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娜《创新的历程》|全球化简史·第124讲:“伊比利亚时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文摘   2024-11-25 06:03   北京  

你好,我是常娜,感谢看见。《创新的历程》是我在过去几年读书,与不同的教授、学者、创业者以及读书人学习交流过程中创作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识与人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并非培养具体的技能,而是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每个人本身,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个人获得并经营幸福的能力。

工业革命使得标准化生产与教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人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与附属,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被标准化的框架固化、压抑,这导致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里希望与你探讨并分享我们可能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智能与愈加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如何找到个人的热爱与独特价值?如何经营自己陡峭的成长曲线?如何具备对生活的掌控力?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创新从提问开始?《创新的历程》的使命是提出问题并唤醒更多人们“提问的意识”和生命力,在过程中找到热爱与获得价值感和具备幸福的能力。
尼采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

大航海1.0时代:新航路开辟“伊比利亚时代”

第124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01 |《圣塔菲协定》投资协议


葡萄牙作为远洋航行和海外探险的中心,也成为哥伦布一生事业的转折点。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富有开创性的国家,但葡萄牙政府将大西洋上的航海与贸易活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将此权利仅仅保留给本国公民。

1479年,哥伦布与一个葡萄牙贵族小姐结婚,并获得葡萄牙公民权,哥伦布因而获得在大西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的权利。在航线过程中,哥伦布掌握了有关大西洋潮流、风向、气候、天文方面的知识,为他后来的远航积累了必不可少的经验。[1]

图:哥伦布

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哥伦布曾与其弟弟一起开过一家制作航海图的商店,所以他具有绘制地图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哥伦布对航海的兴趣驱动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逐渐形成了横渡大西洋、开辟出一条从欧洲到达东亚的新航路的设想。对哥伦布而言,看似不连贯的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成为今后他大航海事业的珍珠,在1492年被串连了起来。

图:《女王指定的专家们审查哥伦布的计划》,现藏西班牙议会大厦

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提出了开辟新航路的建议,请求国王给予资助,结果被葡萄牙国王否决。1485年,哥伦布于来到了西班牙,寻求西班牙王室的帮助为他的远航计划在宫廷中不断奔走,最后伊莎贝拉一世[2]接受了哥伦布的建议。

图:鲁茨《女王面前的哥伦布》(1843),现藏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

经过3个月的谈判,西班牙王国与哥伦布最终达成了“伟大事业”的详细协议,史称《圣塔菲协定》。协议共有7个主要文件,分别是:协议要项、委任授衔状、致外国君主的国书、护照和3份关于准备探险船队的命令。协议规定,在探航成功以后:

一、授予哥伦布“唐”的贵族头衔,任命他为发现和取得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海洋元帅,世袭罔替。

二、任命哥伦布为那些地区的副王和总督,而且对下属官员有推荐提名权。

三、哥伦布拥有在那些领地内获得的各种财富的1/10,而且免税。

四、哥伦布在他的新领地内拥有商务裁判权。

五、哥伦布有权对开往新领地去的一切船只投资、控股,以及分红1/8。

哥伦布拉丁文本的护照很简单,如下:

兹派贵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为了一定的原因和目的,率三艘配备齐全的卡拉维尔帆船远渡重洋前来印度地区。

国书的内容全文如下:

致最尊贵的君主,我们亲爱的朋友:

卡斯蒂利亚、阿拉贡、莱昂、西西里、格拉纳达等王国之国王费迪南及伊莎贝拉,向您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们高兴地得知,您给予我们和我们民族高度评价,并非常希望了解我们各方面的信息。为此,我们决定委派我们优秀的船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国书前来拜访,您可以从他那里了解到我们的兴旺和繁荣。我们已授权他向您讲述有关我国的事物,您尽可以相信。如蒙贵国关照,将不胜感激。回复为盼。

1492年4月30日于格拉纳达

国王 王后文书科洛马

此件签发三份

以下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写给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一封信,该信的部分内容被收录。

尊敬的女王陛下:

