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常娜,感谢看见。《创新的历程》是我在过去几年读书,与不同的教授、学者、创业者以及读书人学习交流过程中创作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识与人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并非培养具体的技能,而是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每个人本身,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个人获得并经营幸福的能力。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
大航海2.0时代:荷兰、法国、英国时代
第133讲:荷兰独立与技术产业创新
01|荷兰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
在公元16世纪末之前,荷兰[1]这块土地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它曾先后成为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等国家的领土。从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荷兰长期是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领地。然而,到了16世纪中期,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荷兰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开始反抗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和对新教加尔文派的迫害。信奉新教的荷兰人试图推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在1568年,荷兰地区爆发了一场旨在摆脱西班牙统治的战争,这场冲突被后世的历史学家命名为“八十年战争”或“荷兰独立战争”。在这场持久战中,荷兰人民通过不懈的斗争,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581年,荷兰宣布独立,经过长达80年的抗争,荷兰人民终于在1648年彻底驱逐了西班牙的统治,建立了荷兰共和国。进入17世纪,荷兰迅速崛起为一个航海和贸易的强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众多殖民地和贸易站,这一时期在荷兰历史上被誉为“黄金时代”。
荷兰的贸易活动起源于16世纪后期的安特卫普,17世纪初期,荷兰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商业舰队,拥有数百艘商船,成为全球最大的海运货运公司。荷兰人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拓展了自己的殖民领地,特别是在亚洲,荷兰人掌控了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些领地给荷兰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荷兰在面临贸易有所衰退的情况下,从为商品交换提供金融服务逐渐转变为在国外开展银行和投资服务,因为“一个巨大的信贷金融市场的利益毕竟比从事货物买卖的贸易市场更加持久”。荷兰一度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依靠发达的银行业和证券业。
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1795年法军入侵,荷兰的海上霸权和金融霸权不复存在。荷兰的金融业发展建立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经济环境中,而这种过于开放的环境也导致了荷兰金融的衰退。在荷兰加入了殖民地贸易和掠夺后,各国以降低关税的方式抢占殖民市场,向殖民地出售大量商品。荷兰虽然有发达的金融业,却在贸易中占据下风,对外贸易竞争的加剧使得荷兰逐渐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
二战后,荷兰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重建。荷兰政府推出了著名的“荷兰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高福利、高税收的社会体系,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三方协商来制定工资和社会政策。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社会稳定,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世纪60年代,荷兰在北海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为荷兰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也为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荷兰的发展轨迹(1550-1850年)[2]
补充资料:
文艺复兴影响了整个欧洲,但是宗教改革开展得最如火如荼的地区,却是距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地最远的那些地区,这就如同在未受犹太教影响的土地上,基督教的地位是最为稳固的。与一直处在罗马教廷管辖下的地区的居民相比,天主教会的教义对于那些地区的居民的吸引力要小得多,更何况二者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也有所不同。北欧的历史动量不同于南欧。天主教会这部机器与那里的环境不太适应,存在更多的摩擦。印刷术的发明使北欧的这些地区节省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节省的能量被转作他用,尤其是使新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去。因此,在北欧与南欧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对抗,这种对抗一有机会就会变得十分明显。作为新教徒的荷兰人于是就起来造了天主教西班牙的反,荷兰人的能力以及他们争取自由的愿望取决于地理因素的作用。
