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罗马-拜占庭的衰亡
第96讲:东罗马:拜占庭的发展与兴衰
01|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在公元4 世纪末分裂未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存续了8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存续了1000 年以上。东罗马帝国建都于君士坦丁堡,因其是在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东罗马帝国后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在英语语境中,“拜占庭”(Byzantine)常被用来描绘那些错综复杂、难以理解的事物;而在法语里,“这是拜占庭”(C’est Byzance)则更多指向一种奢华而华丽的风格。
拜占庭遗留在世上的遗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教堂与城墙。其中,教堂不仅数量远多于城墙,而且更受世人瞩目。这些教堂的存在,仿佛默默诉说着拜占庭帝国是一个以教会和信仰为核心的国家。教堂内部往往装饰得极尽奢华,马赛克镶嵌画、壁画、圣像以及彩色大理石交相辉映,彰显着无尽的辉煌与壮丽。
图:拜占庭教堂内部
相比之下,城墙则显得较为落寞,常常被世人所忽视。然而,城墙作为一个国家悠久历史的象征,其背后承载着无数与周边敌对势力持续斗争的往事。它们最初的建造是为了保护重要的城市免受侵扰,但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城墙反而成为了限制,不得不被拆除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尽管如此,城墙的维护与修缮工作从未停歇,人们还会在城墙上刻下铭文,用以纪念那些为城墙建设付出辛劳的人们。
图:罗马晚期和拜占庭的世界
02|查士丁尼王朝
东罗马帝国位于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查士丁尼一世对收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抱有野心,但在其统治期间,东罗马帝国西边是日耳曼占领的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东边面对伊朗的萨珊王朝,东西两边的夹缝中求存,使得查士丁尼一世在短期采取妥协外交,先取得同萨珊王朝的议和,以便集中力量进攻西部的日耳曼人。
图:查士丁尼大帝在555年贝利萨留远征后达到的历史最大疆域
经济财政方面,为了巩固实力和应对军事开支,查士丁尼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首先,打开通往东方的贸易商道,在贸易中增加税收。向东开拓贸易路线绕不开萨珊王朝,波斯湾正是被萨珊王朝控制,查士丁尼一世试图打通南北两路,南向经由红海再转向东方,北向经由黑海再向东。其次,查士丁尼一世鼓励农业,推行租佃制,推出释放奴隶的政策。同时,保护地产,强调法制建设[1]。
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堡发生了“尼卡骚乱”,查士丁尼一世对此进行镇压。此次事件成为重要转折点,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查士丁尼开始加强军力,削弱元老院势力。为了加强皇权,施行统一人们思想的举措,镇压非基督教的异教,关闭雅典哲学学院,大批教授被驱赶离境,有些教授逃到伊朗。统一思想的另一举措是大兴土木建大教堂,且不惜斥大额财政资金。
“尼卡骚乱”镇压的7年后,伊朗萨珊王朝以查士丁尼一世没有兑现西征分配战利品为借口向东罗马宣战。军事危机加上内部大兴土木的财政支出,查士丁尼开始加征税收。战争、瘟疫、农业收成等等冲击下,大批居民选择逃亡,税收更难以为继。查士丁尼一世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的富户,要求其承担军粮缴纳,加重城市工商业人口的财税负担。不仅如此,对工商业的管制加强,部分行业如纺织、陶器等进行国有化改造,国家直接经营。
内忧外困之下,查士丁尼一世末期,帝国的国库空虚,兵力不足,虽然看上去依然是东罗马帝国,但已经虚弱不堪。
03|马其顿王朝
拜占庭皇权的神话自君士坦丁一世时期便已萌芽,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变,直至马其顿王朝的建立,皇权与教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定型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教会服从于皇帝,而皇帝则倚重教会。在这一框架下,教会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大主教的角色类似于负责宗教事务的政府部长,这一模式为拜占庭所独有。鉴于基督教在民众中的深厚信仰基础,为了有效推行帝国政策,政府渴望教会能在关键时刻发声,为政府背书。例如,当皇帝需要安抚边境省份或军队,而不得不与异端势力妥协时;或者在处理关乎整个基督教会的重大事务,需与罗马教皇达成共识时,位于京城的正统教会便会挺身而出,发挥关键作用。这些情形清晰地展示了,在皇帝牢牢掌控实权的背景下,教会遵循的是皇权至上的原则,而非教义至上。[2]