我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向您报告我所发现的新的土地和海洋。我已经成功地到达了印度洋,发现了一块全新的大陆,这块大陆位于恒河以远,远离所有已知的世界。

我已经带来了许多当地居民的样本,以及许多其他证明我的发现的证据。我相信这块新大陆将会对您和所有基督教徒带来巨大的好处,因为它将为你们带来财富和荣耀。

在我离开西班牙之前,我向您许下了诺言,即我将前往印度并带回我所发现的一切。现在我实现了这个承诺,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我强烈建议您派遣更多的探险家和征服者前往这个新大陆,因为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机会,为我们的国家和宗教带来巨大的好处。

如果您需要更多的信息或证据,请不要犹豫,我会提供给您。

最诚挚的,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这封信是哥伦布对他在发现新大陆后所做的事情的汇报,也是他对女王的支持和鼓励的回应。


02| 弗拉·毛罗地图:预留好奇心与探索的留白


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3]之前,世界地图的经验与猜想结合的产物,被称为“弗拉·毛罗地图”(Fra Mauro Map)。弗拉·毛罗地图的特点是上南下北,对欧洲的绘制相对有参考价值,但对世界的其他地方并不是根据真实的测算绘制出来的,人们认识世界其他角落尚未成熟地开启,因此这张世界地图存在很多错误。

地图上对非洲和亚洲的描绘较为粗糙,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地图中并未包括西半球。尽管如此,当时的人们认为该地图已经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各个大陆的情况。然而,将基于经验的绘制信息与对未知世界的想象相结合,会给使用地图的人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和危害。如果对于未知或现阶段无法预测的地区能够以留白或特殊标注的形式进行展示,那么至少可以为未来的探索者提供更多的风险预估空间,同时也为冒险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图:跨越“知道”与“不知道”的边界

人类文明的起点与发展都遵循这个规律,在空白区往往更能产生创新和改造环境的力量,这或许出于勇敢与魄力,或许出于无知,无论是来自什么力量,未知与不确定性营造的空间总是能激发冒险精神与更多创造的潜力。

图:弗拉·毛罗地图(Fra Mauro Map)

第一个开拓通往“第二世界”海上航线的哥伦布,以及开拓通往“第三世界”海上航线的麦哲伦,都因为盲目相信了托勒密世界地图,结果进行了错误的航海。哥伦布在制定计划,以及在说服伊莎贝拉女王时,用的就是托勒密地图。

托勒密地图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块叫欧罗巴,一块叫亚细亚,还有一块叫阿非利加(或者利比亚,利比亚曾经是整个非洲的代称)。这个框架是以东地中海为中心形成的世界观。

图:托勒密地图,从东部来看,确实没有画出中国

在这张现在看来非常粗糙的“世界地图”中,可以看出几点问题:在古代,由于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并且海洋之间不相通,因此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只能通过陆路。然而,当通往东方的陆路交通被阻断后,西方人无法再通过传统路径到达他们所称的印度。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被迫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有人提出尝试从大洋中绕路而行,从而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古代地图上所描绘的地球明显小于实际大小,只有真实地球表面的10%左右。大部分地方没有标记,因为它们超出了西方人的文明范围,只有一些模糊的传说。此外,古代地图对于海陆之间的空间分布也存在很多错误。西方人所居住的地区描绘得较为清晰,但远离该地区的地方则更容易出错。例如,印度究竟是一个岛屿还是一个半岛,或者北部的里海和黑海是否相通等问题,当时的地图制作者托勒密也未能给出确切答案。此外,欧洲北部的海岛和半岛究竟是岛屿还是半岛,托勒密也不清楚。

补充资料:[4]

自古以来,人类大多厌恶空白,宁可以神话和虚构的事实来替代“未知的地区”。人们,特别是那些有学识的人,又怎么会醒悟而甘愿承认自己的无知呢?一些沿海航行地图集就是一个开端。

