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宁夏社会科学》10月22日网络首发浙江财经大学胡洪彬教授文章《新时代新征程何以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与优化路径》,首发文章请见中国知网。文章将于《宁夏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正式刊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时代新征程何以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与优化路径
作者:胡洪彬,男,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统性部署。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树立前瞻视野,也要不断壮大动力体系。从结构视角看,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既包含理论性与历史性动力,也涵盖文化性与社会性动力,更离不开组织性与制度性动力的支撑,这些动力共同构成了动力体系的内在要素。从运行视角看,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由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以及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协作性三重推动模式展开。三重模式相互交融、并行不悖。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不断趋于完善,但仍需强化规范性、效能性及协同性。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促其动力体系实现创新优化,不仅要着力挖掘并创新内在动力要素,也要确保动力体系实现均衡发展和实践转化,并形成针对性的反馈机制及评价机制,由此,才能在不断壮大动力体系支撑效应的基础上,确保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稳序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和拓展提供更加积极和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关键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运行机理;路径优化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1]。这些阐释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使命担当,也为当前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与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科学方向。从理论而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改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实践展开同样离不开动力的支撑与保障。换言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保障,那么,新时代新征程何以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动力又源于何处,如何实现运行和优化?显然就成了当下亟须解答的重大问题。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廓清束缚改革与发展的思想迷雾,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实现不间断、不停歇,通过凝心聚力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本文从理论上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展开剖析,阐明其运行逻辑,由此提出科学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深化理解和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借鉴。
一、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构成要素
动力,简言之即使事物产生变化与发展的能量与力量。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论证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就曾基于阶级斗争等维度对历史前进的动力命题进行了深刻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要求,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深入研判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改革能为发展提供动力,但事实上改革自身的前进同样离不开动力。尤其随着当前我国各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风险阻力不断增大,唯有不断强化改革的动力支撑,才能真正“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真正达到“冲突思想观念的障碍”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30-31的价值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即党和国家在领导和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可运用的一切有利资源和积极要素。《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等作出了全方位阐释,不仅阐明了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根基等重大命题,也强调了传承历史经验、激发社会活力和组织制度建设等的重要性,这事实上在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开系统部署的同时,也对其动力来源的重大命题作出了明确界定,即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建构形成一个内蕴多重要素的动力体系,其中既呼唤理论性与历史性动力的内在奠基,也需要文化性与社会性动力的护航保驾,更离不开内在的组织性和制度性动力的坚实保障。正是在这些动力要素互为影响与互相作用的合力中,确保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稳序前进。
(一)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性动力
根基性动力,即能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立基价值的动力要素总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要促其不断走向成功,首先要夯实内在根基,其中最为核心的即理论根基的构建和对自身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根基性动力中最核心的就是理论性和历史性动力。理论性动力,是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推动改革创新进程中形成的积极动力。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发展动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等,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战略重点、工作机制、主攻方向、推进方式等对全面深化改革展开的一系列阐释,构成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为前沿的理论指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指引下,才增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自信与战略定力,才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科学的前进方向。对此,《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可以说,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推动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核心动力支撑。
历史性动力,即在长期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积累并形成的积极要素及其动力资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3]117,历史不仅构成了现实发展之基,而且也为未来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提供了纵向依据和惯性动力支撑。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将改革视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113,“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370。在他的领导下,新时期我国改革由农村缓缓起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率先突破,到城市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对推进科学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议题不断进行深化探索。正是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并将改革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2]10。可见,从新时期改革艰难起步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提出,再到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非无根无由,而是长期历史积累和把握历史主动的积极结果。正如《决定》强调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1]。可以说,唯有重视历史传承及其纵向推动力,才能确保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前进。
