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现代文明前奏
第10章 中世纪农业革命[1]
第104讲:西欧农业的挑战与农业革命
01|中世纪技术
中世纪西欧在技术领域的成就显著超前,其进步幅度甚至超越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奴隶制度的消亡为技术创新扫清了障碍,使得技术革新不再受制于旧有体制的束缚。其次,西欧广袤的边疆地带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这不仅促进了节省人力的各种技术的诞生,还极大地提升了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使其获得了更多尊重与认可,这一转变打破了哲人与匠人之间的界限,脑力与体力劳动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了西欧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西欧的技术进步历程可划分为两大鲜明阶段。第一阶段,从11世纪至16世纪,农业领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两圃制”被更为高效的“三圃轮作制”所取代,这一转变极大地减少了土地的休耕时间,使得三分之二的土地能够持续耕种,从而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与此同时,重轮铧犁的发明更是农业技术的一大突破,其锋利的铁尖能够深入土壤15至20厘米甚至更深,有效解决了中欧与北欧地区土壤潮湿、难以耕种的难题。此外,马蹄铁的改良与新型马具的应用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牲畜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第二阶段的技术进步则更多地体现在能源利用与制造业的拓展上。水车与风车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中世纪西欧在能源利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设备不仅用于碾磨谷物等传统农业活动,还逐渐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如锻造、锯木、纺织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制造业的扩张,中世纪时期的工程师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水力和风力资源被更加充分地利用于多样化的生产流程之中。例如,风力和潮汐能被用来驱动风车与潮汐水轮,当时的匠人不仅精通了传统的齿轮与传动技术,还不断创新,设计出新型机械部件。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对水车、风车等古老机械进行了显著的改进与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如弩机或抛石机在内的一系列新机械。这些努力不仅增强了机械的效率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部分替代人力劳动的新动力源。
中世纪晚期的一系列技术进步还为欧洲的海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造船技术的提升与帆缆制造的进步使得欧洲船只更加坚固耐用、航行能力更强;罗盘与星盘的广泛应用则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精确性与安全性;而新地图的绘制与海上战斗方式的转变为欧洲人的海外探险与征服提供了支持。
02|西欧农业的挑战
9世纪的西欧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限制因素: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在许多地区,土地贫瘠、肥力不足,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此外,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受到地主和封建领主的控制,这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气候条件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挑战。9世纪的西欧经历了一些气候变化,包括寒冷的气候和降水模式的变化,这对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气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民面临的风险,限制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和创新。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气候历史学家认定在700-1200年之间的西欧,是一段“宜人时代”(optimum)。这一时期不仅平均气温要比以往略为温暖(最多有1摄氏度的提升),而且相对干燥。干燥的气候对于北欧这个土地偏湿的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对农业有利的因素,过去相对于南部的更为干燥的地中海地区,北欧往往因为土壤太湿而影响收成。
此外,农业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也受到限制,在9世纪的西欧,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或受限的学徒制度进行,这导致了农业技术的缓慢传播和创新的难度,使得农民难以应对生产上的挑战和改进现有的农业实践。
劳动力供应也是一个限制因素,尽管人口增长,但人口数量仍然有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导致了劳动力的短缺和农业生产能力的限制,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限制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农民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市场和贸易的限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在9世纪的西欧,交通和贸易网络相对不发达,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受到限制,农民面临着市场准入的挑战,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不稳定,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和发展。
中世纪人口增长出现增长的现象,按照人口理论,如果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则总人口维持平衡;如果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则总人口增加。当时出生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形势的逐渐恢复。至于死亡率的下降,则与食品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关,而这种改善要归因于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03|农业革命,何以发生?
公元1050至1250年间,欧洲农业有了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为什么农业产量中世纪有很大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地理与气候条件、翻耕方式与工具、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等方面了解中世纪的农业发展情况。
大规模垦殖运动使得耕种面积大为扩展,大片的荒地森林和沼泽变成了农田。一些地区以三圃轮作制取代了两圃轮作制,减少了休耕面积,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农作物的多样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葡萄种植一直扩展到了英国和德国北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中世纪农业革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重型铧犁、新式牲畜玩具以及水车和风车的应用。重铧犁是随着农作物从南方地中海沿岸干燥的土地向北方湿润土地转移而出现的,因为,地中海地区使用的浅耕犁是无法在北方使用的。
中世纪一项重要的革新是磨坊的使用,使得自然力和机械的结合产生了动力的放大效应。罗马人知道水磨,但几乎不用,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奴隶。但从大约1050年开始,欧洲出现了一个建设水力磨坊的热潮,水力磨坊技术成熟后,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向了驾驭风力。从此,像荷兰那样没有湍急溪流的低地,高大的风车如同工业化时代的烟囱一样矗立起来,展示着进步,可用于灌溉作物、碾磨谷物、榨油、简单的工业加工等。欧洲逐渐出现了不依赖人力、更便于利用的动力。有人称此为欧洲的“能源革命”。
经济上的繁荣随即带来了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这又引发和支持了城镇的成长。在新兴的城镇中,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文化事业开始复苏和繁荣起来。欧洲文明终于走出低谷,看见了黎明的曙光。
04|“欧洲前工业化时期”
中世纪发展中还出现了欧洲“早期的工业革命”,这主要是指出现了最初的纺织业和铸造业。服装是人类最早通过工业方式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纺织业也是最早达到一定规模的工业类别。由此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纺织贸易,一些高档纺织品成为远程贸易商品。欧洲在数个世纪中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毛纺品的制造和贸易上的,这种状况一直要持续到19世纪。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北部,最早的纺织品中心有布鲁日、根特、里尔等,后来在意大利北部,如佛罗伦萨等地,也有很大发展。而冶金业则主要在西西里、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地得到发展。
此时欧洲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远远落后于亚洲,以上提及的技术大多是从亚洲引进的。约翰·霍布森所著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指出,欧洲中世纪的农业革命,实际上是在东方技术全球传播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中世纪城市的复兴。古代的城市是依靠农业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从而得以养活非农业人口而形成的,多为行政和商业中心。蛮族入侵后,除意大利部分城市得以保留外,大多已不复存在。11世纪后,随着经济恢复增长,不仅原有的城市复兴了,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城市。如在罗马人未曾开发过的日耳曼中部和东部,12世纪时就兴建起了不少新城市。
城市的统治者多为富有的商人,这些人便是后来资产阶级的前身。当时有一种说法:“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因为,根据当时的“潜规则”,只要在城镇居住超过一年零一天,农奴就可获得自由民身份,而不再受制于原来的领主。因此,许多农奴逃离土地,流入城镇不仅促进了城镇发展,也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后来,也有农奴因庄园制的崩溃而涌入城市。这些人不是市民,无权参政,大多沦为流浪汉或卖身为苦工,这也是后来无产阶级的前身。因此城市,特别是特许自治的自由城市,它们处于封建制度的边缘,却成了孕育新制度和新文明的发源地。
西方经济史学家在对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行考察时,眼光不再仅仅盯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而是穷根溯源把工业化的历史研究引到“前工业化时期”。经济史学家们渐渐意识到英国工业革命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发展过程,而且与前工业化时期欧洲的农业革命密切相关。
参考资料
[1] 本章节参考资料:[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第38-39页。《欧洲中世纪的“萨克森轮犁”是什么,为什么对欧洲崛起如此重要? 》,https://www.sohu.com/a/555538892_120138848。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三季(欧洲中世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