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罗马-拜占庭的兴盛
第89讲:古罗马制度的演变
罗马政府是个集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成分于一体的奇特混合物。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历史学家
自公元前3世纪起,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势力崭露头角,他们通过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如三次布匿战争,将地中海的叙拉古与迦太基置于麾下;随后,三次马其顿战争又让马其顿与希腊的众多城邦归于罗马的统治之下;而叙利亚战争的胜利,更是对塞琉西王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最终将其纳入罗马的版图。
与罗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迦太基,这个以商业为主导的帝国,更多地依赖于雇佣兵作战,其军队的战斗力往往因缺乏坚定的战斗意志而大打折扣。相比之下,罗马元老院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不屈,即便在最为危急的时刻,如汉尼拔大军逼近拉丁姆平原之时,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此外,罗马在人口资源上的显著优势,也为其承受巨大损失、持续作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征途中,展现了他们的勇猛无畏、坚韧不拔、铁血无情以及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这种深入骨髓的尚武精神和对荣誉的极度追求,加之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共同铸就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而罗马军人之所以如此强大,主要得益于两大核心要素:对功利的渴望与对纪律的严格遵守。
图:全盛时期的罗马版图
古罗马的发展史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不同阶段代表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体制与组织方式,从王政到共和、帝国时期的演变,属于发展中的宏观构架的组织逻辑。
表:罗马文明不同时期
帝国时期的罗马中间发生过分裂(公元395),分裂成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不久就灭亡(公元476),西罗马是意大利为主的西欧地区。而东罗马是土耳其为主的亚洲地区,东罗马帝国一直有延续了近千年,后世称其为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公元1453)。
西罗马帝国分裂灭亡后,约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文艺复兴之前的阶段,西欧处于中世纪。
图:罗马不同文明发展脉络(图片来自网络)
01|王政时期
王政时期的罗马就是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而意大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特拉玛拉文化(青铜文化),随后公元前1000年进入铁器时代(维兰诺瓦文化为代表)。
罗马也采取了具有部落首领共治形态的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制度,通过库里亚大会投票选举出国王。罗马王国时期,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人民大会。王是由选举产生的,元老院相当于王的顾问团,开始是100人,成员都是贵族,由王指定。
库里亚大会、元老院和国王共同构成了罗马早期政治体系的三大支柱:
在古罗马的初期,政治体系深深根植于血缘关系之中,库里亚大会便是这一传统的直接体现。这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的氏族胞族所构成的会议,每个氏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罗马共有三百个这样的氏族。这些氏族进一步联合,每十个氏族共同组成一个更为紧密的团体,即库里亚。在库里亚大会上,每个库里亚都拥有平等的一票表决权,这种制度确保了即使是最小的氏族声音也能被听见。
与库里亚大会并行的是元老院,这个由氏族中最受尊敬的长老们组成的机构,是国王的咨询智囊,也是国家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元老院拥有审议并通过或否决库里亚大会决议的权力,其决策往往对罗马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国王的常设咨询机构,元老院的存在不仅为国王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国王的权力,确保了国家权力的平衡与稳定。
罗马的国王并非世袭而来,而是由库里亚大会经过慎重考虑后选举产生的。一旦当选,国王便获得了终身制的职位,手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成为罗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的权力是巨大的,他不仅要领导国家走向繁荣,还要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这份权力也伴随着沉重的责任,国王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罗马的命运,因此他必须谨慎行事,倾听各方意见,尤其是元老院的声音。
罗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当一个王去世时,罗马就进入了空位时期,此时的罗马暂时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确定。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区会议,一个人民的大会。如果这个人选被区会议通过,元老院将批准这个投票。理论上,人民选举出了他们的国王,但实际上整个过程被元老院掌控着。