(二)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性动力
过程性动力,即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态及持续支撑的动力要素总和。面对新时代风谲云诡的国际国内环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持续和稳态的运行过程中才能不断达到目标。这一过程的展开,显然离不开文化的长期浸润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因此,过程性动力中最为核心的即文化性动力和社会性动力。文化性动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精神动力。改革需要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离不开文化性动力的内在依托。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易经》强调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发展道理,还是《礼记·大学》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理念的崇尚和追求,这些文化资源同新时代全面深化革命的推进显然有价值融通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 [5]3,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5]8。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资源,则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文化动力支撑。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理论创新,也形成了一系列极富现实价值的精神文化资源,如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资源作为党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更加强大的文化底蕴。对此,《决定》明确提出了改革“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的要求。
社会性动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层面收获的积极条件及其动力来源。早在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就强调我国的改革唯有“紧紧地依靠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6]342。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亦多次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2]141。因此,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和展开,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也时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和积极参与,即呼唤社会性动力来保驾护航和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具言之,社会性动力即社会主体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相关方针政策的信任力、支持力,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体实践的配合力、凝聚力,以及在此进程中形成的普遍参与网络等的要素构成。社会性动力内生于整个社会系统中,是各类社会主体在参与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动力,具有鲜明的自发性,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此,《决定》提出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1]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壮大社会性动力有助于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能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筑更加坚实的社会支撑。
(三)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性动力
保障性动力,是能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内在保障支持的动力要素总和。作为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厚植根基性动力,也呼唤过程性动力进行护航保驾,更离不开组织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支撑和推动,即呼唤强大的保障性动力。因此,在保障性动力要素中,最为核心的即组织性动力和制度性动力。组织性动力,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战略、政策和方针得以有效落实,以及改革实践不断得以深化的组织依托和推动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杂乱无章进行的,是在党的坚强和全面领导下有组织地展开的,也是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有组织性地操作下实现运作的。组织的价值功能在于形成鞭策改革的效应,也在于统一改革目标并做好行动部署,其不仅有助于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也能够提升各类主体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带来强大的保障动力支撑。在纵向层面上,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形成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通畅无阻的组织架构体系,以推动改革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横向层面上,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党政机构内部亦要实现齐抓共管,以形成全方位组织保障力量,由此才能在不断完善组织架构体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序前行的组织推动力。
制度性动力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得以前进的刚性要件和动力支撑。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形式,也是利益关系的对象化形式[7]65,制度不仅为社会力量整合提供了具体机制,也构成了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无论是理论性动力与历史性动力之价值功能的强化,还是文化性动力与社会性动力之推动效用的持续发挥,最终都有赖于相关层面法律和制度体系的构建和保障。尤其要着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相关制度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进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行稳致远,而且有助于在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制度体系的完善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价值。新时代以来,正是基于党中央对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才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才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了制度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根本要求”[8]85。正基于上述两方面的重要性,《决定》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作为改革的核心与总目标提了出来。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通过健全组织制度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这亦是当前应给予重点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运行逻辑
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内部结构及其价值动能的分析,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战略部署不可能一蹴即就,而是由多重动力体系不断推动的积极结果。《决定》基于“指导思想”、“历史主动”、“文化自信”、“制度改革”、“党的全面领导”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1]等角度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系统部署,亦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及其在动力来源上的多元性。从理论上说,动力体系的分析与构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础与前提,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展开及其实践成效的不断取得,则事实上构成了动力体系的功能和价值呈现。然而,作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础的动力体系及其构成要素绝非静态,而是始终处于变化与发展中,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且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若缺乏规范和整合,其也极易产生功能蜕变或动力流失,并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与实现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确保改革不断实现前进,就必须在结构分析基础上,基于系统分析法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整体运行机理与具体模式作出界定。
