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文章推介 | 任保平、许瀚阳:健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路径与政策取向

文摘   2024-12-10 10:01   宁夏  

经济



健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路径与政策取向

作者:任保平,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许瀚阳,男,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摘要:数字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关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新发展阶段下实现产能升级、抢占经济发展高地具有深远意义。目前,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体制机制建设不足的问题,科技创新、要素运行、社会分配和实数融合的体制机制落后,难以满足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元需求。需要采用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式,通过优化技术创新体制、数据要素体制、产业发展机制和新质生产力运行机制,消除既有体制机制的弊端,提升体制机制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匹配程度,同时创新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取向,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优化数字治理体系,加强产业协同,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式带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1]10。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供给与制度环境,推动形成了数字新质生产力,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和优化体制机制结构,加强政策协同配合,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

一、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需求

体制机制是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内在机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加速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的体制机制无法匹配新的经济结构、创新模式与发展环境,难以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全过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满足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需求[3]

(一)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

数字时代,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为生产力的升级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不断变革的生产力结构与科技创新,既有的经济体制机制无法实现数据要素与生产力升级的结合,也不能满足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于数字技术创新与平台设施的需要。因此,在生产力的数字化趋势下,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数字技术创新与平台搭建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安排,数字技术创新有助于实现产业组织形态变革。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弥合数字鸿沟,全面助推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激活新兴产业活力,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数字技术创新活力是数字时代衡量一个国家数字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需要完备的体制机制对资源进行调配,统筹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数字平台立足数字技术,充分依赖数字创新成果,以需求匹配和技术支撑的模式改变了市场结构和运作方式。数字平台的搭建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数字平台,需要体制机制的引导和约束,保障数字技术的支持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同时对平台运营加以规范,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数据要素的治理与规范领域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数据治理与数据规范是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二者共同保障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序运作。数据治理是对使用数据要素的各环节进行的科学管理,使数据要素发挥更大价值,包括数据交易流通过程、数据安全、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等方面。数据规范则是对数据要素的流通形式、交易流程,以及数据使用权、处置权等进行明确的界定,保障数字经济在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基础。数据治理与数据规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需要加强对数据治理与数据规范的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数字经济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为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要素供给环境。

(二)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过程需要体制机制改革

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4],是既有生产力融合数字创新,借助数据要素实现实数产业深度融合。数字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借助数字技术将不同生产要素融合在一起,推动生产力实现跃升[5]。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结果,对于这三个关键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需要体制机制的引导。

一是数字劳动对象的形成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重构了数字时代的生产关系与作用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体系,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核心战略要素[5]。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作用体系中,数据要素作为赋能生产力升级的数字劳动对象,充当着数字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信息载体与原始要素,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中流通运转,以基础性、全局性的方式赋能传统生产力的数字新质化转型。数据要素的发展过程与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同频,数据从简单的传输、存储发展到可再次加工、处理并交易的要素组成,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最终参与到分配中去。因此,数据要素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调节与引导,保证数据要素更有效、更全面地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数字劳动者的形成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劳动者是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劳动主体、数字技术的主要创新主体与实践主体,既包括直接接受数字技能培训的劳动者,也包括接受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产业劳动者。其中,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数字劳动者承担着创新活动职责,推动数字产业与数字技术不断革新,以单元化、模块化的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数字新质生产力下的数字劳动者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数字劳动者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传统产业劳动者向数字劳动者转型过程中的异化问题,受到数字经济冲击而改变组织模式的产业体系中的劳资关系,以及数字技术下的工作模式问题等,都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障数字技术人才供应,维护数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质量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三是数字劳动资料的形成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在数字劳动过程中,数字劳动资料是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变革的起点,最能集中体现数字经济与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目前数字劳动资料组成包括两种类型: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劳动工具和接受数字技术改造的传统劳动工具。第一类劳动资料为第二类劳动资料提供技术支持与数字环境,第二类劳动资料是第一类劳动资料的实体产业基础,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7]。数字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数字劳动资料的进步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包括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融合程度、数字政策的普惠程度、生产制造业体系的转型升级等。这些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策法规的出台,帮扶企业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体系的升级,推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

(三)数字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新型生产力作用体系的方式推进实现新型工业化,并与新型工业化相互适应,协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数字化、新质化升级,运行条件更加复杂,作用环境更加多样,为充分发挥数字新质生产力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保障。