然而,要发现世界并把它绘在地图上,光凭实验精神还是不能达到目的。托勒密伟大的先验的美学概念在此是十分重要的。托勒密与沿海航行图的绘制者一样,摒弃荷马式的原始地球观,即认为陆与海之外有一个大洋环绕着。托勒密承认,在他地图上绘出的已知世界范围以外,可能还有未知的陆地。但他还得增加些别的东西。沿海航行图上是没有投影的。虽然这些图似乎也是以测量与仔细计算为依据,但是那些复制的图,从来没有两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并无有规则的、不变的、普遍适用的坐标体系一-没有像经度或纬度那样的标志。沿海航行图上的几何图形特点是“表示风向与气候关系的蔷薇花”,每个中心点有线条向四处放射。各图中心点之多寡,全凭绘图所用纸张的大小。图上通常有一个放射中心点,周围有一个圈,其中有八至十六个其他集中点。这些装饰性的蔷薇花既能显示风向,还有许多放射线,其中有一条可能与某一航程的路线相符,这对海员是有帮助的。沿海航行图也置北方于图的上方,但并不标明子午线与纬线的网格结构。在十六世纪以前,当人们在内海航行而且只凭死算来定方位时,没有什么海图标明纬线,也无确定纬度的需要。

托勒密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的科学的、定量的精神。托勒密地图上的经纬线设计与装饰性蔷薇花形的风向图不一样,既统一又能普遍使用。任何两幅按照托勒密指示正确绘制的地图,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所提供的坐标并不取决于纸张的大小,也不取决于所绘的某一地区。托勒密在其第一部地理学著作中,教导人们如何绘制地图,他探究如何把地球的球形表面投影于一张羊皮纸的平面上。这里他说明了标明纬度子午线与经度平行线的必要性。他描述了把地球上可居住的部分作改良的球状投影的艰巨程序,也“为了那些由于懒惰而因袭旧方法的人”告诉人们如何作合乎几何学上精确而又简单的圆锥形投影。基督教徒的宇宙绘制者以他们的教条主义的过分单纯化的方法开始,而且从来离不开它,托勒密则不同,他主张对地球表面作全面的和数学上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的开头部分对地理学的定义中以此作为说明:

地理学以图片表示整个已知世界及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现象。

它不同于地形图之处在于地形图……更充分地描绘……想象得出的最小区域的具体情况,诸如港口、农田、村庄、河流等等。

地理学着眼于方位而非特征,记述各地的距离关系,仅对某些主要特征描绘出来。地形图需要艺术家来绘,除了艺术家外,无人能够胜任。地理学却无这种需要,任何人都能用线条和简明的标记来确定位置并画出轮廓。此外,地形图并不需要数学,而在地理学中,数学是个重要部分。人们必须考虑整个地球的范围以及它的形状和在天空下的位置,从而正确陈述他所研究的地区有何特点,比例如何,其位置又与哪个天体并行……它的昼夜长短、有哪些星辰固定在其上空,有哪些星辰在地平线上移动,还有哪些星辰从不出现于地平线之上。……

要使人们了解这一切,就需要靠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和精密的计算。

托勒密学说之复兴,意味着实验精神的觉醒,或者说再觉醒。而今人类将运用其经验来勘察整个地球,区分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标明新发现的地方,以便日后重来。对托勒密学说的再发现是标志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重振学术之风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进入现代世界的序幕。

8世纪,塞维利亚的圣依西多禄大主教绘制了一幅地图,它将圆形的大地划分为三块大陆:亚洲占据上方较大部分,非洲与欧洲则分别位于下方左右两侧。分隔这些大陆的是两条水体,上方是地中海,下方则是尼罗河,构成了“T-O地图”的基本形态——一个圆圈内,两条横纵相交的水体形成T字。地图的核心是耶路撒冷,作为中心点存在。鉴于当时知识与技术的局限,精确性并非重点,这幅地图更侧重于展现基督教价值观下对世界的想象与构想。

