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娜《创新的历程》|全球化简史·第132讲:大航海2.0时代“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风车与围海造田?

文摘   2024-12-05 07:11   北京  

你好,我是常娜,感谢看见。《创新的历程》是我在过去几年读书,与不同的教授、学者、创业者以及读书人学习交流过程中创作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识与人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并非培养具体的技能,而是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每个人本身,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个人获得并经营幸福的能力。

工业革命使得标准化生产与教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人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与附属,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被标准化的框架固化、压抑,这导致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里希望与你探讨并分享我们可能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智能与愈加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1994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获奖演讲中说了一段话,他说,“我只是默默地研究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同每天收集新砖头,直到到达某个地点后,我才能知道自己走的是什么路。一直以来收集的砖头成为我经济学理论的基石,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某种奇迹。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够默默地研究自己的领城,总有一天也会像我一样看到光芒。”
那么,如何找到个人的热爱与独特价值?如何经营自己陡峭的成长曲线?如何具备对生活的掌控力?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创新从提问开始?《创新的历程》的使命是提出问题并唤醒更多人们“提问的意识”和生命力,在过程中找到热爱与获得价值感和具备幸福的能力。
尼采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

大航海2.0时代:荷兰、法国、英国时代


第132讲:“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


伴随着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西班牙的衰退,1600-1763年,是属于荷兰、法国和英国的大航海时代。

图:17世纪末的海外领地


01|荷兰的海洋贸易崛起

直布罗陀海峡是连接欧洲和非洲的一条重要水道,它位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西北角之间,直布罗陀海峡也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惟一通道,被誉为西方的“生命线”。这个海峡的西端起点是欧洲的拉洁尔加角和非洲的斯巴特尔角之间的连线,而东端则是直布罗陀市与阿尔米纳角之间的连线,总长度大约为48海里。海峡的宽度从西到东逐渐减小,最宽的地方达到23海里,而最窄的地方仅有6.5海里。

“直布罗陀”这个名字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塔里克的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711年,当时摩尔人的领袖塔里克·伊本·扎伊德率领军队穿越了这个海峡,并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

在中世纪,北欧逐渐开化,而南欧已经步入文明,两者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摩尔人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陆路交通又不便,河流成为关键的交通通道。

在欧洲北部的河流中,只有莱茵河发源于南欧的阿尔卑斯山脉。莱茵河谷穿越的高地海拔高达数百英尺,是西北欧的主要通道。来自英格兰的羊毛通过这条通道运往意大利北部的制造业重镇,如佛罗伦萨和比萨。这些城市中有消费得起上好毛织衣物这类奢侈品的居民。由于羊毛是大宗商品,其他商品的运输也得到了促进。最终,尼德兰出现了许多毛纺厂。这些制造业城镇位于现在的比利时境内,但荷兰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比利时人很少出身于水手,而荷兰人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海员。作为近岸浅海岛屿上的居民,他们只能靠捕鱼勉强维持生计。随着富裕人口逐渐向西部聚集,他们通过向富人社区供应鱼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

图:莱茵河河谷

注:莱茵河河谷平原的周围全是高地,与外界几乎呈隔绝状态。

17-18世纪期间,为什么荷兰在西北欧成为海洋贸易的开拓者和后发者?

从地理自然条件来看,荷兰人少地狭,不适合发展农业,以工商业为核心业态。荷兰有近一半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且许多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这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并使这些地区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由于土地条件不佳,荷兰人传统上依赖渔业为生,尤其是鲱鱼捕捞,这一直是荷兰经济的重要支柱。1500年,荷兰人口约100万,150年后,人数翻了一番。


02|荷兰风车与围海造田


在1229年,荷兰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风车,这标志着人类开始利用自然力量来驱动机械,这项创新最初被用于农田的灌溉与排水造田。到了18世纪中叶,荷兰境内的风车数量激增至约1万台,成为该国的一大特色。

为了有效应对农业和温饱问题,荷兰人发明了围海造田技术(Sea Surrounding and Farming Technology),这是一种创新的土地开垦方法。他们首先在海岸线建造堤坝和围堰,然后利用风车技术将围堰内的水排出,从而增加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

在1540年至1715年期间,荷兰通过围海造田技术创造了约36万英亩(约145平方公里)的新土地。这些新开垦的土地被用于农业种植、畜牧业以及种植荷兰人喜爱的郁金香。至今,荷兰的国土面积中有17%是人工创造的。这一技术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还有助于保护土地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同时也为荷兰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荷兰风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们被用于多种工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磨坊、造纸厂和锯木厂等加工场所。这些风车能够处理各种原料,如农作物、植物油、粗盐、烟叶、纸张、毛织品、麻织品、食品和渔业产品等。水利应用只是风车众多用途中的一个方面。

荷兰风车的工作机制与简单的发电风车有所不同。它们配备了可移动的顶篷,并安装在能够旋转的滚轮上,同时还伴随着一座高大的铁塔结构。简而言之,风车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即风推动风车的桨叶旋转,产生动力,进而用于各种工作。

风车利用风力,通过其扇叶、轴承和齿轮系统,将动力传递到铁塔内部的磨盘或搅拌机等设备,从而替代人工劳动。对于抽水风车来说,它们的齿轮箱中包含了泵杆和管道,并与其他设备相连,通过泵杆的上下运动来抽取水体。风车内部的结构和配置会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而变化,例如轧油、碾磨粮食和抽水所需的设备各不相同。

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以荷兰风车为例,说明荷兰在早于欧洲其他区域开始就利用当地的风力资源来提供动力了:

