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高校辅导员的光荣与梦想
2008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试点工作,引导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自2008年正式实施以来,该项计划(后调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思政骨干专项博士计划”)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化程度高、职业认同度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讲,如何把握机会,准备2024年乃至为后续的报考做好准备,这篇文章,就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工作的通知》进行一定的分析。
从历史视角来分析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基本上维持了三个典型的没有变和1个细微的变化。
一是招生规模的稳定没有变。从2008年的24人,到2018年增长为300人,近六年来持续保持这一总量,累计招生规模达已经到了2700余人。
二是招考导向的要求没有变。文件依旧明确强调“各委托招生培养单位招收专职辅导员的比例须占招生计划数的70%以上,当各招生培养单位至少应招收专职辅导员数不是整数时,分别按计划数的70%四舍五入计算”。同时,继续强调“要严格控制招收的本校生源数量,计划数为5个及以下的最多招收本校生源1人,计划数为6个及以上的最多招收本校生源2人。招生人数为9人的招生培养单位,原则上应有1个以上的名额招录西藏、青海、宁夏等省份的生源”。
三是核心专业的分布没有变。“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实施伊始,招生专业仅限制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探索后,招生专业进一步扩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等一级学科逐步具备了招收思政骨干专项博士的资格。尤其是2018年以来,招生专业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相继招收思政骨干专项博士。
四是合力培养的特点没有变。目前已经形成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落实,各有关高校具体落实的“部-省-校”一体化工作机制。各培养单位则构建了研究生院业务指导、培训研修中心具体协调、相关院系负责培养的运行机制。还鼓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理论功底等方面的专家联合组成导师团队,在加强系统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符合专职辅导员岗位特点的实践能力提升项目设计,多维度增强专项计划培养对象综合素质。
但是,我们看2024的专项计划,相较于往年,还是有一些新的微调,最典型的就是增加了国家安全专业的招生。该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兴起,旨在培养具备宏观、全局和全球战略思维及观大势、察风险、谋远略、控全局能力的国家安全专门人才,这明显符合当前的形势要求以及思政工作新的趋向。很多培养学校较早便成立了相关学院,定向培养有关博士,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于相关研究感兴趣的老师可以重点考虑。另外,即便不报考思政骨干专项也可以报考普通招考或者定向招考,这一专业的招生规模还比较大。比如,在陕西高校,陕西师范大学就专门成立了国家安全学院,每年招生数量也比较可观。这也告诉我们,研究思政骨干的招考专业是一种对于思政工作趋向的敏感把握,也可以顺着这一趋向跳出思政骨干专项来报考。另外,文件中再次强调“要紧密结合专项计划的培养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就招生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理论与实践、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等予以明确规定”,也是期望人才培养更加关注思政工作的实际需求,培养更多热爱思想政治工作、有志于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特别是毕业后仍愿意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专职辅导员。
二、报考的基本步骤
一是符合基本的报考条件。文件里规定的已经很清楚了“截至相应高校博士研究生报名之日,报考人员应专职从事高校党务或思想政治工作满3年,且具有硕士学位,有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本科、硕士所学专业不受限制。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9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报考招生培养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现对于普通博士招考,有两个基础性条件,一个是专职从事高校党务或思政工作要满3年,另一个是年龄不超过45周岁。大家仔细看内容,并没有出现类似“原则上”等表示,这是两条严格的、没有回旋余地的基础性表述。这就给我们的报考留下了明确的计时器。不过,思政骨干专项博士最后拿得的学位基本都是学术性学位,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完全值得好好尝试。