图:圣依西多禄所创的“T-O地图”简图

三叶草世界地图:在现代科学带领人类认识地球之前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中心观,在宗教至上的中世纪欧洲,地图成为宣传基督教义的载体,这时精确度就不是主要追求了。1581年,汉诺威的神学教授海恩里希·本廷(Heinrich Bünting)绘制了一张三叶草形的世界地图。左上方的叶子是欧洲,右上方的叶子是亚洲,正下方的叶子是非洲,叶子漂浮在海洋上,而三片叶子的会合点便是旧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世界三大洲”是古希腊时代以来的传统地理观,三叶草象征着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至于当时已被欧洲人知晓的美洲大陆被认为是原有世界均衡结构的不谐音符被安排在了左下角。

图:三叶草世界地图,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3月。

图:东西方在制图学发展上的对比

注:地理学与制图学发展历史时间线梳理:自古以来,地理学与制图学作为人类探索世界、记录空间信息的重要工具,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制图学的早期形态,可能起源于巴比伦或印度,这种地图形式象征着古人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描绘。直至17世纪末,地理学与制图学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的漫长历程。东西方在制图学发展上的对比与融合。


03| 哥伦布的数学错误成就了大航海


哥伦布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后移居葡萄牙,1476年向葡萄牙君王建议向西航行以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哥伦布移民西班牙,始终坚持大航海的梦想,在西班牙的赞助下开启了探索印度之旅。

在当时的“航海圈”中,很多人都相信地球是圆的,不过却没有人加以验证。哥伦布认为既然地球是圆的,于是基于一些资料线索估算了到印度的距离,并以此设计航线。

当时西方地理学界普遍认为,欧亚大陆的宽度占地球球面的180度,实际上仅为120度左右,如果从欧洲西侧启航,向西航行,抵达亚洲大陆的东侧,大约要航行地球一半的周长。哥伦布以《马可波罗游记》来推测,日本位于中国东30度。如果将起点选择为加纳利群岛,而不是伊比里亚半岛,这样的话又可以缩减一部分航程(约9度)。而后,哥伦布又推翻了此前西方学者估算的欧亚大陆的宽度。最后,哥伦布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航行60度,也就是地球周长的1/6,就可以从欧洲抵达日本。

从距离上看的话,当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时,他原以为日本就在4000英里之外,但实际的距离却是1.25万英里,两地之间还隔着一片未知的大陆。

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亚洲的可能性,同样吸引了宇宙学家的兴趣,他们以托勒密(Ptolemy)于 2世纪所著的《地理学》(Geography)一书作为知识基础,该书的拉丁文版本(出版于1476 年)得到了广泛传播。佛罗伦萨银行家、地理学家及制图师保罗·达尔·波佐·托斯堪内里 (Paolo dal Pozzo Toscanelli)最早提出了这一想法。他写信给葡萄牙国王,称中国位于葡萄牙以西仅5,000英里之外,中途可在安提利亚和日本的岛屿进行停留。这一建议未被采纳,而哥伦布似乎利用了这一理论,并曾与托斯堪内里通信。对托斯堪内里和哥伦布而言,他们共同的问题在于低估了经纬线的长度,从而错误地按照实际长度的约三分之一来计算。根据哥伦布的计算,“地球赤道的周长是20,400英里”,而 1 英里为4,810-4,860英尺。但事实上,1英里等于5,280英尺,赤道周长为24,901英里(合40,075千米)。他坚信,亚洲位于他所在的地方以东30度之外,他也相信马可·波罗的错误说法(即日本位于中国以东1,500英里处),因此错误越来越离谱。总之,哥伦布认为,中国位于加那利群岛以西3,500英里处,而实际距离是这一数字的4倍多。哥伦布甚至都没有考虑过途中存在其他大陆的可能性。[5]


04| 纬度的测量


在哥伦布这次远航中,四分仪起到巨大作用,他依靠“等纬度航行法”,以四分仪观察北极星仰角,确保船队始终在北纬28°航线上航行。这涉及相关航海与数学知识:

① 四分仪与几何学

图中O点是地球球心。地球上A点的纬度等于角AOC,A点看到的北极星在Ab方向,Aa连线是A点处的地平线,角aAb是A点处北极星高度,可以很容易利用四分仪测量出来,因为Oc垂直Aa,所以角aAb=角AOC,即北极星相较A点地平线的高度正好等于A点处的纬度值;同理,角dBe是B点处北极星高度,角dBe=角BOC,B点北极星的高度也等于B点处的纬度值。同时,A、B两地的同心角等于两地的北极星高度差。

图:利用四分仪观测北极星仰角来确定纬度的原理

② 如何寻找北极星?

