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高校辅导员的光荣与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将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素养作为重点,培育支持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网络教育名师、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举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以及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等,树立“最美辅导员”和“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标杆,引导高校辅导员队伍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专业能力素养。高校辅导员能力素养整体趋向向好的情形之下,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值得关注,有必要针对性地提升和改进。
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是状态实然和效益应然之间存在矛盾。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设计发展体系。但鉴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很多高校在体制机制上缺少整体化的设计、条快化的设置,没有站在“大思政”队伍建设培养的高度进行统筹。即便有一些高校通过建立本科生学院、研究生学院,成立大学生工作党委等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涉及面依旧有限,未能完全基于“学生侧”的角度,推动各类思政工作骨干队伍针对对象的一致性特征,聚焦目标的高度相似性特点,发挥指导思想上的同构性优势实现队伍建设的贯通与协同。
二是职责有限和要求无限之间存在冲突。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面临着自身能力素养的有限性和工作现实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有限性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辅导员要聚焦主责主业”,无限性则是由于辅导员难以彻底摆脱各类行政事务的羁绊。本身年轻同志在基层中就容易多承担日常琐碎工作,再加上很多工作内容需要相互支持,很难完全脱离行政事务,这就造成了辅导员既要专注于学生思政工作的专业能力提升,也要兼顾行政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高校在进一步明确主责主业的基础之上,如何针对辅导员在行政沟通和协调方面的困顿加强培养,这一类的探索还不够充分。
三是专业发展和专家进阶之间存在断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化的积累过程,需要聚焦方向、深耕精培。从专业化到专家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逢优必转”的矛盾。这既由辅导员发展的现实瓶颈和困难引发,又由辅导员对岗位发展空间和达成效果不了解、没信心导致。在队伍保障上,思政工作干部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和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落实情况还不均衡,区域、校际之间仍有差异。重视的学校明显举措更实,高校辅导员发展的动力较足,重视不够的学校力度还需加强,特别是个别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强,好的留不住,队伍不关注,制约了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作用的发挥。从社会认知上看,高校辅导员依旧存在一定的“刻板化”“标签化”印象。有的未将高校辅导员视为教师和干部,有的仅仅理解为生活老师。甚至同在校内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也有为数不少的将高校辅导员理解为“跑腿的”“打杂的”“孩子王”。这些片面认知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信心和稳定。
四是情感倾注与行为投入之间存在不足。个别高校辅导员情感投入不够,未将其视为“可以成就职业理想的事业”,不重视理论学习和素养能力提升,或者急于通过素质能力大赛、网络作品创作等机遇迅速实现“弯道超车”,虽然能够短暂取得成效,但往往持续性不足,发展后续力有限。还有一些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缺少耐心和定力,存在倦怠的心理和行为,致使能力素养提升缺少连续性,难以实现有效成长。
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培养进路
一是完善“大思政”机制。统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分类明确各支队伍的工作内容、阵地载体、职责要求、衔接方式、考评体系,按照思政课教师第一课堂讲什么,高校辅导员第二课堂引导什么的方式,一体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改变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认知,由单一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增强用户黏性和吸引力,改为通过制定网络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激励带动各类育人主体在既依托网络开展教育管理服务,也能在其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扩大育人覆盖,实现“大思政”统合。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独立设置网络思政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等形式,建立统合各类思政工作队伍发展与培养的专职实体机构,就是制度化落实的有效探索。
二是建立“大协同”体系。针对辅导员对于专业能力素养和行政能力素养双向需求的特点,高校要组建校内校外、网上网下两支辅导员培养队伍。校内由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及思政工作骨干组成,按照2:3:2:3的比例配置。根据高校辅导员能力素养发展阶段,设置基础班、强化班2个类别。校外由马克思主义学科专家、教育行政机关及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以及校外导师组成,按照2:3:3:2的比例配置,主要设置高阶班,也参与强化班的有关培养任务。我们不妨结合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三个阶段的高校辅导员需求和特点,采取“三三三”式的培养辅导模式。第一个“三”是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第二个“三”是政策制度解读培养,第三个“三”则是围绕着具体需求开展的分类培养。对于新入职的高校辅导员,我们要重点围绕其工作的难点、重点、困惑点开展案例式辅导;对于有一定经验的高校辅导员,我们要重点围绕其关注的要点、堵点、急切点开展针对性辅导;对于基础相对雄厚的高校辅导员,我们要重点围绕其工作需求和专业需要的现实点、结合点、切入点,开展有效性辅导。
三是开展“大进阶”行动。解决辅导员从专业化职业化到专家化发展的问题,关键聚焦“高阶思维”这个能力素养的关键,提升辅导员的理论修为和团队(辅导员工作室)引领能力,按发展区段,把能力素养的培养内容设计为若干项目任务,并统筹协调好各类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使之不重复,构建起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教学方法多元、教学资源本土化的培养项目,用不同的培养内容和方式强化高校辅导员对相关专业内容的认知。比如高校辅导员要想从基础班升维为强化班、高阶班,必须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基础班的高校辅导员(工作1-4年)需要每学期完成召开班会、召开党团干部会议、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筛、联系家长、撰写新闻稿、带领实践或志愿服务、开展谈心谈话、撰写工作总结、完成一篇思想状况调研报告等十项工作,学习阅读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著述、理论文章、经验案例,参加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练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素养;强化班的高校辅导员(5-10年)均需要每年参加某类学习团队、参与一项高校辅导员竞赛或评比、完成一篇调研论文、获批一个校级及以上实践项目、开展理论宣讲、完成一次国家级省级专题培训、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完成导生制培养任务、完成校内一次借调任务、撰写一批网络文章等十项任务,并在这个阶段主持和发表了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研究成果,进入某个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担当职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素养。同时,鼓励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高阶班的高校辅导员(10年以上)要完成学习团队任务、主持与专题研究方向有关一项的校级及项目课题、撰写完成一篇工作调研报告、参与省级以上与专业研究方向有关的项目或课题、完成一次国家级省级培训、有党政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以及知名高校的借调或研学经历、参与指导科创竞赛并获奖、每年完成一次工作业务分享、指导网络新媒体平台、培育孵化一批网络文化成果等十项任务,主持一个辅导员工作室,争取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专家。
四是提升“大情怀”格局。当代大学生既“俯仰全球”但又“行止校园”,既有对于重大问题的关切,但也常常经历着成长的烦恼。高校辅导员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视野,树立大江大海大格局,苦练基层基础基本功,持续拓展自身的视野体系和领域版图。高校要进一步明确闭环思维,参照质量认定标准,建立完善专业资质认定考评机制,综合考评激励高校辅导员知情意行各个维度的工作成效,探索建立职业资质证书制度,理清职业资质证书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乃至“双线晋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考评这一“指挥棒”作用,重点聚焦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格素养、行动研究素养、人文与法律素养等内在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信息媒介素养,考察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媒介运用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以及工作执行力等外在素养,综合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情况,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中对其培养状况进行最终评价,实现对于辅导员的正向激励和认证化培养。
总之,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既要基于新时代的广阔视野而进行系统阐发与整体贯通,让高校辅导员站在“大我”之上深刻理解“小我”,准确定位“小我”;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系统性机理分析,切实解决学生最关注、高校辅导员最关切、日常思政工作中最棘手的难题,推动这支骨干力量内涵式发展,高水平进阶,接续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