二是完成重要的审核手续。报考人员要先在所在学校办理相关手续,一般而言,处级以下的干部教师要在学校的学工部和人事处办理审批手续,处级干部要在学校的学工部和组织部办理审批手续。校内手续办理完成后,还要在所在地的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做好审核把关。此时就进行到了报考单位的资格审核阶段,相关手续和报考普通博士基本一样,要仔细看报考单位的招生简章。符合条件的,到报考单位进行资格审核,不符合“申请-审核”条件的,要等待“申请-审核”工作结束后继续参加招考。
三、准备的几条建议
一是努力争取“申请-审核”的机会。“申请-审核”已经成为绝大部分招生单位的招考方式,一定要重视,做到提前准备,把握机会,否则就会增加难度,缩小概率。2019年我报考的时候,“申请-审核”时有一篇文章没有出来,只能改为考试,当时思政专业一共就招收5人,“申请-审核”招收了3人,最后只留下2个名额进行考试,明显难度增加很多,而且5个人的招生指标意味着当年该校只能招收1名非辅导员,我当时身份已经不是辅导员,难度明显更大。好在“申请-审核”后招收的3人都是辅导员,还有1次考试的机会,给自己留下了一丝希望,最终涉险把握住了。因此,最好一定要对表“申请-审核”条件准备基本材料,否则难度就会放大,带来困扰。
二是适当联系指导教师。博士招考中,指导教师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还是要积极主动联系导师,让导师看到你求学的诚意和热情,哪怕暂时条件不够去“排队”,不要气馁,更要让导师看到你的坚持和努力。联系导师不是去“找关系”,而是要熟悉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按照相关的指导和重点进行文献的学习和知识的复习,打破信息孤岛的坚冰,也让导师了解你的基本情况,增加沟通和互信。当然,沟通交流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情况,有的导师反倒是更看重学术基础很“反感”提前的沟通,这个时候就要围绕导师的关注热点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并以请教的方式与导师沟通,邮箱是一个很有效的沟通载体,让导师在指导后你再顺理成章的加强沟通。总之,这些都是要以真才实学和积极热忱作为基础的。
三是提前了解毕业条件。报考专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学位,各个培养单位的条件不尽相同,一些名校尽管报考时千军万马,但是毕业条件却不难,甚至没有成果性的要求,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报考时精准也很激烈,但毕业条件反倒很高,甚至要3-4篇CSSCI的相关成果,平添了毕业的难度。大家报考前也有做到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多和已经求学的师兄师姐沟通,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以及未来学习的预期,否则即便考上了,过程更加煎熬。
四是可以多考几次。博士招生考试不同于硕士考试,一年才有一次机会,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学校。我们报考3-4所高校,也就意味着增加了概率的分子值,也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在这里不妨进行一次分析,选取一个自己最想上学校进行重点沟通和准备,再选取一所“难度相关”的学校和一所名气很大、专业很强的学校,最后选取一所地域略微偏僻的学校,综合调剂等各种因素,就有当年“上岸”的机会。
四、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最后“拼一把”。专项有一个年龄不超过45岁的要求,这个时段虽然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都很大,但总体来讲精力还比较充沛。客观讲,45岁是个关键年龄,后备干部遴选、学术转型一般都要在45岁以前完成,否则就可能会失去一定优势。拼一把不是独自焦虑,空而论道,而是真真切切拿出每天固定的时间,不管今天累不累,是不是过年,都去坚持和准备。说直白点,要拿出贾玲减肥的毅力和坚持来准备,除非你天资出众,这样的老师也有很多,但绝不属于大部分人。
二是读博和职称相关联。大部分学校,对于在读博士评选职称,只要第二作者写清楚本单位,都可以认定。因此,一定要结合读博的时机用好导师的资源、学校的平台,把职称评审的条件尽可能准备好,这样过程中尽管辛苦,却可以实现翻倍收获,错过了读博的资源再去准备职称条件,难度就会增大很多。
三是做好更艰难的准备。考博难,读博更难,考博只不过是有了学习的机会,但是要毕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准备。因此,准备专项博士前还要瞄准将来,分析自己能不能承担、有没有能力、敢不敢面对、肯不肯吃苦,考博只不过是序,考上后大幕才拉开,真正的挑战才开始。因此,我也有朋友45岁左右时,几度犹豫,担心即便毕业也可能50多岁了,到底还要不要考。我倒是觉得,我们考博可以是为了将来的发展,但更为了充实和提升自我,也给孩子做个榜样,我们更纯碎的看待时,就会轻松和笃定很多。
四是做好资料的收集。稿子写得好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收集资料。我在某机关锻炼的时候,很佩服一位“笔杆子”,后来到他办公室看到整齐的文件柜和丰富的电子资料时,才时刻感受到了天分+努力+积累的力量。我的一位老师非常博学,旁征博引、学贯中西,60多岁了,还在用一款笔记软件及时收集材料,大家一定要注意分类收集,到最后的复习阶段其实就是系统的旧知识地重温。
打开学术第一道门的方法就是读博,走出内卷困境的最好钥匙就是读博,通过外力的指导和内力的作用,重新开启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一道门,你会发现,门外的世界,多么宏大,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追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