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发展的迭代裂变
作者:罗建文,男,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
摘 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共同富裕中的迭代裂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价值意蕴。由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引发的革命性变更、城乡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组合、绿色产品和环保效应不断满足人民绿色生活新需求、农业产业和农村现代化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和发展成为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就是客观的历史必然。大量科技成果嵌入农村生产生活各环节,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中国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必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变成发展新动能而“建立新秩序”。必须充分利用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迭代效应,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和新赛道,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业新质生产力;下乡科技新动能;农业经济发展;迭代裂变
一、引言
现代科学学认为,迭代是自然界一种重复反馈和不断进化的过程性变动性行为现象,其目的通常是在通过事物的多次重复进化和不断反馈,从而达到或逼近所需目标或接近最优状态而采取的积极变化行为。事物的每一次积极变化不断地反馈和进化就称之为一次新的“迭代”,而每一次迭代进化得到的结果将会作为下一次重复反馈和不断进化的重要基础和初始基值。事物的每一次迭代进化和反馈能够催化和推进事物向前发展和不断进步,多次的迭代进化就可能促使事物向着理想目标或最优状态接近。这种迭代演变和不断进化先后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用于对目标追求所寄予希望和赋予发展进步的能量变化进程。裂变指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事物或人类群体发生分裂或分化产生巨大能量的现象。迭代裂变就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促使事物向着理想状态和最优目标快速发展和不断进化,由此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事物向前发展或对相关事物产生积极影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迭代裂变就是经过外在人为力量和社会干预行为的积极作用,保证和促进新兴科技成果全面融入和快速转化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服从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达到和接近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最优状态。这里的外在力量主要指农业新质生产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于此,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撬动效应的迭代裂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关键举措。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推动农民收入增加和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和关键。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只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2023 年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下乡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列为政府工作的重点[1]。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势态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的迭代裂变与农业科学新技术新成果有机结合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就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共同富裕中的迭代裂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意蕴。第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将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2]59-60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农业生产中有用劳动和物质生产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标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富源泉。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品种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之中的体现,不仅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率,还能通过发展数字化智慧农业、功能性生态农业为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动能和新服务。第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武装农业和嵌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生产力水平就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就难以保证。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作物的抗逆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和命脉保障。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将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等新型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命脉。第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美好生活所需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将引入自动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和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生物基因技术以及平台化信息化的农产品经营技术等,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过程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契约化和精准化,大力提升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是农业。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最重要的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推广。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转化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能否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标志和命脉基础。
二、高质量发展呼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势态不可逆转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组成的,是体现人与自然外界之间的关系、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69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新兴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客观实践,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准确判断,一场以新质生产力磅礴发展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标志的社会生产革命,正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4]。具体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农业产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得到推广普及,新质农业生产力转化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新引擎新势态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产业工艺的创新运用和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用现代生物技术赋能育种繁殖,用现代装备技术助推专业化智能化合作化的农业大生产,用冷链物流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平台赋能农产品加速流通,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现代管理技术赋能农业产业的集约式规模化市场运作,用现代物流技术和先进营销理念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发生迭代裂变,提升服务人民生活和绿色环保的水平。唯有紧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紧紧抓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促进农业产业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中,由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引发的革命性变更、城乡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组合、绿色产品和环保效应不断满足人民绿色生活新需求、农业产业和农村现代化深度转型升级等迭代将成为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这是客观的历史必然。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不断创新和深度嵌入,关键是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各类要素的优化组合,社会效应是质量不断提升和迭代裂变。农业产品的生产链、市场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已经形成下乡科技新动能,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特质和新趋势。只有顺应这个新时代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迭代裂变,中国式农业产业现代化才会稳步前进。