在北半球,北极星永远指向正北方。而要想找到北极星,首先需要找到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夜空中很明亮,像一个舀水的勺子,很容易找到。在北斗七星“勺端部”两颗星星所构成的线段延长差不多五倍距离的位置,有一颗比较明亮的星星,便是北极星。

古希腊当时已经能够测量纬度,却不能测量经度(点击阅读:定位神奇发明史:为什么纬度与经度的测量是“卡脖子”技术突破?)。纬度测量的方法如下:

依据古希腊人留下来的科学著作,如果已知日期,就可以算出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比如春分、秋分在赤道,冬至、夏至在南北回归线,那么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只要在中午12点时分,测出当地太阳高度角(太阳光与地平线或海平线的夹角两个锐角互为余角)加上直射点的纬度,就是当地的纬度。[6]

图:维度的计算


05| 哥伦布四次航行路线


1942年9月6日,哥伦布的舰队离开了加那利群岛,开始了漫长的长达5周的横渡大西洋的航程。从9月9日到18日就西行了1163海里。终于在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钟,“平塔”号上的一个水手看到了陆地。从哥伦布出发到发现美洲新大陆,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于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抵达美洲新大陆。

图:范德林《哥伦布登陆》(1847),现存美国国会大厦

补充资料:

从9月14日起,探险队不断发现有海鸟从天空飞过,水手们以为离陆地不远了,但现实让他们一次次地失望。

9月16日,探险队发现海上漂着成束的绿草,像是刚从地里割下来的一样。船员们再次兴奋不已,以为接近了陆地,后来才发现,他们是进入了马尾藻海。马尾藻海,被后来的航海家们称为“海上坟地”。

马尾藻海有两个特点:一是无风,在风帆时代,没有风就不能航行,船只一旦进入,很难出来;二是海上布满马尾藻,马尾藻和我们常吃的海带差不多,只不过它不是长在海底的石头上,而是漂浮在海面,能把帆船死死地缠住。更恐怖的是,这片海域极其广大,约有3700公里长、1850公里宽,远远看去像一片大草原。它正好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之间,又处于无风带(北纬30°附近)的海水几乎没有流动,不仅水平方向没有流动,在纵向也没有流动。也就是说,深层海水和浅层海水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交流意味着没有营养物质的交换,所以这里的表层海水非常纯净,能见度达66.5米,个别海区可达72米,是世界上能见度最高的海。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里几乎没有鱼类生存。探险队到了这里,一旦被困住,捕捉不到可供食用的鱼类,最终会因淡水和食物用尽而死亡。

在马尾藻海的西边,是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具体位置是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大西洋三角地带,每边长约2000公里。百慕大三角又称魔鬼三角海域,它实际上是马尾藻海的延伸,这个恐怖的名称来由和马尾藻海类似,无数船只在这里覆没。甚至一直到今天,远洋船只还会绕着它走。

当然,马尾藻海并不是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海藻,还是有很多空隙的,只要经验老到,从里面走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哥伦布就是一个经验老到的航海家,探险队很幸运,从马尾藻海的南部穿过去了。

9月20日,哥伦布下令测量海水的深度,绳子放下去300多米仍不见底。9月23日,船员开始出现怨言,哥伦布置之不理。于是怨言越来越多,有的船员企图叛乱,哥伦布努力说服,并宣称他一定要到达“西印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这并不能平息船员的恐惧和怨恨。10月6日,哥伦布在旗舰上召集船长、大副等要员开了个会。会上,哥伦布努力劝大家说,现在离西班牙已经很远,离“印度”越来越近,因此往前走比回去更安全。会议经过争论后最终决定,再向前航行5天,5天之内如果还看不见陆地就返航。

10月11日,5天的期限到了,仍不见陆地,但水手们陆续发现一些芦苇、藤茎还有一棵小树,最主要的是一根被砍削过的木棍,以及一块被加工过的木板。很显然,这是人类留下的痕迹,船员们心底又升起希望。

