,及时更新平台数据,围绕学生辅导案例、工作精品项目、先进模范事迹、学习工作及成长发展中的困惑问题或疑难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优质学习资源参与平台共建,切实满足精准赋能需求,在提升本团队、本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向全国辐射。2.“造船出海”。则主要聚焦特殊性,针对性用好学校已有的数字赋能平台,阐释工作室在其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比如,我的项目申报书本子就额外写了大数据精准画像平台、大学生网络热点分析平台、VR思政虚拟仿真中心平台三个我们自己建设的数字赋能平台的情况,全部按照给定的要求,从平台功能、应用方式和预期效果三个方面撰写。这里我列举大学生网络热点分析平台的例子与大家分享。
工作室通过理论热点问题动态采集系统、网络风险监测大数据系统、大数据热点分析系统面向全网实时采集热点信息。发挥易班实名制优势,上线轻应用“易帮通”,设置学业帮扶、宿舍生活、网络服务、文化活动等版块采集意见建议,第一时间分类反馈至相关职责部门并跟踪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师生诉求。工作室通过大学生网络热点分析平台,可以随时了解、发现、挖掘师生所需、所感、所想的网络信息,一方面,XX精准赋能辅导员工作室作为省级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平台,已经培育了“辅导员来啦”“旭述芳华”“星映”“梯田影像”等30多个各具特色、着力不同的校级网络文化工作室作为品牌内容创作培育基地,结合系统分析的热点话题订单式定制精品网络教育内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文化共鸣、价值认同、情感联结的多维交互,年产各类网络文化作品1000余个,实现了正面供给和应用。另一方面,及时梳理分析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跟踪处理。对网络舆情进行常态监测和预警,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稳定风险的网络舆情,针对网上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旗帜鲜明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一方面,以工作室培育的30余个校级网络文化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对接学生网络热点数据分析,定制教学内容、开展交互传播、做好效果评估,实现主客体教育内容信息选择的同频共振,使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供给从单向度的自说自话,逐渐转向以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常态化、持续化的优质内容创造和供给机制,推动一体化建设、品牌化培育、校本化构架的工作模式成为网络育人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推进网络平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链条式融合。另一方面,帮助工作室成员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畅通和规范学生诉求表达、权益保障通道,促进优质网络育人资源多维度供给、个性化推送和过程性反馈,充分利用网络的参与性、互动性等特征,创新工作方法和推动方式,注重挖掘青年学生的主体感受,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大数据下的高校舆情监控和校园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学生在健康上网、依法用网、文明护网中培根铸魂,使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各类工作项目的申报书,一般都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已有工作基础,二是未来建设规划,三是条件保障,评分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三大板块来进行。相对于比较“实”一点的已有工作基础,未来建设规划部分,更多的是方略设计,很多老师还没有掌握图例式、结构式、逻辑式的规划写法,也没有按照时间进度量化建设内容,影响了本子质量。一是要明确建设目标。这个建设目标一定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再深化,再升级,不建议另起炉灶,要体现一贯性。比如,针对“数字赋能、四维共进”的思政精品项目,我们在前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四维共进,这里就要体现未来工作设计的延续性。
比如,重点通过网络育人矩阵建设深化数字化思政场域构建、网络优质文化创作丰富数字化思政资源集成、网络教育引导实践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网络行为数据分析助力思政精准施策“四大工程”。
二是要明确推进方案和重点举措。即围绕建设思路,明确按时间节点分几步来做,每一步都要具体干什么,要有具体的动作内容支撑,要体现时间的延续性和工作的累积性。
三是要有图示丰富呈现。比如,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申报书中我们就在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建设方案都有图示辅助理解。
比如,我们已成功申报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的建设方案为例。(一)党建核心引领,推动“网络文化供给”品牌建设,持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支部党员信仰之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规范化“三会一课”,创新探索清单式、课表化、互动性学习和专题党课,引领支部党员讲政治、懂规矩、勇担当,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狠抓学习落实,把稳作风建设思想之舵。常态化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培训、应知应会测试等形式,推动党员培训全覆盖;依托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依托延安、照金、马栏、富平等红色资源,积极开展案例式、体验式、情景式等教学,持续提升学习实效;用好网络干部培训学院等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加大支部队伍网络相关领域知识培训,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三是传承西迁精神,补足干事创业精神之钙。以“西迁精神”为核心,开展“精神谱系”系列学习,引领支部党员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主动担当“西迁精神”和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发扬者,结合支部思想网络工作特征和轻工类高校学生特点带头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满足学校、师生发展需求。一是选树典型引领风气。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不打烊”为主题,在学业科研、工作实绩和服务实践上分别选树先进党员典型,树立具有较大影响力、代表性的典型人物。通过组织网络平台展示、宣讲报告、座谈交流、文化文艺活动等方式形成支部党员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进党支部稳步成长。二是创先争优引领行动。