第一,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生产流程迭代升级催生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产品成果的革命性变革。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新兴科技革命背景下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广泛而深入地嵌入农业农村的生产力跃迁。农业发展呈现多产业多领域多工艺的深度融合,产业链、价值链、产品链和市场链持续延伸,能够满足和适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基因工程、数字技术、智能工程、绿色低碳、营养性功能性智慧农业和高效农业成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气象和新选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5]。因此,着力提升高科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强化爱农业懂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农民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型素养,着力培育和促进涉农产业的新动能和新业态就是当代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第二,农业产业科技投入越来越大、培养创新型农业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农业科技和农业人才的现代化。培养具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农业经营知识和真正拥有“三农”情怀觉悟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根本因素。毛泽东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只要有了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就能创造出更多令人骄傲的人间奇迹。“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6]347有农业情怀觉悟和新型农业科学知识的人才队伍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培养拥有科学技术知识和农业情怀觉悟的人才队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自主种源和特色资源做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根基,优化和改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生物育种技术、特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涉农领域资金技术与经营模式的深度联合、农业产业价值链的稳步延伸和优化组合等方面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唯有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嵌入农业产业的全过程和全要素,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平台和云空间、云技术、云签约、云经营等数智经营新模式的作用,将种植户、生产方与大市场潜在客户有效对接,开发新兴市场的产品需求和农产品的功能性价值,提高特色农产品和乡村低碳服务的产销匹配度和附加值,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度和市场经济的各类风险,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才能成为现实可能。
第三,农产品刚性需求和农业供求矛盾迫切需要降低各类风险,下乡科技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成为客观事实。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集团化经营和合作化集聚效应,对于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各类资源平台载体的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的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下乡资本、下乡市场、下乡人才和下乡政策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推动逆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两大市场的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以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契机,让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三次产业变革和市场一体化大趋势[7],促进城乡区域之间、城乡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市场差异和壁垒,为形成现代工农业生产的相互促进、城乡资源优势的相互补充、城乡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两大市场的相互融合、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提升夯实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协调共进的制度基础。
第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转化的制度基础和外在条件已经具备。深化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改革,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制度保证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秩序,为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活力、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4]。在强化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红线”基础上,建立审慎灵活的宅基地和空余用地的有偿转让机制,化解和破除制约乡村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业集约式蝶变的用地障碍和土地瓶颈。在坚守国家耕地政策和粮食生产底线的前提下加大农业产业建设用地倾斜力度,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所需资源的有偿流转和在地化经营,保证农民利益和农民收入稳步提升,这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
第五,农业经济发展市场化平台化信息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和下乡科技新动能提出了客观要求。城乡两大市场优势互补,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发展新动能具备了必要空间。市场经济是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产品流通、激活市场主体动能、实现劳动价值有效转移的必要途径,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在条件。没有外在的市场活力和有效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难以落地,农业新质生产力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要充分利用下乡科技新动能,着力发挥数字化信息化大数据的平台优势,打造高度发达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农产品价值拓展平台和市场化经营网络,拓展农业产业的国际视野,培育潜在的功能性农产品,打通新质产品消费和流通的堵点和卡点。要找准特色农业的“金钥匙”、牵住现代农业的“牛鼻子”,还要依托农业新质生产力善于开拓新产品、满足人们新需求等新特点,将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动能和新趋势。
三、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新秩序”
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当时以畜力和人力为主的低水平农业生产力要求的生产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生产设备不断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市场经济深度融入农业产业各领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文旅产业或加工产业,都在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生产和经营等方面面临许多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小农经济和旧的生产方式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8]47,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9]602旧的生产关系如果不随着新的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就会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和存在的障碍,甚至桎梏。因此,新的经济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在新的生产形式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形态也就不断地向前发展了。“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10]547,取而代之的是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生产形式和新的社会关系状态,人类社会就进入一个与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阶段。不论是阶级社会的更替和社会形态的进步,还是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进步和发展,都取决于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的这个运动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推进农业产业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把握好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村新的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就至关重要了。只有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生产秩序,才能破解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难题,厚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迭代裂变,才能让下乡科技新动能和农业新质生产力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希望和新机遇。
斯大林认为,“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不是离开旧制度而单独发生”[11]227,而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因为人的智慧性因素、生产工具、特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社会制度形式和科学技术等客观因素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着新的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新生产力同旧生产关系冲突的基础上,在社会新的经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社会思想,新思想组织和动员群众,群众团结成为新的政治大军,建立起新的革命政权,并且运用这个政权,以便用暴力消灭生产关系方面的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于是,自发的发展过程让位给人们自觉的活动,和平的发展让位给暴力的变革,进化让位给革命”[11]229-230,新的生产力发展到推动社会形态向前迈进就变成了现实。因此,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而“建立新秩序”就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斯大林阐述的是人类历史从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规律,论述的是新的生产力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客观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逻辑。然而,在“和平的发展”取代“暴力的变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来说,“建立新秩序”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规律也一定会起到客观的历史作用,同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逻辑。“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会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11]637没有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新秩序”作保障,社会的新的生产力也难以成为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唯有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体系,才能巩固和扩大这种新质生产力的新生势态,发展壮大成为现实的社会进步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12]75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必将是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进入新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国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大批科学技术新成果和新知识嵌入农业产业经济领域和农村生产各环节,形成了下乡科技新动能,引发了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未来农业产业的新赛道和新动能不断涌现,带动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实现了质的跃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中国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因此,我们必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变成发展新动能而建立新秩序[4]。