风车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由于担心海水淹没土地,北海的渔民和农民不仅想控制海水,而且试图进一步把海水逼退而扩大土地面积。这种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因为在排干海水并降低土壤的酸性以后,这里成为了富饶的牧场。最初只是遵照僧侣集团的命令而执行这项事业,但到了16世纪,向大海要土地已经成为荷兰整个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一旦建好了拦海堤坝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海水排走。风车由于能够稳定运行,而且在风力最强的时候效率最高,所以很适合把河渠中上涨的水排走。在低于海平面的危险情况下,正是由于风车的作用才保持了海水和陆地的平衡。正是由于拦海造地工程的刺激,荷兰诞生了一批欧洲最顶尖的工程师。而当时唯一能够和他们一争高下的也只有意大利的工程师。风力和水力所带来的益处并非都像上面谈到的那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拦海造田不仅开辟了大面积的富饶土地,而且扭转了长期以来土壤肥力不断退化的势头。在古罗马时期人们采取了非常合理的农耕方式,但之后对森林植被的砍伐和在农业上菏泽而渔的短视做法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下降。开垦荒地和建设灌溉设施在农业上则是有计划、可再生的科学做法。风车提供了开垦富饶土地所需的能量,同时也提供了保护土地、让土地为人们造福的手段。[2]

图:荷兰风车以及一旁的作坊

风力不仅能够驱动水泵排除积水,还能推动磨粉机、锯木机等多种机械设备运转。在17世纪荷兰的繁荣时期,贸易的兴盛带来了丰富的原材料,这使得荷兰赞丹(Zaan)地区得以发展成为西欧首个工业化区域。随着产能的显著提升和工业规模的扩大,赞丹地区也因此积累了巨额财富。

补充资料:[3]

荷兰地处欧洲西北部最大的几条河流的三角洲之上,三面都被咸水和淡水环绕。为此,荷兰人每年都要“支出高额费用,用于修建堤坝、水闸、水 车引水槽、风车和围垦地”。尽管荷兰也有农业,但仅靠农耕是无法支付这些费用的。1543年,荷兰各省向查理一世提交了请愿书:“荷兰居民必须从事手工艺和贸易以自立。他们从外国获得原材料,然后加工制成成品(包括各种衣服和布料),并出口到许多地方,如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和苏格兰,尤其是丹麦、波罗的海、挪威等地区。从这些地区返回时,则携带产自其他地区的货物和商品,尤其是小麦等谷物。”汉萨同盟的商人控制着波罗的海,并小心翼翼地加以维护。15世纪末,途经厄勒海峡的船只大部分都是荷兰船。每年,波罗的海都会因冰冻而封航5个月,尽管如此,1471年从波兰的格但斯克前往荷兰的谷物运输船仍有 1,000 艘。一个世纪之后,这一数字翻了一番。 

波罗的海的贸易不仅提供食物和奢侈品(如俄罗斯的皮草),而且对荷兰的造船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荷兰通过海外贸易进口航海所需的几乎所有物品,包括木材、焦油、铁、制造索具所需的大麻以及制帆所需的亚麻。正因为荷兰人十分依赖海外贸易,所以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商业技巧和造船技术。他们用一流的风力锯木技术弥补了劣质木材的不足,并为不同的贸易设计和建造了各种类型的船只。直到荷兰人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八十年战争(1568-1648)爆发之前,在荷兰几乎没有人能够自行承担造船所需的费用。于是,荷兰人发明了一种办法,将造船的投资分成64份。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投资,这意味着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在航海贸易上的投资份额要更多。荷兰人将这种分摊风险并扩大财富来源的制度,与当时最高效的商船福禄特帆船(fluit)的发展相结合。这类商船载重量为400-500吨,长宽比约为5:1或6:1。福禄特帆船经常被形容为漂浮的盒子,舱底弯曲角度很大,艏柱和艉柱很尖,艉部向上呈锥形。船上装有多面小型帆,通常,前桅和主桅挂横帆,尾桅则挂三角帆。由于不需要更多的水手去收帆,所以船员数量很少。福禄特帆船的航速较慢,不过由于大多数船只都没有装备武器,因此须由战舰护航。


参考资料

[1] 参阅资料:[英]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胡坚 译,沈阳出版社2021年版,第134-136页。

[2] [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名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3] [美]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陈建军 罗燚英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进程(发刊篇)

第119讲|从独木舟、木筏到船、水密隔舱的发明

第120讲|早期的船如何测水深呢?

第121讲|历史上航行如何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帆的发明

第122讲|布匿战争乌鸦吊桥的创新思维

第123讲|“伊比利亚时代”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第124讲|“伊比利亚时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125讲|“伊比利亚时代”达·伽马到达印度与航海创新

第126讲|“伊比利亚时代”麦哲伦环球航行、《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第127讲|为什么是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第128讲|茶的全球化,为什么英国人爱喝红茶?

第129讲|为什么航海时代引领者西班牙走向衰落?

第130讲|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获得世界货币的“铸币权”,为何走向衰落?

第131讲|大航海时代的白银的全球化与价格革命


《创新的历程》的课程系统:通识课程与启蒙

陪伴每个成长中的伙伴都能
获得心之力与健全的人格

愿力即人生,希望陪伴更多人找到热爱
本课程网络知识平台发布,众筹出版,
让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
- 感谢您的支持乐捐 -

创客史记
听说会投资自己的人,都选择了这里。每个人的精进都是一部史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