(一)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整体运行机理
系统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及其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鲜明地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9]221,其“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10]10-13。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本质上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形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和“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进而“产生出一个合力”的结果[11]592。恩格斯深刻批判了形而上学那种静止与片面的发展观,认为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2]24。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亦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分析方法作出了科学继承和发展创新。无论是毛泽东极力推崇的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还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系统诠释,以及习近平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坚持系统观念的明确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可谓一直贯穿其中。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强调总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不仅要求从全局和整体视角去理解和分析现象,亦要求对认识对象内部各要素的逻辑关联性及其相互作用作出动态把握,进而形成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优化方案。因此,系统分析方法对于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及其改革与发展规律是有积极意义的。
沿着系统分析方法的思路不难看出,上述阐释的动力体系及其内部各构成要素作为基础和动因,不仅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要件,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决定改革实践成效的重要变量,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展开具有鲜明的制约效应。《决定》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于“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因此,在这一宏大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大业要不断前进,并逐步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必须基于更为具体和动态的视角对其动力体系的构建主体作出明确,由此才能形成稳序性的前进力量。从上可见,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虽包括多重要素,但事实上有着各自较为明确的构建主体,即主要源于政治和社会两大系统。其中,理论、组织以及制度性等动力要素由政治系统的党和政府构建与推动;社会性动力源于社会系统,是社会主体构建而来;历史和文化性等动力要素具有较为鲜明的双重性,由政治和社会系统相关主体共同构建和推动。由此,构成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开和前进的三大动力来源。
在动力体系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党和政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根本领导核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通过构建和形成聚合性和整体化的动力整合平台,对理论、组织和制度性等动力要素进行构建,从政治系统内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前进提供内生动力保障。如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社会主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参与主体,基于对社会性动力的构建,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加速器和稳定器的重要功能,并从根本上决定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向。为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稳序展开,政治和社会系统主体亦应在文化和历史性动力等要素的构建和运行上实现紧密配合,以推动动力体系实现价值整合与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动力体系的整合平台通过对动力要素的吸纳、调适实现价值输出。信息反馈则可推动动力体系实现结构优化与创新发展,在动态运行的过程中,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行稳致远。
(二)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具体运行模式
对动力体系整体运行机理的梳理与明确,不仅廓清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展开逻辑,同时也指明了其具体的实践运行模式,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和展开,其动力体系主要基于主导、主体和协同三重模式实现运转。在实践中,三重模式相互贯通、并行不悖,共同作用并推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1.主导性推动模式。以政治系统内的党和政府为根本主体,主要指向于理论性动力、文化性动力、历史性动力、组织性动力和制度性动力等要素的构建与运行。在实践中,其具体的展开过程包括党和政府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的要素输入、动力整合平台对相关要素的整合,动力要素的价值转化和实践输出,以及根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动态进行反馈,等等。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领导核心,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主导力量和保障力量来源,“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3]222。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实践中主导着改革的具体走向。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和政府作为根本领导主体,首先要做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价值功能来不断强化内部动力支撑,为改革破除现实障碍并明确前进方向。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积极总结新时期改革开放历史经验,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和理论创新,正是在此基础上,才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了文化支撑力和理论指引力,也正是基于各级人民政府对完善组织机构和社会经济建设各领域相关制度体系的高度重视,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规范力和制度推进力。可以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同党和政府的全面领导密不可分。主导性驱动力的构建和运行,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依托。