第一,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和资源性投入力度。这是形成下乡科技新动能的关键一招,特别是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更新换代,农作物育种繁殖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耕作技术的不断升级改造,农业化肥与农药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农业产业产品链和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智能化市场化平台不断进步等,都需要有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运用的新秩序和新环境作支撑和保障。因此,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和农业产业升级换代的国家科技教育创新体系,出台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农村科学技术成果及其转换的制度保证,加大农业农村的教育投入是建立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秩序的必要前提和外在条件。
第二,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经济领域和农村的战略性科研成果的突破性和颠覆性发展,以新科技武装新兴农业产业引领农村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在农业科学与技术领域瞄准农业基础知识的高端化、农业生产和育种技术的智能化、农业产品的绿色化、农业产品和农作物的功能化、农产品生产流程的融合化和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巩固提升农业农村战略性新技术和新型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开辟农业科创产品的新市场和推动农业发展的新空间[13],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态势的必要空间环境。
第三,进一步鼓励城镇企业和下乡资本企业在转化涉农产业创新科技成果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杠杆效应。高度重视下乡资本推动农业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发展而产生的要素集聚效应,高度重视下乡资本追求较高市场收益对于乡村本土资源和生产要素所产生的经济虹吸效应,高度重视下乡资本及其企业促进下乡科技新动能嵌入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而带来的信息外溢效应,高度重视下乡资本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形成的功能撬动效应,高度重视下乡资本带动城镇人才信息和市场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而产生的组织治理效应,高度重视下乡资本促进城乡“两大市场”融合、两类要素优化组合和优势互补而产生的迭代升级效应。让领先时代潮流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云计算方式、人工智能生产工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生物制种育种技术等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深度嵌入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的应用和农业生产各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确保创新技术和新质生产力要素在新兴农业产业转化发展的全流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四,进一步塑造和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懂农业爱农业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战略支撑。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创新源泉。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14]120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于全面认识、准确掌握和自由使用农业生产领域的自然规律,让客观规律更好地服从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的。没有用先进科学技术、高端知识和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农业科技人员和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就不可能产生农业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向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环境,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融入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必要前提。唯有完善和优化加快改革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和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唯有大力培养具有深厚的农业情怀和懂农业爱农业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才能充分释放自然农业生产力、社会农业生产力、农业智慧生产力和农村情感生产力等,创建良好的有利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新秩序”,才能真正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提高农民收入[4],实现农村现代化。
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先进科技嵌入农业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人民从靠天吃饭到自由主宰农业生产的能力和过程,就是创造更多更好农业财富的先进农业生产力的迭代裂变。它要求农业生产在进一步发挥传统农业生产创造农业财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效组合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实现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先进的农业生产装备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与社会制度优势的优化组合和迭代升级,确保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优质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产潜力和能力。所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包含掌握先进科学知识的劳动者、新型科技装备等生产资料和可以深加工的劳动对象等农业生产要素,以农业生产中科技、资金等要素投入和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及生产经营组织模式适应城乡两大市场变化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农业新产业、经营新模式、农村新业态和满足人民新需求的新产品将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常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只有顺应历史的大趋势,把握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良好环境,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如鱼得水、乘风破浪。下乡科技成果和下乡科技人员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杠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实践。同样,下乡科技新动能因其天生特质,能够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力量,具备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力量的组织效应,具备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的外溢效应,具备整合农村和城镇两大市场和两类信息的集聚效应,具备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与农业产业有效嵌入的迭代效应等经济功能和市场潜能,只要有效利用,就一定会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充分利用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迭代效应,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发展动力,就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和新赛道。下乡科技新动能在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具有增加财富、集聚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这是下乡科技新动能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杠杆。在这个重要杠杆中,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键性的内在引擎和原始动力。新质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4],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遇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装备设备、现代化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等农业生产要素新动能嵌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升级迭代,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因此,高度重视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下乡科技新动能撬动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引擎作用,充分利用下乡科技新动能在嵌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迭代效应,是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术重点。
1.高度重视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根本动力作用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53。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中的应用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决定和制约生产力状况的重要因素,它以人的知识和智慧及其运用情况为表现形式,是构成生产力先进与否的决定因素和基本内核。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核在于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人才和设施、信息和经验等智慧性成果,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融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为生产思路,生产自动化机械化为生产工具,全流程全要素融入科技创新资源和嵌入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深度转型和迭代升级,实现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由量到质的迭代裂变。“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15]356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各领域和全要素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实现农业劳动力、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信息、经济数据和涉农资金等的有效组合和优化配置,让科学技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过程的因素,达到和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
2.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志