公元3世纪以前,罗马帝国皇权的神话是与多神教联系,而君士坦丁一世以后皇权神化则同基督教联系起来。查士丁尼王朝时,查士丁尼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使自己既能驾御臣民,又能驾御教会,竭力使他本人神化,使皇权神化。在整个过程中,东方化仪礼越来越突出,包括对皇帝行跪拜礼,宫中使用太监,焚香叩拜神像等。拜占庭皇权的神化,不仅表现于皇室仪礼的东方化,更重要的表现在于皇权被推向绝对化,即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受来自世俗和教会两方面的任何制约,皇帝俨然就是神的化身。可以这么说,君士坦丁堡的专制君主不要求什么学说计划来支持他的强权。对皇权进行任何理论上解释,都是多余的。皇权绝对高于一切,无需论证。[3]
马其顿王朝时期,拜占庭帝国国力强盛,首都君士坦丁堡人口近100万人,首都建设仿造古罗马建造。国力正盛的势头更加强化了皇权的神化。王公、贵族、将军、大臣,以及外国使臣拜见皇帝时都要卑躬屈膝行跪拜礼,并亲吻皇帝的脚。
厉以宁分析指出马其顿王朝后期君士坦丁九士的执政理念,及其文官制度设计的底层逻辑:
君士坦丁九世根据本朝和以前几个朝代的历中经验,认识到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必须辅之以一套有效的文官制度,大能保持帝国统治的效率。因此,他着手于文官制度的建设。首先重组了君士坦丁堡大学,把它分为两个学院,一是哲学学院,一是法律学院,法律学院所培养的就是未来的法官和行政官员。[4]这一制度以后一直持续下来。必须指出,尽管马其顿王朝制定的文官制度是严密的,而且被坚持实施,但在拜占庭专制集权的体制下,它的作用始终有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皇帝始终要独揽大权,唯恐文官制度认真贯彻后有损于皇帝的权威和削弱皇帝的实权。另一个原因是:军队将领们都紧紧盯着大大小小文官的作为,不容许文官制度的推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军队将领是拥有兵权的,他们只受强大的皇权的节制。如果皇权强大,文官制度对于跋富的将领们可以成为一种牵制,而一日皇权衰弱了,将领们根本不把文官制度放在眼里。此外,这些文官除了权力有限而外,他们的财产也是有限的,而且他们受到的制约较多,很少有机会积攒非法财产。这是拜占庭政治的又一特色。[5]总的说来,拜占庭帝国的一套行政管理制度,固然“一直保留着罗马时期重要行政管理传统”[6],但毕竟形势变了,过去的制度不适用了,有必要根据帝国的现实情况另行设计,所以它们“带有自觉得多的管理思想的印记”。[7]
马其顿王朝的兴衰历程,深刻体现了皇权、贵族与军事统帅间的复杂斗争对其命运的影响。在经济与财政层面,自君士坦丁九世之后,拜占庭金币便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足值属性,这一长期趋势不仅是帝国财政困境的直接反映,也是其加剧的必然结果。至马其顿王朝末期,庞大的军事开支与官僚体系费用,已沉重地压在帝国的财政之上,而皇室的奢华生活依旧未减。面对这一困境,帝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削减军费可能引发军心涣散,将领反叛;削减行政开支与官员薪俸,则可能使政府运作陷入瘫痪;增加税收,又会激起地方民众的不满,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币贬值成为了看似唯一的解决之道。然而,这一举措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仅阻碍了拜占庭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了经济活力,更削弱了皇权的威望,引发了军官、士兵、官员及所有依赖薪俸者的不满。简而言之,金币的贬值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短暂中兴时期的终结,也成为了其政治经济此后步入下坡路的重要因素之一。[8]在经历了“东罗马帝国中兴”的短暂辉煌后,东罗马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04|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作为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的罗马帝国“遗产”的拜占庭帝国究竟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复杂,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的。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面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拜占庭帝国守军是奥斯曼帝国军队的二十分之一;同时,由于财力匮乏,拜占庭军队没有规模化的充分作战的火炮。[9]
土地兼并加剧,小农户们由于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过弱,将自己的土地给予大地主。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户数量越来越少,帝国所能够收到的财政税收也越来越少。
军区制下,农兵参加战斗,亦农亦兵的农兵阶层和自由农村公社的小农是帝国经济生活和军事防御力量的主体,以军事贵族头代表的大地产阶层是帝国统治的基础,农兵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土地,战斗力很强。军区制衰弱导致原本由自由农所组成的军队也无法继续维持下去,拜占庭帝国政府只能选择通过雇佣兵的方式来组建军队。然而,这些雇佣兵不仅战斗意志和素质极差,根本承担不了保卫国家的重任,甚至有的还直接在战前以拒绝战斗为要挟来要求涨薪资,这都造成了拜占庭帝国的进一步衰弱。