2.主体性推动模式。以社会系统内的各类主体(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体等)为推动主体,主要指向社会性动力的构建、壮大及其具体运行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2]138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主体的支持和推动。由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体等作为根本主体,在参与支持中形成的社会驱动力,不仅能在党和政府的总体规划下,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群策群力,而且通过积极吸纳群众的创新创造因子,甚至可在改革的一些具体环节起到关键性作用,如人民群众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商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实现调整与升级,通过创新参与模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等,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筑了更强大的社会驱动力,有助于夯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资本。在这一模式的展开过程中,社会主体通过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不断输入社会性动力,动力整合平台在吸纳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并转化为改革的实践成效。与上述主导性推动模式不同的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推动模式向来是自发展开和运行的,因而具有极强的能动与前沿属性,充分尊重和积极吸纳有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3.协作性推动模式。以政治系统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系统的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体等为共同驱动主体,主要指向于历史性动力、文化性动力等要素的构建与实践运行。在这一模式中,各类主体实现了紧密配合与内在统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发挥出了积极的协同效应。如基于二者的配合与协作,实现政治系统内部党和政府主导推动下的历史性动力(如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改革创新的历史经验)、文化性动力(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系统内部各类主体推动的历史性动力(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推进改革的历史经验)、文化性动力(如改革的积极社会文化氛围塑造)等充分实现价值融合,便可确保进一步全面社会改革动力体系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从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实践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每一次重大成果的取得,其中既源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很大程度上更在于党和政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紧密互动和协同配合的积极结果。“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14]3可以说,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协同配合,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独特优势。该模式的展开与运行,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双重保障与动力支撑。
三、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的现实审视
对动力体系及其内在结构和运行逻辑的分析,也为党和政府破解改革与发展的动力难题提供了具体方向。当前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形成科学结论。
(一)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发展的现实基础
1.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断推进的理论及实践创新,为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的运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要素构成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理论性动力、组织性动力和制度性动力等要素的创新与完善。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创新工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推进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界定。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发展实际,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展开不断作出创新阐释,如要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推进我国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等等,这些阐释极富前瞻性和系统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扎实的内在根基和理论指引力。在新时代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下,党中央着力完善组织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积极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内在保障和支撑,在优化动力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强劲的推动力。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清晰界定,为动力体系的稳序运行和创新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空间与环境。一方面,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展开和系统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在经济领域,2021年至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至1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2%,远超全球平均增速 [15]。在政治领域,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在文化领域,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续壮大。在社会领域,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民生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得到彰显。在生态领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可以说,新时代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全方位的发展成就,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根基,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的发展壮大和稳态运行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正向激励。另一方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不断清晰化,有效缓解了其动力体系运行的外在阻力和压力,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开启,可谓为其动力体系的运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实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二)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发展的现实短板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这表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虽成就巨大,但仍要放眼未来、不断前进,其动力体系也要不断加以完善。
1.从政治系统角度看,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具体实践中的主导推动力不断得到强化,但推动过程还要着力增强效能性。党和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党和政府的领导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状况等,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动力体系的强劲度和持久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但当前党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依旧是较为复杂的,这使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动力阻滞因素。从主观性层面看,部分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是主要内因。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数据统计,自党的二十大至2023年11月,全国共查处各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4.8万起,其中批评教育和处理7.5万人[16]。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的大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阻碍,其顽固存在不仅会在政治系统内削弱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而且也会导致相关动力的构建与运行出现价值虚无化的危机,从而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带来内在制约。从客观层面看,相关领域的制度规范体系依旧有待于进一步实现健全和完善。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主线,目前一些领域的改革依然存在制度规范不协调、不配套,一些领导干部则存在制度执行意愿不强、制度执行缺乏监督等现实短板[17],这些短板不利于制度性动力及其激励力的充分发挥。强化党和政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运行中的主导驱动力,须努力破解这些难题。