一是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运行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而新型工业化又与实数深度融合、数字产业价值链升级、工业化质量提高、工业化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密切相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建立完备的作用体制,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顺利运行的过程。数字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数字技术赋能与配套数字基础设施。我国的数字经济市场广阔,数字潜力巨大,需要建设一套资源配置协调机制对数字资源加以引导规范,保障数字新质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有序流动。实数融合与产业链升级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这些都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二是超前布局数字新产业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是数字新质生产力运行的战略重点,也是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板块。目前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未来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焦点,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高地。率先对未来产业进行布局,对于摆脱经济增长陷阱和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数字产业布局时间长、投入大、回报慢,需要在较长的周期内进行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源的输送,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数字产业的投资建设。从未来视角出发,通过促进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结合,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成长,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8]

二、健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路径

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现有的体制机制建立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不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与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保障新发展阶段下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推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机制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9]。在推进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表现为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框架,以联通、组合的方式带动各领域科技创新,最终为全产业链创新赋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与赋能建立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完善科技创新的研发、成果转化、成果保护的体制机制,是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1.推动技术创新研发的体制机制改革

数字技术创新是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驱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1]14。数字技术具有联动发展、组合创新的特点,通过数字要素与网络架构相连接。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具有高度相融性,带动了各领域技术的联动发展。数字技术具有集成创新能力,通过技术之间的组合实现创新发展。这也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指明了技术方向,即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颠覆性技术突破作为基础,加强全产业链的创新联动,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首先,建设完备的核心技术颠覆性突破的攻关研发机制。突破数字核心技术瓶颈与补全核心技术短板需要高校、研究所和全产业链共同合作攻关,深化数字技术的开放合作,增加政府数字技术研发投入与补贴激励,培育良好的数字技术合作环境与数字知识共享平台,以全产业推动、全链条研发的形式加快重大技术突破[10]。其次,以“数转智改”为基本主线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的融合机制。在实数融合过程中加速企业的创新性组合应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头作用和中小型企业的完善作用,加速创新驱动模式的发展。最后,完善重大科技突破与技术创新的联动机制。以重大科技突破驱动创新,以创新支撑和补充科技突破,加速二者的相互作用转化推动数字技术的产业融合,加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11]

2.推动数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赋能的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数字科技创新驱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成果转化,按照市场机制配置数字科技资源,提升数字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水平,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推动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是实现数字技术创新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中形成。首先,完善数字技术的成果转化机制。规范数字技术创新的工业化、商业化应用流程,保障数字技术成果转化的有序性与高效性,组合优化不同数字技术间的转化成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组合创新性。其次,健全数字技术转化成果的推广机制,加强数字技术成果与企业的双向匹配,推动新技术成果与产业体系相互融合,加快产能更新升级。最后,完善数字技术的成果转化共享机制。构建技术支撑机制和平台共享机制,保障转化成果的普惠共享,充分赋能实体企业和产业链,营造良好的数字技术环境。

3.推动科技创新的成果保护的体制机制改革

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是连接数字技术从研发层到应用层的重要渠道,数字技术成果的权益保护也同样覆盖技术创新链的全过程。科技成果从技术研发部门转移到具有生产、应用能力的企业部门,存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权益的变更,需要建立针对性的保护机制加以规范协调。数字技术创新的成果保护是提升数字技术研发者与数字技术成果转化者动力的重要保障,以体制机制规范这一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权属和成果收益分配是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赋能的重要环节。首先,建设完备的数字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加强数字知识产权监管及时性、有效性,为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建设完备的数字转化成果权益分配机制。为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权益分配的规范与依据,减少权益分配纠纷,形成长期激励,提升数字技术开发与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善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技术环境。

(二)完善数据要素的作用机制与管理体制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数据要素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是构建全国统一数字市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提升效率,驱动创新,优化决策,促进协同的方式全方位赋能工业体系,是驱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动力,在新发展阶段对于数据要素的作用机制与管理体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完善数据要素的作用机制改革

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阶段,需要建设更加完备的数据要素作用机制以匹配对于数据要素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数据要素的推动作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作用于经济活动和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以底层驱动的方式革新了要素运转、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模式。完善新发展阶段下的数据要素作用机制,就是对数据要素作用机制的数字化改革,保障对要素运转、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高效运作与充分赋能,充分调动数据要素的发展动能,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首先,完善要素运转机制。从数据要素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基础流通到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展的综合性运用,都需要体制机制加以规范。推动以数据要素为引领实现生产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应构建数字化的生产要素体系,赋能全产业生产力发展,保障数据要素虚拟性、非竞争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升要素运转效率,推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其次,完善数据要素推动的技术进步机制。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发展互相促进,而数据要素应用水平的提高又会带动全产业的技术进步,并加强技术进步的驱动作用,加快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因此完善数据要素推动的技术进步机制,就是充分发挥数据优势,以数字平台建设、数据资源共享等方式革新技术创新体系,赋能技术进步,驱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12]。最后,完善数据要素引领的产业发展机制。数字经济下的产业发展向数字化靠拢,产业组织架构与产业发展模式也更加数字化,完善数据要素运作机制,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要素应用水平和数据要素融合程度是数字新质生产力建设过程中对于产业发展与企业转型的基本要求。