随着铁器工具的普遍使用,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罗马社会内部开始出现分化。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两者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贵族阶层占据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而平民则受到歧视和压迫。由于国王权力过大,导致贵族阶层可以通过亲近国王来获取更多的权力和特权,加剧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
在王政时代中后期,部分富有的宗族开始利用特权(元老院决策权、库里亚大会投票权)霸占公有土地和财产,并开始占有和使用奴隶,形成了氏族贵族阶层。而大部分贫困的氏族因为无法承担王国的赋税而寻求贵族的庇护,进而加剧了土地兼并,成为被剥削的“被保护人”。
在罗马氏族之外,也出现了一股庞大的阶层,平民阶层通常被认为是由外来移民和新征服地区居民构成的,处于旧氏族、库里亚大会和原部落之外。平民阶层不被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可以占有土地,但需要纳税和服兵役。然而他们不能担任任何官职,也不能参加库里亚大会和参与征服土地的分配。
02|共和时期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拉丁语:Res publica Romana ),也称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PQR,即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的缩写,代表着“元老院与罗马人民”的紧密联盟与共同意志。这一标识不仅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官方的象征,还深深烙印在罗马军团的鹰旗之上,成为战场上无畏前行、团结一心的精神图腾。在古罗马的众多公共建筑上,SPQR也随处可见,它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印记,更是罗马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重要标志。
共和制的本质是贵族共治。罗马贵族在推翻国王统治后,废除了束缚自身的王权,转而加强元老院的作用,形成了贵族共治的格局。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国家权力主要由五个大贵族掌控,政治格局显著地倾向于寡头统治。权力的天平严重倾斜于少数显赫的贵族家族,他们牢牢掌控着元老院这一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并有权推选两位年度执政官,这些执政官在行政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当罗马与邻近部落发生战争时,平民拒绝作战,史称“平民运动”,也称为平民第一次分离运动。大约在公元前470年,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斗争,迫使贵族阶层做出让步,设立了保民官这一职位,旨在保护平民免受贵族立法的不公侵害。保民官被赋予了对贵族立法进行审查并行使否决权的重大权力,贵族被迫承认了平民选举保民官和召开平民大会的权力,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平民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与话语权。
在公元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员会颁布了一部新的法典——《十二铜表法》。这部法典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进一步改善了共和制度。
《十二铜表法》这部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律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首次将以往由贵族随意解释、滥用的习惯法转化为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的成文法,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性与普遍适用性,为平民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尽管罗马在名义上是共和制,但实际上却是独裁统治。独裁者是贵族阶级,因此平民选择了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两个多世纪,被称为平民撤离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从王政时代逐渐进入贵族共治时代。然而,随着平民阶层力量的扩大,贵族开始对平民做出妥协。当广大平民阶层分享战利品的权利得到保障后,罗马开始了扩张之路。随后,罗马统一了亚平宁半岛,并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和四次马其顿战争,将迦太基所在的地中海西部和爱琴海地区纳入其统辖范围之内。[1]
亚里士多德把城邦政体划分成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他认为介于其间的混合政体才是最优的,这在城邦的社会组织蓝图中根本不可能被实现。罗马共和国却实现了这一点,其执政官代表君主制,元老院代表贵族制,公民大会大半民主制,三者互相均衡。[2]
03|帝国时期
罗马如何从共和到帝国实现权力变迁的?在罗马历史的转折点上,苏拉独裁后的时期见证了骑士阶层对元老院权威的首次公开挑战,以克拉苏、庞培和恺撒构成的“前三头同盟”为标志,这一同盟揭示了新兴力量对旧有政治格局的不满,也预示了罗马政治生态的深刻变革。