随着捕鱼业的兴旺,荷兰人的财富和渔民的数量也增加了。这样的交流很自然地导致了比利时商人雇佣这些渔民从事海上运输。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人口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以水手为业。因为只需很少的船只就足以运载送往伊比利亚半岛的所有香料和金银。由于荷兰拥有的船只数量庞大,当为自由而战的战斗无望取胜时,居然有人认真地提议,将所有荷兰人都转移到船上,到海外另寻一个新家园。因此,在尼德兰有商人群体和商船,而从这里往南,有进入欧洲大陆心脏地带的最便利的水道。这就难怪比利时城市安特卫普会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而荷兰人在从事其他贸易的同时还兼营香料运输,并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利润。尼德兰的比利时部分与海相通,但这里的居民是商人和制造业者,而不是海上承运商。东印度群岛的财富滚滚流入这个地区,但他们的土地却不易防守。荷兰人第一个享有自由的中心位于莱茵河入海口外最远的岛屿上。他们可以引水淹没自己的土地,使来犯的敌人遭殃,而自己却能乘坐平底船接近被围困的城市,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拥有了制海权。比利时则没有这些优势,所以未能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而荷兰不仅成了一个商业国家。而且一度成了海洋世界的霸主。
弹丸之地的尼德兰创造的收入,相当于西班牙从墨西哥和秘鲁所得全部收入的四倍。一方积蓄了大量能量,饶有富余;另一方则能量少有积蓄,没有剩余。西班牙的大洋霸权完全建立在他们的黄金之上,而荷兰的大洋霸权依靠的却是他们以自己的能量创造更多的可用能量这一事实,随着他们积蓄的能量不断增加,西班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获得的很大一部分黄金,最终也转移到了荷兰人的手中。对土地单纯的军事征服,并不能带来能量的积蓄。
1578年,荷兰在“沉默者”威廉(威廉一世)的领导下,彻底摆脱了西班牙的有效控制。在与西班牙的对抗中,荷兰人无视教皇的敕令,纵横四海,从敌人手中夺取任何一块有可能与之开展贸易的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已归葡萄牙人所有,但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这时在荷兰人眼里并没有什么区别。又过了不到半个世纪,荷兰人已经航行到了世界各地。几年之后,权力达到顶峰的荷兰人成了东印度群岛的主宰,他们在巴西和圭亚那建立了殖民地,他们发现并且绕航了合恩角,“合恩角”之名即得自于荷兰的一个小渔村。他们在几内亚海岸拥有贸易站,他们在去往东印度群岛途中的开普敦进行殖民,毛里求斯(以荷兰的莫里斯王子命名)和锡兰成了荷兰的属地,他们还控制了北美的门户新阿姆斯特丹。此外,他们还掌握了欧洲大部分的航运业,甚至承担了美洲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货物运输业务。就像他们所说的,他们使自己成了“海上马车夫”。[3]
02|海洋业孕育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荷兰的地理条件和位置决定了其发展的模式,无法成为法国或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和商业文明是荷兰自然条件约束下发展的唯一出路。
14世纪,每到夏季,会有大量鲱鱼游回荷兰北部的北海地区,捕获鲱鱼成为荷兰人谋生的手段,并以此发展为其支柱产业。随着荷兰内部鲱鱼供给的增加,以及来自外部苏格兰的竞争,整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鲱鱼滞销,过长时间的市场流动使得鲱鱼难以保鲜,很快会腐烂。针对这个问题,荷兰的大型渔船能够完成流水线工厂,取出鱼内脏、腌制、包装等工序,荷兰人还发明了“一刀法”,能够一刀除去鲱鱼的内脏,鲜活的鲱鱼无法长期保存,他们又发明了保存、腌制和烟熏的新方法,这样大大延长了鲱鱼的保鲜期,保障了产品的品质,荷兰在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荷兰人向欧洲各地出口鲱鱼以换取其他商品,如粮食、木材和盐。
进入17世纪,荷兰一系列创新和改革孵化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使其成为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制度创新引领17世纪的商业文明,例如: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股票经纪人、由商业银行发行信用货币、现代信贷制度等成为扩张型海洋商业文明的制度基础。
在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为荷兰海上商业的扩展做了准备。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是历史上第一家跨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4]近乎垄断了200年的贸易,香料等贸易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和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成立。