2.完善数据要素管理体制改革

数据要素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乘数效应的同时潜藏着更高的风险,易引发数据安全等治理问题。改革数据要素的治理体制和在数字主体间、地域间的流动管理体制要从顶层设计和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优化数据要素资源配置。首先,完善数据要素治理体制。加强数据要素的区间治理、国内治理、国际治理,健全数据要素监管处置机制,充分覆盖数据要素运转的全过程,减少数据要素运作过程中的漏洞。加强对于数据要素问题的处置规范建设,将数据安全管理和惩治的条例法规纳入数据要素治理体制,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安全[13]。其次,完善数据要素平衡和反垄断机制。管控数据在数据主体间的交易流通合法性、合规性,加强数据流向监管治理,减少因数据主体、数据区间的垄断性政策导致的信息茧房与数据垄断现象,缩小数据鸿沟带来的数字发展水平差异,完善数据要素资源分配机制,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均衡发展[14]。最后,完善数据要素法制体系。加快数据法制框架建设,推动数据法制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地方试点相结合,统筹兼顾减轻数据要素配置失衡,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法治水平,加快数字技术融入法治体系,推动法治建设水平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三)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载体,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传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发展布局的过程。推进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优化数字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在产业体系中的深度融合。

1.完善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产业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产业发展,引导实体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推动实体产业升级;数字产业化是引导数字技术自身发展形成的新产业。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和数字产业化引导机制。首先,健全推动产业数字化的机制。建设数字技术共享体制、数字转型技术扶持和补贴机制等推动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字技术支持和数字技术援助,降低传统企业的转型门槛与难度。革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推动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数字活动必要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全面的基础设施供给,建设更加良好的数字技术融合环境。其次,健全数字产业化的引导机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9],针对缺乏建设数字化产业体系的经验与环境,通过数字产业体系引导机制,以政策驱动和部门监管的方式,为数字企业提供产业体系转型的策略引导与技术支持,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与转型成本,促进数字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化产业生产力的形成。最后,完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联动发展,实现实体产业与数字产业的经济融合、数据联通和技术交流[15],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跃升,助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4]

2.完善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未来产业是基于科技创新,能够产生大规模溢出效应,并有潜力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布局方向,以未来技术为支撑,针对未来需求,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高地[5],是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先进性的重要载体,也是以数字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融合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所形成的数字化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未来产业布局机制,需要充分把握未来发展需求并积极开展战略研判,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取向并加强要素的超前发展培育,为未来产业和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首先,未来需求前瞻与转化机制。未来产业的发展热点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通过健全针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研判机制,建立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考察评估体制,不断调整对未来产业的发展期望和前景预测,以政策引导的形式反馈到产业体系的发展中,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其次,完善助推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未来产业所具有的跨界融合、动态跃迁的多元发展属性与传统的产业模式和产业发展政策不匹配,难以实现政府和市场有效协同推动产业优先布局。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政策制定机制,提升未来产业政策设计的主动性,出台未来技术、科技、创新发展政策,供给侧基础支撑政策,需求侧产业驱动政策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减小未来产业布局发展的阻力。最后,优化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发挥作用的过程需要新质化的生产要素相互作用,通过超前建设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推动生产要素体系的协同发展,建设良好的未来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16]

(四)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赋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其运行需要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和动能驱动的配套。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有序高效运转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1.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运行机制

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应不同质态的生产力,而不同质态的生产力也在主导着接续性产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质态升级伴随着产业体系的更新换代,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样遵循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原则,培育和引导未来产业,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创新产业体系的组织体制。产业体系的组织架构影响了产业体系对于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反应程度,而数字技术的赋能也在推动产业体系的组织体制的升级转型。建设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产业组织体制,以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产业组织体制的微粒化、扁平化、平台化和去中心化,提升产业体系内部的互联互通水平,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无效性等问题,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产业组织体系。其次,优化产业体系的运营机制。产业运营机制是产业体系描述价值主张、推动价值创造、获取价值的重要方式,是新质生产力作用的重要基础。产业运营模式的数字化升级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反馈,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下的产业体系数据链、数字平台,建立数字化的产业链生态,完善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的方式优化产业体系的运营机制,数字新质生产力运行下的产业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新质化提升。