细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将支部党员培养成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采取思想汇报、工作研讨相结合,定期开展支部党员交流会,设立奖惩制度,培养良好的内部协作环境,推动团队内部资源优化。纵向上形成以老带新的传递模式,横向上提供业务交叉的探索便利,更好地激活“末梢神经”,畅通“毛细血管”,打通党组织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保障引领方向。持续做好“培优计划”,紧密对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求,落实深入网络密切联系青年机制,持续推动思政工作者进网络工作,进一步强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基础性建设、提升性扶持和示范性奖励。分类资助建设一批网络思政工作室,培育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品牌项目,引导思政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全体教师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为网络思政的发展跃迁提供队伍能力保障。一是把握力度,推动优质文化产品“点式爆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的“七个着力”重要要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工作使命,推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改革,通过“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推广展示活动,激活“‘有易思’共享供给站”为代表的育人品牌辐射,与广大师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回应师生所想、所惑、所盼,产出一系列“网络名篇名作”,讲出“青春味道”“科大味道”“时代味道”。二是把握分寸,规范网络内容矩阵“链式生产”。按照“易班领衔,上下联动,多元融合”的思路,系统整合易班发展中心、网络文化工作室、学院新媒体工作站等创作主体,灵活运用视频、动漫、歌曲、H5、AI、VR等载体,合理布局易班、微信、抖音、B站、微博、知乎等传播渠道,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节点为契机,差异化梯队式开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网络文化内容生产,立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繁荣发展。三是把握节奏,促进网络文化作品“簇式传播”。发挥承建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的统筹功能,完善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探索建立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专门机构,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主题策划,实现区域内高校网络思政声场的叠加、混响和辐射,推动精品内容簇状发散生长。(二)业务改革创新,带头推动“网络精准赋能”应用建设,持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度
一是优化支部“双向促进”评价体系。将网络育人实效纳入党支部考核,把党支部建设工作纳入部门考核评价,实现“党建”“业务”双向促进,推动新形势下支部党建与部门业务工作有机融合,为支部党员学习实践成效观测提供切口、为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提供抓手。二是健全网络思政平台管理体系。将数字化思政平台建设绩效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指导、管理和考核,同时建立易班数字化思政平台的管理团队或委员会。设立内容审核团队,负责审核上传到平台的内容,确保内容合法、准确、符合道德规范;制定定期的内容更新计划,确保平台上的资源保持新鲜和时效性;设立用户反馈通道,及时处理用户建议和投诉,不断改进平台。三是完善网络思政工作激励体系。明确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估网络工作队伍的表现和贡献;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要考察绩效结果,还要考虑到过程管理和行为规范;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完善《“双一流”建设标志性成果激励办法(思想政治教育)》,倡导激励与约束相结合,通过颁发奖励和荣誉,激励网络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做到工作有任务、有考核、有评价、有奖惩。一是以“领航计划”为抓手建强教师主体队伍。每年培育支持一批网络教育名师、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名师团队、网络育人先进工作者,从项目、资源、经费等方面持续给予倾斜。通过专题培训、轮岗交流、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能力素养,加强思想交流,关注前沿问题,确保每名宣传思想骨干、网络思政骨干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6个学时。二是以“护航计划”为抓手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修订完善《陕西科技大学学生网络护航员队伍管理办法》,明确学生网络护航员的配备选聘、发展培养、考核激励措施。持续建设大学生融媒体中心、易班学生工作站、党团组织新媒体工作站,以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训练营”为契机,为学生骨干提供“虚拟学院”“专家零距离”等培训活动。三是以“续航计划”为抓手优化师生培养机制。积极实施“大融合”专项工程,举办“互联网+网络育人”“网络育人赋能精准思政”等论坛,调动学术大家、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育人,加强对“大V”“大号”网络名人的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增进政治认同,引导正面发声。一是数字化赋能调查研究。打破调研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发现问题,克服以主观想象代替学生真实需求的倾向,带头通过“屏对屏”“键对键”“面对面”等方式,深入学院、深入师生、深入网络,问情、问计、问需,用好信息化数据处理手段,加强对调研结果的分类梳理和分析研判,把师生的分散意见转为集中的系统意见,积极加以解决,推动各项重难点工作有效落实。二是数字化赋能精准画像。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数字化战略要求,联动专业团队,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学生基础数据、行为数据、思想数据、资源数据等四类数据的挖掘力度与分析深度,由现有的伴随性数据收集生成简易学生画像逐步升级为立体画像观览成长全局,实现学业、心理、就业等成长全过程细节精准把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数字化赋能教育载体。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思想行为特点,利用VR、AI、H5等各类互联网技术,建设丰富生动的思政内容、形式与载体,创作图文、视频、音频、动漫等类型网络教育作品,回应学生关切,切实增强未诉先应、无诉自应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党言党语”与“网言网语”相结合,增强思政工作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尝试提供“定点推送”式校园服务,实现教育内容供给从“千篇一律”到“菜单定制”。(三)服务质量提升,带头推动“网络一站式服务”功能建设,持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触达率