技术方面,17世纪,荷兰人海上商业文明的发展得益于造船业的发明和创新,在同时期的商船,“军民”两用是各个海上国家商船的主要形式,在和平时期作为运输的船只,在战争中用于军事作战。这就使得船的设计和建造需要笨重的木材,船尾设有炮台,危险时可架置火炮。海洋文明的发展在冲突和转乱时期需要军事力量作支撑的,但这就意味着船的载重能力被安全、防御的功能占据了部分,载货量自然被压缩。
在权衡安全与贸易利益的二者关系后,荷兰的海洋民族的冒险和对赌的精神体现了出来,他们选择追求更多利益,并放弃安全防御的装备,在商船的设计上进行了革新式的调整:首先,建造船只的木材废弃了以往笨重的木材,改为轻巧的材料。其次,船身进行加宽,船底放平,便于承载更多货物。另外,拆掉炮台和火炮,压缩船员居住空间。
荷兰的造船的改进是一场商业与思维的变革。在战略维度确定好安全与利益的定位后,在实现路径上通过船只的设计方案调整,来优化具体战略执行与实践。同时,荷兰的制造业与造船的产业链条能够满足其生产流水线的配套调整,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几十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接着,在造船生产线荷兰开发出标准化、机械化和可复制的造船工艺,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在船体维护和维修中也能保障设备、零件的可替代性,对维修人员的专业度也就降低了过度依赖,也即降低了人力的成本和消耗。
在17世纪初,荷兰凭借海洋文明的精神,清教徒的勤勉奋斗和动手能力的热爱,逐步发展起造船业与商业、金融等资本主义发展的优渥土壤,使其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国家[5]。
图:印第安人携带毛皮准备与荷兰人做生意
注:荷兰商人们与印第安人进行毛皮(主要是河狸皮)贸易,然后再将北美洲的毛皮贩卖到欧洲市场,从中赚取暴利。
荷兰如何利用资源禀赋优势,近乎垄断海上的捕鱼与运输业,如何通过创新与整合供应链将自己打造成欧洲的“海上马车夫”?[6]
荷兰在北海沿岸国家中脱颖而出,独占鲱鱼贸易鳌头的关键因素在于其船舶技术。荷兰船舶的建造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这得益于几个因素: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优势,荷兰靠近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木材产地,因此荷兰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木材,这是其造船业繁荣的基础。
荷兰的土地狭小且地势低洼,这迫使荷兰人更多地依赖海洋谋生,因此他们对造船技术的提升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荷兰制造的船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成本低廉,二是商业化设计。荷兰的造船工匠技艺精湛,他们在材料使用上也极为节省。他们经常使用冷杉木代替昂贵的橡木,并在船坞中使用节省劳动力的设备,如绞车、吊车和风力锯木机等。他们实现了船舶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并能够批量购买材料。据法国人估计,荷兰船只的建造成本仅为法国的一半。
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荷兰人发明了一种新型“飞船”,这种船的船底低平,长宽比接近,使得其载货量大。然而,这种船速度慢,不灵活,防御能力弱,因此主要适用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和平时期航行,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则较为罕见。荷兰人设计这种商船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货运能力,最小化劳动力成本,即使这意味着牺牲航速。为了降低水手和运输成本,荷兰商船在设计上不装备火炮。英国人计算后发现,一艘普通的荷兰商船仅需9至10名船员,而英国船则需要30名水手,这样荷兰商船在航程中就能节省大量的食物和工资成本。
荷兰商船的主要劣势在于缺乏海战能力。在那个炮舰横行的海洋世界中,荷兰商船似乎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荷兰人的应对策略是建立海军护卫队,在危险海域航行时,由海军护卫队保护商船的安全,实现了军舰和商船的分工合作。与当时其他国家军商不分、装备沉重且昂贵武器的船只——武装商船相比,荷兰人让船只专业化分工的做法实际上更具优势,商船的经济效率更高,而军舰的作战能力更强。
荷兰造船业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方案包括哪些方面呢?
控制成本:荷兰在造船业上具有成本优势,其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相对较低,这使得荷兰造船成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增加运力:荷兰商船的设计注重商贸而非军事掠夺,因此取消了炮台以增加货物容量,这样的设计使得船只能够携带更多的货物。
提升效率:荷兰在风帆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实现了桅杆与风帆180度旋转的能力,这不仅提升了航行效率,也增强了船只在面对海盗时的逃脱能力。
降低税费:由于当时各国根据甲板面积收取关税,荷兰故意减少甲板面积以减少税费,这是一种聪明的税务规划策略。
除了产业升级,荷兰造船业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支持和协同工作。例如:
地图(大地测量学):大地测量学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基础,荷兰在地图制作和大地测量学方面的发展,为海上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灯塔(大地测量学):灯塔的建设对于导航和安全至关重要,荷兰在大地测量学领域的进步也促进了灯塔建设的发展。