晚上10点钟,哥伦布发现前方有亮光,忽明忽暗,确信陆地已近,便命瞭望手仔细查看。1492年10月12日凌晨2时,平塔号的值班员确凿无疑地看见了陆地。上午,哥伦布一行经过三十多天不见陆地的航行后,终于抵达并登上了西半球的第一块陆地。这是一个珊瑚岛,当地人将这个岛称为瓜拉尼岛,哥伦布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今巴哈马境内)。哥伦布以为他到了印度,于是把当地人称为印度人(Indian)为了区别,我们翻译为印第安人。[7]

图:哥伦布四次航行路线

珍妮特・温特森在《守望灯塔》所说:我无法控制任何一个重要事件。我的生活是一连串的触礁和起航。没有到达,没有目的地;有的只是搁浅和触礁;又是一条船,又是一波潮。哥伦布的这种执着开辟新的路径的大胆与冒险精神,就像他最初坚持不懈地捍卫航海这一创业梦想一样,融资路演被西班牙拒绝后依然坚持,选择跳出来移民到葡萄牙游说新的风险投资人。沿着旧地图走不到新大陆。这种背后支撑其近乎狂热的“航海梦、创业梦”的精神力量。哥伦布大发现使得全球范围发生了“大交换”,如下表所示:

表:哥伦布大交换[8]

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指出,新地图上的空白区域不仅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正确的模板,还开启了科学革命。他认为,这些“现代”地图中体现出的疑惑引导所有科学家留下空白,让后来者可以随着众多科学领域知识的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才能获得知识。


参考资料

[1] 葡萄牙曾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年轻的哥伦布热衷于学习航海相关的各类新知:掌握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拉丁文,学习造船、制图、天文、数学,以及地理、水文、气象等基础学科。他还协助弟弟在里斯本经营一家地图与海图销售店铺。哥伦布广泛阅读,其中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尤为吸引他,书中对东方世界的描绘激发了他的无限向往。他在书页旁批注:“中国似位于印度之端,正对西班牙与爱尔兰。”参考资料:https://zhuanlan.zhihu.com/p/54193201。

[2] 从公元八世纪开始,西班牙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统治着。1469年,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强大王国结为秦晋之好——阿拉贡的费尔南多国王( Fernando II,1452-1516)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女王(Isabella,1451-1504)成为统一的西班牙王国的共同君主。参考资料:https://zhuanlan.zhihu.com/p/54193201。

[3] 1492年,当哥伦布从西班牙海岸出发,一路西行寻找遥远的东方时,他带着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一本由托勒密编写的《地理学》。尽管那时,距离这本著作诞生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但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它仍然是“对已知世界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这本书齐集了托勒密费尽心思收集的8000多个地方的经纬度坐标,以及收集或绘制的26幅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地图。

[荷]斯文·斯密特,[澳]克里斯·布拉德利,[德]贺睦廷:《突破现实的困境:趋势、禀赋与企业家的大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上册,吕佩英 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7-179页。

[5] [美]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陈建军 罗燚英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6] 李不白:《透过地理看历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第70页。

[7] 李不白,《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台海出版社,2020,第73-75页。

[8] 资料来源:罗斯·E邓恩,劳拉·J.米切尔(2015)。《全景图:世界历史》(Panorma World History)。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社,516。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进程(发刊篇)

第119讲|从独木舟、木筏到船、水密隔舱的发明

第120讲|早期的船如何测水深呢?

第121讲|历史上航行如何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帆的发明

第122讲|布匿战争乌鸦吊桥的创新思维

第123讲|“伊比利亚时代”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创新的历程》的课程系统:通识课程与启蒙

陪伴每个成长中的伙伴都能
获得心之力与健全的人格

愿力即人生,希望陪伴更多人找到热爱
本课程网络知识平台发布,众筹出版,
让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
- 感谢您的支持乐捐 -

创客史记
听说会投资自己的人,都选择了这里。每个人的精进都是一部史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