整个罗马帝国,从屋大维称奥古斯都算起,经历图拉真时代强盛,到东西罗马两部分的分治,到帝国分裂为西帝国和东帝国,到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再到东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由盛而衰,由衰到亡,这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表明,兴盛时依靠的不仅是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有力量来支持帝国的存在和运转;至于帝国衰亡的内在原因不仅是失去了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的支持,更重要的原因是: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即使想支持帝国,也已力不从心,没有力量来支持了。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西罗马帝国也好,拜占庭帝国也好,自己把本来能够支持自己并且有力量支持自己的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毁掉了。自毁基础,焉有不亡之理?
正如西罗马帝国灭亡,有自耕农的支持,就有罗马军队的士兵;有城市工商业者的支持,就有充裕的财政收入,包括军饷。退伍的罗马军人,成为自耕农,士兵的供给就源源不绝了。这是罗马军队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源泉。而城市工商业越繁荣,国家的财政收入越多,社会秩序就越良好,市场就越兴旺,城市手工业者也就越有钱可赚,国家的财政收人也就更充实了。罗马帝国兴盛的秘诀全在于此。而一日把自耕农和手工业者这个基础毁掉,罗马帝国就衰败下来,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拜占庭帝国,甚至用来解释拜占庭帝国的衰亡过程更加清楚,因为在罗马帝国分裂东西两部分之前,不管怎样,罗马帝国还保留退伍军人授田的制度,城市自治制度也维持不变,罗马帝国的王朝更换和新老皇帝交替固然已经成为军阀混战、胜者为帝的代名词,但东方式的专制独裁的皇权制度还没有确立。即使在内战中获胜的军阀要登上皇帝宝座,仍不得不沿用罗马帝国初期新皇帝即位的传统,即把经过选举而产生的元老院放在重要的位詈上,皇帝的权力来自元老院的授予,也就是表明皇帝的权力由公民所授予。尽管后来这只剩下一种仪式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皇帝依然以第一公民的身份执政,公民的权利和元老院的权利依然在形式上被尊重。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之后,帝国东部日益东方化。可以说,从拜占庭帝国成立之时开始,就是一个接近于东方专制国家的帝国,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传统一一被抛弃。城市的自治地位、公民的政治权利、皇帝的第一公民身份,也都消失了。皇帝已经不再是第一公民,而变成了神的化身,是至高无上的神在人世间的代表,是不受任何制约的独裁者。拜占庭帝国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一步步发展起来并走向兴盛的。[10]
参考资料
[1] 529年,查士丁尼任命了一个由卡帕多西亚人约翰担任主席的10人委员会来修订罗马法并创建新的法律集合和法学家摘录,这被称为《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法典》。534年,《民法大全》再次修订,并与查士丁尼在534年后颁布的法令一起,形成了拜占庭时代其馀大部分时间使用的法律体系。 这一法典构成了许多现代国家的民法基础。
[2] 参考资料: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下,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573页。
[3] 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下,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576页。
[4] 伯克勒,“拜占庭的教育”载贝恩斯和莫斯主编:《拜占庭:东罗马文明导论》,牛津1953年版,第217页。
[5] 特雷得戈德:《拜占庭国家和社会史》,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552页。
[6] 布洛赫:《封建社会》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01页。
[7] 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下,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591页。
[8] 参考资料: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下,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595页。
[9]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7,449-500页。
[10] 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下,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857-858页。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三季(古罗马-拜占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