2.从社会系统角度看,各类社会主体在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性动力不断拓展,但在具体运行中还需增强规范性。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推动了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改革之意愿和积极性的不断提升,但随着社会主体参与改革的范围不断拓展,参与实践中的一些短板亦显露出来。如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但对于混合所制改革,究竟哪些行业必须混改、哪些行业可以和不可以混改,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因顾虑失去话语权而不愿参与改革等的现实问题[18]。再如,教育领域是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教育领域的相关法规,均赋予了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学校管理及其改革发展的权利,但社会主体参与教育决策依旧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在社会主体如何进行参与、参与何种教育决策等具体方面,现行的相关法规还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19]。可见,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必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体参与的规范性,来进一步提升社会推动力。
3.从政治与社会系统关联性角度看,党和政府同各类社会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联系不断紧密,但在具体运行中还需增强协同性。党和政府同各类社会主体的紧密协作和互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优势,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其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的短板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体的协作过程急需强化方法和手段上的灵活度。我们党历来重视和践行群众路线,通过同群众的紧密互动积极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但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近年来,群众的诉求以及群众的结构特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面对新时代的“新群众”,以往群众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旧方法”、“老传统”不断受到挑战,如一些基层干部惯用行政思维解决市场问题,采用强制手段展开社会治理,不愿深入群众,进而导致对群众诉求的把握存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20]。另一方面,党和政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力度。信息公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紧密互动的重要前提。遗憾的是,目前在推进党务与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客观存在着公开范围过窄、公开动力不足和公开渠道单一等的现实短板[21]。显然,这些问题均不利于二者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上协同力的构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着力对其作出改善。
四、以动力体系创新优化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1]。上述从系统分析法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机理的理论分析,显然从动力构建与运行角度提出了一条实践创新路径。由上可见,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是由其动力体系构成要素不断进行系统输入、功能整合和价值输出带来的积极结果,因此要确保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和成效,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贡献力量,就必须对其动力体系作出全面的创新优化,由此方能不断趋近目标。对此,应从以下三大环节展开。
(一)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其动力体系要素输入环节的创新优化
正如上文指出的,动力体系之构成要素作为前提与变量,决定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成效。因此,确保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前进和取得新成效,在其动力体系的要素构建与输入环节上就要发力,通过积累和创新要素形成持久稳态的推动力。
1.对于党和政府主导推动的动力要素,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挖掘与构建工作。尤其是破解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短板,党和政府作为政治系统主体首先要强化责任担当。如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中的理论性动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将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精神进行学深悟透、前后贯通,明确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和最新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和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改革创新的相关理论,并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史上有关创新发展的相关积极成果,由此才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指引力。对于组织性动力,重点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根基。对于制度性动力要素,则要积极按照《决定》的要求,将“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等摆在突出位置,同时要通过健全监督机制来不断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在不断提升党和政府主导推动力基础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夯实“自上而下”的内在动力支撑。
2.对于社会主体推动的动力要素,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拓展与规范工作。社会系统内部的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体等作为改革根本主体,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与实现构筑了积极的环境和空间。然而,各类社会主体构建和输入的社会性动力,本身无明确和固定的表现形态,且始终处于变化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引导极易出现功能退化和价值蜕变。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至提升社会系统“自下而上”改革驱动力的目标。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信任与价值认同度,既要强化理论宣传,提升各类社会主体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认知,也要不断提升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确保全体人民真正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以最大限度激发民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主体参与改革的规范体系,既要积极拓宽民众参与渠道,也要基于《决定》要求,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1],尤其要对民众参与重大领域改革的流程、规则和权限等作出明确界定,由此,才能在不断凝聚改革共识的基础上,从社会系统层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3.对党和政府同各类社会主体协作驱动的相关动力要素,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融合与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基于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位不断推进改革,才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紧密协作,由此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成就。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通过密切协作形成更为强劲的协同推动力。譬如,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中的文化性动力,当前不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改革与创新的相关资源积极展开梳理和总结,深入阐释其思想精华与核心意蕴,也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对其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促使其更好地形成契合新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形态,以从文化层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为积极的动力支撑。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中的历史性动力,当前在总结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光辉历程的过程中,也要对新时期以来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历史经验作出提炼,以确保这些动力要素在价值功能上实现融合与创新,由此才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强劲的历史动力。