2.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追求,数字新质生产力来自数字技术与生产要素的高效融合,以数字赋能作用改变微观主体的发展模式,进而带动宏观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17]。因此,需要构建相匹配的驱动机制,通过优化微观主体的运行机制,带动宏观经济的驱动模式变革,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首先,优化微观主体发展机制。数字经济下的企业发展和数字化水平高度相关,微观主体发展机制为企业主体提供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通过数字化战略推动企业资源和商业模式向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占比,增强新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以技术创新优化企业的发展质能,拓宽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数字要素的应用效率,支持企业用数智化、绿色化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以数字化建设带动发展中质的提升,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与发展。其次,构建数字背景下的宏观运行机制。数字经济运行机制与发展策略建立在微观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宏观经济增长长期受到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影响,其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受制于生产要素和技术发展水平。构建数字背景下的宏观发展机制,需要以数字新质生产力带动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大数据要素的宏观调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传统发展机制下要素投入带来的增长约束。最后,完善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推动宏观经济发展体制的新质化建设与数字新质生产力运行更好地融合,以新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3]

三、健全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政策取向

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是对生产力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以政策引导的方式加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改革,进而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政府引导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发展阶段下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运行需要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学技术突破与生产力升级,而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政府的设计指导与宏观调控,以政策建设提供制度环境,提高发展激励,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调节作用,实现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有序发展。

第一,加强政策建设提供发展环境。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下的复杂系统,包括高素质劳动者、高技术的生产资料以及各类新生产要素的动态组合和配置[18]。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规范与引导体制机制建设来提供保障,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平台共享等基础性发展机制建设,以体制机制改革带动环境建设进而实现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运行。政府的政策制定应围绕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素与运行条件展开,通过构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基础环境建设。首先,加强生产力组成要素的政策体系构建,加强政府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政策制定力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推进高校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产学联动,健全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推进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与政府引导力度,推动数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整,完善数字平台的政策支持,建设完备的数字资源调度准则,充分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引导作用。最后,推出针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监管机制,及时收集政策实施效果与反馈并作出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政策实施的赋能效果,为实现政府施政的新质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第二,加强政策创新提升发展激励。政府主导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取向转变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固有体制的冲击和因转型阵痛导致的政策不灵,而产业的落后产能和转型能力不足也极大阻碍和延缓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运转,因此需要加快转型出台创新型激励政策。首先,加强对落后产能的转型补贴力度,出台落后产能劳动者的安置政策,减小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的改革转型阻力。其次,完善产业转型的数字技术扶持政策和产业升级的数字技术补贴,以促进数字化转型良性竞争的方式加快数字能力建设,提高产业转型能力,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最后,对宏观调控政策做数字化调整与升级,发挥政府的顶层调节作用,加强对数字化产业的倾斜,优化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的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政策,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激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第三,加强政策优化推动创新型政府建设。政府可以引导实体与数字资源有效整合,是确立国家战略和发展方向并加以引导和规范的重要机构,建设数字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型、数字型政府建设。对政府的施政能力进行新质化改造,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数字化,更好地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相匹配。首先,加快政府人员的数字化培训和教育,提升政府职员的数字素养,推动政务处理方式的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运转效率。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引导作用,加快数据对于政府建设的赋能,推进政府数据库的优化升级,保证政府机关对于数据和信息收集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19]。最后,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推动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政府施政方式与施政途径,推动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的数字化升级和新质化发展。

(二)健全市场促进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市场是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和运转的主要场景,市场机制是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引导资源流向和技术发展倾向,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确保生产资料和创新资源被先进生产力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市场不断发展。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竞争市场,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

第一,政策推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数字新质生产力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高地为目标,这一过程需要与市场体系相契合。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需要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格局,保持开放与竞争,积极与国际准则接轨、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的顺利形成。首先,完善市场的准入政策,消除区域性、行业性市场准入歧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行业交互、区域交互,实现全国范围内市场流通和交易的统一性。其次,完善市场交易准则,加快修订与国际市场对接的经贸规则,建设开放优良的营商环境。最后,完善市场调节功能,完善反垄断法规制度,优化反垄断监管和治理,放宽新兴产业和领域准入门槛,提升市场竞争活力。