一是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时俱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问题,以“党员示范工作室”及“党员服务站”为依托,深入开展“设岗定责”服务实践活动,线上实现学生的“奖勤助贷免”以及日常请假、宿舍管理、课堂签到、图书借阅等日常事务管理,线下推进党建自习室、共享活动室、网络互助群等学生社区软硬件建设,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身边建立可感知、能受用的公共物理空间,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服务、文娱活动等需求,通过泛在化的生活介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引导。二是打造师生诉求反馈处理“直通车”。利用校园网络思政平台(含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号等)的便利性、开放性、扁平化特点,开通“解忧杂货铺”“我的树洞”等平台和服务热线,积极构建学生诉求处理和矛盾纠纷联动化解的工作机制,分类反馈至相关职责部门并协同处理,同时跟踪问题“按程序办完”“以责任办结”“用良心办好”,实现有问题“不出门”,解决问题“零步数”,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增进师生信任、拉近师生距离,推动思政工作深入人心。三是搭建师生云端交流互动“朋友圈”。完善师生线上交流机制,推动思政工作者主动接触网络媒体、参与网络媒体信息互动,经常上网“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聚焦新时代大学生自带网络基因,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同时个人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通过网络聊天、跟帖、回帖等方式开展与学生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心中所想、情绪态度和思想动态等,在网络沟通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始终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把师生的情感纽带系得更加紧密。一是围绕“大学工”,为日常管理提质增效。围绕学生学业发展、兴趣特长、心理健康、社会活动等方面行为表现,全力推进学生伴随性数据处理、全域化育人资源开发、智慧化赋能应用服务,精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精细实施管理教育服务举措,搭建泛在的育人环境,以浸润式育人场景,让学生体验更好、感受更佳,将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让身边的服务和教育管理更具亲和力。打破部门主体间的行政壁垒、系统壁垒,融合跨部门业务,推动校内数据资源集约整合,实现服务同根、数据同源,部门间网络数据共建共用,建设好学生线上“一网通办”事务办理中心与“诉求需求”响应机制,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提供“数据看板”“群体画像”等功能辅助,提升校园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二是围绕“大宣传”,为主流价值扩展声场。将网络育人的领域拓展到学校宣传思想战线,修订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建立完善网络意识形态考核工作台账,提升考核比重,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职责和完成期限,切实夯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要求,整合校院两级150多个新媒体资源集群,开展矩阵式管理,提升各类校园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切实发挥网络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训练营”,对全校网络阵地管理人员以及校院两级新媒体中心师生骨干开展业务培训,唱响壮大主流声音。三是围绕“大思政”,为学科建设贡献智慧。结合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陕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打造研究型机构发展链。细化《网络思政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融合共建方案》,推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重点领域工作的务实合作。同时,与党委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等,以专项工作联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为依托协同发力,实现学科共建、成果共享、人员互通,促进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发展,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一是建设全省高校网络思政平台“中央厨房”。以承建陕西省“青梨派”“大思政课”思政网络平台为契机,统筹完善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陕西教育融媒体中心“三个中心”,陕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大学生在线“三个网站”,各高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为一体化建设“3中心+3网站+X平台”校园网络媒体矩阵,形成陕西高校教育综合平台。二是打造全省高校网络文化“一网秦深”系列品牌。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国家安全教育主题优秀短视频征集”“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活动,不断提升师生网络安全素养。创设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开展“校园文化优秀成果评选”“网络中国节”“网络文明‘四个一’”“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 “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推出原创能力、引领能力和传播能力俱佳的文化产品,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将爱党报国等元素隐喻其中,提升主流平台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三是汇聚全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智慧力量。开展陕西校园好网民培育、陕西校园好网民培育优秀案例遴选、陕西好网民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系列活动,围绕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网络监督、网络文明志愿四大方向建设全省网络育人工作队伍。采取“省-校”“定期-常态”二级结合方式,分层分类开展网络育人队伍培训,精心选拔、重点培养,打造政治信仰坚定、专业水准精深的工作队伍,为全省网络育人工作科学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