公元前27年,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一年,元老院正式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寓意其为罗马的最高守护神,标志着罗马正式迈入帝国时代的新纪元。这一转变,不单是对屋大维个人功绩的认可,更是罗马政治体制由共和向帝国过渡的官方确认。
然而,帝国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前三头同盟”的内部裂痕逐渐显现,尤其是恺撒与元老院之间的冲突达到了白热化。恺撒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功击败了庞培与元老院的联盟,将元老院的权力大幅削弱,使其沦为一个空有其表的象征性机构。
然而,恺撒的辉煌成就也招来了元老们的嫉妒与恐惧。他的独裁统治违背了罗马人长期以来秉持的共和原则,最终引发了致命的刺杀事件。公元前44年,在元老们的密谋下,恺撒遭遇暗杀,一代枭雄陨落。
图:凯撒
“Et tu, Brute?”这句拉丁语名言,据传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将军、执政官及独裁者凯撒,在临终之际对亲手参与刺杀自己的养子布鲁图斯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凯撒以其辉煌的战绩著称,但后期逐渐走向独裁,引起了罗马元老院对其权力不断膨胀的不满,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在这场阴谋中,就连凯撒的得力助手、亲密朋友兼养子布鲁图斯也背叛了他。
这句拉丁名言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还有你吗,布鲁图?”或者更富古风韵味的“吾儿,亦有汝乎?”。其中,“布鲁图”(Brute)是“布鲁图斯”(Brutus)在古拉丁语中的呼格形式,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话的紧迫感。这句话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象征着最亲近之人的背叛所带来的震撼与痛苦。
图:恺撒之死
恺撒的离世并未平息罗马的政治动荡。相反,它成为了新一轮权力斗争的导火索。屋大维,凭借与恺撒的亲属关系迅速崛起,与恺撒的旧部安东尼、雷必达携手,组建了“后三头同盟”,共同对抗那些试图恢复共和制度的贵族势力。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后三头同盟”虽然也走向了分裂,但屋大维最终脱颖而出,实现了罗马的统一与稳定。
在屋大维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时期,他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方式重塑了罗马的政治格局。尽管他谦逊地自称“第一公民”,避免了公开称帝的名号,但实际上,他已将专制主义的实质注入了共和国的旧有框架之中。屋大维在维持共和制外观的同时,以独裁者的姿态引领罗马,终结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内乱,为罗马帝国维持了近两百年的和平局面。
至公元前2世纪末,马略的军事改革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推行的募兵制替代了传统的征兵制,使得罗马军团转变为职业化的军队。这一变革深刻影响了军队的构成与忠诚对象,从原本由有产公民组成的、对元老院负责的军队,转变为主要由贫困无产者构成、仅效忠于各自统帅的军队。
进入罗马帝国时期,军队结构再次发生剧变,由罗马无产者构成的职业志愿军逐渐被外族人和奴隶组成的雇佣军所取代。这些曾被罗马征服的外族人,如今却以罗马军团的名义反过来掠夺罗马人,连他们的将领也不得不迁就他们的意愿以维持统治,这不仅削弱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也标志着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逐渐消逝。
罗马文化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共和国与帝国时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共和国时期,功利主义与国家的荣耀、个人的荣誉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悲壮、崇高且理想化的精神状态。随着帝国的建立,功利主义逐渐堕落为狭隘自私、追求物质享受的物欲主义。
罗马共和国曾是英雄主义精神的摇篮,孕育了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与领袖。然而,随着帝国的兴起与繁荣,英雄主义却逐渐走向衰落。在帝国时期,面对外省财富的涌入和东方文化的侵蚀,罗马人原本严肃朴素的心灵开始发生蜕变,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逐渐盛行。
参考资料
[1] 参考资料:《从王政时代、共和制时代到帝制时代,梳理古罗马制度演变的逻辑》,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97960747827200515/?channel=&source=search_tab。
[2] 金观涛:《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东方出版社2021年版,第126页。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三季
第 76 讲|启蒙:文明的本质是博雅通识【开篇词】
第 77讲|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早期文明
第78讲|希腊城邦的经济(土地制度-奴隶制-梭伦改革)
第79讲|斯巴达的社会与教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80讲|雅典社会与教育模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81讲|雅典由盛转衰:伯罗奔尼撒战争与修昔底德陷阱
第82讲|希腊城邦制度与社会危机背后的“为什么”
第84讲|古希腊学者的社会治理理念(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