第二,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市场需求是创新活动的重要驱动力,而市场机制是市场信号传递和资源调节的重要渠道,是统筹发展数字经济、实现生产力新质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同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保证二者有序协调发展。首先,加强市场创新资源的政策调控,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开展市场化的创新合作,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长尾效应,充分激发市场中的创新活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其次,加强数字技术对市场机制建设的赋能,优化市场的数据传递和信息处理方式,提升市场运作效率,缓解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市场内部信息不对称现象,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市场运转畅通。最后,完善市场缓冲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中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作用,建设科技金融体制,提升市场内部调节和治理能力,健全重大投资的风险分散机制和数字保险政策体系,降低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产业转型风险和系统风险,优化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环境,消除潜在的伴生风险。

第三,完善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协同。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行无法实现生产力的统筹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包括放宽政策对市场机制运行的限制程度,通过提升资源自由度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加大技术研发的财政投入,对于政策设计与研判要充分考虑市场情况,最大化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势。其次,强化市场政策和政府引导的协同性,推动创新资源的市场流转与政府政策偏向相契合,充分发挥市场中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家的分散式试验试错作用,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最后,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职能边界,为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市场空间和政策空间,减少市场体制与政策运行对数字新质生产力造成的机制性障碍,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建设背景下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展。

(三)健全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数字治理与监管体制机制

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提升了对数字治理和监管的需求,也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质化要求提出了挑战。数字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覆盖市场各层面的复杂结构,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数字经济风险,影响了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数字治理与监管需要新质化升级。

第一,推动数字立法与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数字新质生产力的立法应遵循合法性、安全性和适度干预原则,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在形成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符合法律制定原则,并为其保留适当的法律调整和修正空间,降低法律制定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磨合问题。首先,优化数字立法体系,推动立法实现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覆盖,完善数字立法体系使其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升级数字立法程序,保障立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数字立法空白带来的风险。其次,完善数字法治结构,对数字法律空白和地域间的法律制定差异进行整改,对标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运行建设系统性法律体系,提升法律实施效率和法治水平。最后,提升数字法治的前瞻性,将立法与数字政策研判紧密结合,为数字新质生产力提供具有较高自由度的有序发展环境,避免因法律管控程度的适度性原则缺失导致新质生产力发展滞后或产生系统性风险。

第二,推动监管体系的新质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利用方式进行根本性的、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创新,同时也对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参与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监管体系进行新质化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化作用。首先,革新数字监管体系,推动监管体系从传统的纵向结构向分散式的扁平结构转变,将监管权从过去的集中于各部委逐渐向下属机关分散,简化监管反馈流程,提升监管治理的及时性与可靠性。其次,转变监管治理方式,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和政企信息畅通机制,加强社会协同治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宽监管渠道,提升监管治理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最后,优化监管治理过程,完善监管治理结果的反馈机制,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监管流程的完整性,并建设完备的处置流程和评估标准,保障监管治理结果的正向反馈。

(四)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作用的体制机制

产业体系是组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运行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在实数深度融合背景下,需要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深度赋能为驱动力,以实体化的产业体系和组织架构为载体,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和数智化水平。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数字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体系,壮大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完善产业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新质化[21]

第一,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占比反映社会生产力性质的新旧程度,而未来产业的布局和超前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对于新质化升级的接受程度,壮大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首先,加速传统战略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推动传统产业中的战略产业,如石油、冶炼、化工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标准的建立,加速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实体化应用,实现产业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联通,达成战略性实体工业的新质化升级。其次,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规划将在未来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新兴产业作为数字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产业规模扩容,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集群式发展打造现代化的产业链,形成以战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22]。最后,加快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既有战略产业链基础上,承接战略产业发展,培育驱动未来经济发展引擎,需要超前构建完备的未来产业发展策略和支持政策,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和产业链雏形,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第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生产关系新质化。生产力的升级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升级,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而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往往落后于生产力发展,需要通过政策设计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推动生产关系的升级。首先,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集聚,将创新人力资本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产业链和创新产业链的数智化融合。开阔国际视野,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人才的集聚。其次,加强数智化生产工具的共享融合。打破产业体系中的地域壁垒和行业制约,加强数智生产的网络化、平台化,充分开放生产工具的共创共享,以法治建设和政策规范的形式保障数智化生产工具权属和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生产带动作用,推进产能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加强数据要素的产业体系赋能作用。完善数据要素法治和监管,在保障数据要素的有序交易流通的同时,以数据为纽带建立产业体系内的数据体制,通过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的结合带动产业体系的要素关系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END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双月刊),是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开设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法学、经济、管理、文化与传媒、历史等栏目,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开设专题研究栏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