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5]206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科技发展新动能是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无论是在劳动者活劳动中的智慧性因素和创新性技能方面,还是在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验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知识新技术迭代裂变的难得机遇,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融入现实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加快完成由“大国小农”的生产方式向“大国强农”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迭代裂变。要加快完成从资源消耗性农业向数智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的迭代升级,依托物联网技术、市场化智能化系统驱动农业生产流通和经营系统向经济效益更高、绿色环保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功能性农业转型,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市场附加值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农业资源和农村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优化的发展目标。
3.抓住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种业培育繁殖中的广泛利用和有效嵌入
大力推动农业种业革命和优质良种培育繁殖技术进步,是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农芯动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种源资源开发与良种培育的科技赋能,促进粮食和农作物的稳产丰产,确保农民群众丰产又丰收。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加强育种繁殖核心技术的攻关与协作。通过传统育种繁殖方法与现代生物基因重组技术和优选优育技术相结合,运用品种改良与遗传基因有效修复等现代生物技术,强化品种改良和推陈出新的优质种源安全,强化优质动植物种源保护和培育繁殖技术创新,加快形成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巨大市场需求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中国“农业芯”、“种源芯动能”的育种繁殖发展体系[16],是保证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新势态和新动能的关键环节。
4.新质生产力迅速融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从“靠天吃饭”的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的智慧农业和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必须从食物生产加工到农产品深度利用、产业链价值链广泛延伸、农产品市场价值的稳步提升等领域实现功能性拓展和结构性转型。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旧的农业经济结构和运行体制,只有全面破除和深化改革不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农业新质生产力才能纵深发展,深度嵌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7],没有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就不可能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磅礴之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的现代化改革和全面融入,促进农业资源的低消耗、生态环保的高效益、组织管理的高效率、生产和经营方式的集约化合作化、生产要素配置和运营的模式创新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态需求、健康需求、丰富多彩和良性循环需求,实现从解决温饱的生活数量要求向环境更舒适美好、更优雅健康的生活品质要求转变。
5.大力提升和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构成中的智慧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在生产力组成要素中,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及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等无不体现人的智慧性因素,例如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发达的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对劳动对象的分类加工和巧妙利用、社会生产组合方式的科学安排和合理配置等。人的智慧性因素是相对外在的自然性和物质性因素来说的,是通过人的智慧积累和创造而广泛渗透到生产力各个组成要素中、普遍存在并起着重要作用的主体性因素。对于摆脱了纯粹自然状态的劳动者来说,这种主体的智慧性因素随着人的科学知识和创新技能的广泛运用而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所有参与劳动的生产力组成要素,包括活劳动和其他物化劳动要素中无不蕴含丰富的主体性智慧性成分。例如劳动者科学知识和创新素养越来越高,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接受或嵌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主体性智慧性成果。正是因为各个生产力要素接受了人类的知识技能等智慧性成果,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才越来越强,人们也就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具有智慧性创新能力,其他物化劳动要素的主体性智慧性成果含量也越来越丰富。这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的根本标志,是新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和客观体现。因此,现代化进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现代化,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和主人。唯有增强和提高新型农民的主体性智慧性因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唯有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者队伍向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系统性飞跃和革命性转变,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才有现实的可能。拥有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技术骨干、掌握现代科技的职业农民队伍和市场化信息化的职业管理技能的现代化新兴农民队伍,才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必须大力培育具有较高智慧性内涵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集约精神的农业专业大户、联合性家庭农场、专业化互助式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发展高水平多样式的规模农业主体和特色产业主人,拓展服务农业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和职能化机构等就业岗位;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型农民主体性智慧性因素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农业的生产性服务和农民的托管式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不同所有制主体和经营主体的比较优势和联合集聚优势[18],实现一家一户小农主与现代化契约式大农业的有机衔接,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战略依托和必要的智慧支持,充分发挥下乡科技新动能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发展能力。
五、结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和新愿景
1846 年12 月,马克思在给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8]44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实践,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都将发生深刻改变。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改变的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经济状态,更将改变农村的生活状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运用一定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高潮。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决定着发展和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迭代裂变具有国之大者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和原则要求: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以保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转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践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将农业生产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以保障和增强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和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的发展理念,以确保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转化拥有根本的战略支撑;坚持改革和完善农业农村经营体制和保障机制,以合理的生产关系和制度机制保证和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和原生动力。只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原则和党的农业现代发展方针政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就会充满无限活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迭代裂变,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纵深发展和全面嵌入,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将会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水平不断突显,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将得到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业现代化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会得到全面提高,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将会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中稳步推进,城乡的生活差距和收入差距将会越来越小;农村的土地资源、生产资本、技术力量、新型工艺和涉农人力资源等要素的配置和组合更趋合理和更有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含量和价值含量的高附加值、农村生态环境友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加符合现代化需要;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多元化进步上更加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生态和美、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跃上新的台阶;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中国品牌的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将改变世界农产品市场格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将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