(二)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其动力体系内部运行环节的创新优化
系统发展的基础在于要素创新,同时也呼唤内部要素组合的协调化与科学化。要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壮大和创新动力体系之构成要素的同时,也要确保各类要素在动力体系内实现稳序和协调运行,由此才能在形成“聚合力”的基础上发挥出整体性的推进动能。
1.确保动力体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彰显推进动能,必须形成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2]170。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形成动力体系运行与发展的系统性与结构性理念。党和政府作为改革的根本领导主体应发挥核心作用,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搭建动力体系的整合平台,为动力要素的整合与优化提供现实载体。在此基础上,不仅要基于系统理念,将一切有益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资源纳入平台进行整合与壮大,以不断凝聚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正能量,而且也要形成动力体系内部各要素运行和管理上的结构功能理念,对各层面动力要素间的逻辑关联性,及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价值功能作出明确界定,由此,方能在确保动力体系稳态运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全面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形成动力体系运行与发展的开放性与透明性理念。开放透明是系统稳序运行的重要前提。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在运行与发展中,其内部不稳定的熵值都会不断积聚和提升,唯有同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在不断降低熵值的过程中实现系统的稳序发展[23]。对此,《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和“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1]等的发展要求。因此,确保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稳序前进,必须积极树立动力体系的开放发展理念,尤其要着力推进整合平台运行实现透明化,促其同外界不断进行互动和实现信息能量交换,推动各层面动力要素能紧随实践发展而不断走向创新与完善。
2.确保动力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能切实转化为实践效能,必须形成相应的协调机制和衔接机制,以在动力体系运行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一方面,要切实按照《决定》的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等为导向,形成其动力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各层面动力要素实现协调迈进。必须明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其动力体系各层面的要素虽在功能定位上存在差异性,但就结构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确保动力体系彰显最大动能,在创新理念的同时也要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如随着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不断创新,及其在相关领域组织和制度建设的不断健全,这使得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理论性动力、组织性动力和制度性动力等要素不断得到彰显和强化,故而就要将强化社会性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在动力要素协调发展中形成整体性的前进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切实按照《决定》的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部署等为导向,形成其动力体系和改革实践的动态衔接机制,推动各层面动力要素的价值功能切实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实践效能。其中,既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导向,为动力体系的价值转化提供整体路径,也要以改革的现实问题为具体指引,寻求动力体系价值转化的现实路径,由此通过动力体系的持续发力,促其不断转化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成效。
(三)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其动力体系转化输出环节的创新优化
在动力体系运行实践中,要素的构建输入及其内部运行,实现了体系的发展壮大与优化创新,而基于整合平台的转化输出,就指向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成效,如基于《决定》要求,“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1],等等。因此,要提升动力体系的价值功能,必须关注动力输出环节。从动力体系的整体运行看,这一环节中最为紧要的就是要构建并形成针对性的反馈机制以及科学评价机制。一方面,确保动力体系运行及其价值输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构建和形成全面的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反馈是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规避运行短板,提出新的见解。确保动力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价值功能,既要以整合平台为中心形成政治系统内部的反馈链条,以确保平台实现创新优化,也要基于动力要素的构建主体形成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贯通的全过程信息反馈闭环,以推动动力体系进一步强化整体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信息反馈不断作出完善,在动力的持续转化输出中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为确保上述动力体系在转化输出后能不断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完善,要着力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如对动力体系内部要素的构建情况、动力整合平台的整合创新情况、动力转化输出后带来的改革实践成效情况等展开多轮评价,可推动动力体系的运行和价值输出过程的最优化。在评价中,党和政府作为改革的根本领导主体需要把握主动和评价方向,同时要积极汲取各类社会主体的意见,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五、结语
《决定》在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和“更加注重系统集成”[1],这一论述指向鲜明。本文的价值在于立足系统分析方法,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结构和运行作出了细致解剖。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和实现,要以动力要素的构建输入为前提条件,同时呼唤动力要素的内在整合及其价值功能的持续输出,确保动力体系在不断做功的基础上,切实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动能和实践成效。因此,科学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的重大精神,不仅要从宏观层面上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原则及其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价值作出把握,更要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作出具体分析,由此才能推动改革大业不断实现深化和前进,才能不断趋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根本目标。因此,构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的系统运行模型,并以其内部要素的构建、整合与转化等环节来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不仅为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规律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同时为新征程上考量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成效状况搭建了一个整体框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