导航系统(大地测量学):导航系统的精确性对于海上航行至关重要,荷兰在大地测量学和导航系统上的技术进步,为荷兰船队提供了高科技支持。
这些技术支持和产业链的协同工作,共同推动了荷兰造船业的产业升级,使其成为当时海上运输的强国。
补充资料:海上舰船的技术发展对海洋贸易的影响[7]
到了15世纪后几十年,随着高效大炮的发展,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欧洲海员们很快认识到,正在使陆战发生巨变的大炮在海上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已经在大西洋海域使用的坚固的全天候舰船很容易改装成浮动炮台,炮台发射集中火力的能力比得上军事工程师们用来保护城墙的堡垒。这种浮动炮台由于很容易操纵,不只能用来防御,完全可以用于进攻。用火炮连续轰击结构轻巧的船只,正像当初同样的大炮轰击城墙一样具有毁灭性的冲击力。而且这种轰击发挥作用的时间要长得多,因为直至20世纪飞机和潜艇问世以前,一直没有在海上对付装备重炮的军舰的办法。
海军的关系由此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地中海舰船的设计着眼于速度,可一旦进入大炮的射程就十分容易被击毁。印度洋上的商船也是如此,这种船构造轻巧,能适应季风,但当地的水手不可能在船上安装大炮来和欧洲人抗衡,因为对轻型船只来说,重炮的后坐力几乎与炮弹落点遭受的破坏力一样巨大。
法国人和勃艮第人在1465-1477年发展起来的那种大炮非常适于结构坚固的舰船。唯一需要的改良是设计一款不同的炮座,使大炮能够在甲板上向后滑动,从而吸收后坐力,这样就使炮口退到船内,便于重新装填炮弹。为了将大炮恢复到发射位置,水手们必须用特殊工具把大炮向前拉回原位,因为在船内发射,船有着火的危险。但是,新式大炮十分沉重,必须装在吃水线附近,以避免船只出现头重脚轻的危险。这就意味着必须设法通过船身两侧发射。在紧靠吃水线的地方挖开炮眼,同时装上没有战斗时可以关闭的厚实的防水盖,这样舷侧牢固,不影响整个舰只的适航性。早在1514年为英王亨利八世建造的战舰就首先采用了这种设计。大约70年后,约翰·霍金斯爵士(Sir John Hawkins)又将船头及船尾的“船楼”位置降低,以改进伊丽莎白女王的战舰的航行性能。经过这些改变,15世纪远洋船舶适应大炮革命的任务胜利完成。从此以后,欧洲舰船在地球各大洋与设计不同的舰船发生武装冲突时总是胜券在握。
由于有了通常由普通商船负载的重炮,欧洲人能够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在美洲和亚洲水域扩展其控制范围(前者始于1492年,后者始于 1497年)。葡萄牙人在印度的第乌(Diu)港口外轻松战胜了船只数量 多得多的穆斯林舰队(1509年),不容置疑地说明欧洲水手的远程武器(射程可达200码)使他们占有决定性优势,而当时其对手心目中的海战还只不过是靠拢敌舰,强行登船,最后以手持武器结束战斗。只要装有大炮的舰船能保持一定距离,老式的登船战术完全无法对付飞行的炮弹,虽然有时远距离炮击可能也不够准确。
在地中海,撞击与登船战术是在大西洋海战新战术兴起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黯然失色的。1581年,奥斯曼帝国与西班牙停战,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反复不断的海战。在那以前,单层甲板大帆船一直是地中海海军的主力舰船。西班牙习惯以奥斯曼土耳其人为主要的海战对象,这使西班牙人不像后来侵占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帝国的英国人与荷兰人那样全心全意地接受炮舰逻辑。当查理五世的儿子、西班牙国 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最终失去耐性而决定入侵英国时, 他为出征(1588年)集合起来的舰队主要不是采用远距离炮轰,而只适合于近战。虽然西班牙舰队的主力是为横渡大西洋而建造的非常坚固的大帆船,而且有适当数量的大炮,但是操纵不便,不能对灵活的英国战舰进行有效的反击。不过英国人也不能单靠炮火击沉西班牙的舰船。因此,使西班牙无敌舰队遭到覆灭的主要是绕过苏格兰之后返航途中遇到的风暴。
尽管如此,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载入史册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国王腓力的失利表明:地中海式的海战不符合大洋海战的要求。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政府都固守着地中海海战的技术和观念,所以均无力在公海上与荷兰、英国以及不久之后的法国这些新生的、以大西洋为基地的海上强国进行有效的竞争。后来海上霸权之所以转移到西北欧国家,和17世纪前几十年呈现出来的地中海国家的普遍衰落有很大关系。实际上,荷兰与英国海军大炮的怒吼阻断了地中海各国从其面临的经济和生态绝境中逃脱的最后通道。
参考资料
[1] 现在荷兰国名尼德兰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尼德兰(Netherland)在荷兰语中是“低地”的意思,因荷兰地势较低,全国很多地方位于海平面之下,所以叫低地国家,转译就是尼德兰王国,又因为首都阿姆斯特丹位于荷兰省,因此简称荷兰王国,通称荷兰(Holland)。
[2] [美]瑞·达利欧:《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崔苹苹 刘波 译,中信出版社集团,2022。
[3] [英]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胡坚 译,沈阳出版社2021年版,第136-139页。
[4] 1640左右,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长崎海湾内一座的人工岛屿出岛建立贸易据点,垄断与日本的贸易。直到1854年为止,荷兰一直是日本对西方的唯一窗口。西方科学与产品传至日本,导致了兰学的兴起。
[5] 17世纪中叶,荷兰所拥有的船舶总数达1.6万艘,是英国的4~5倍,甚至比当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德国所有的船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并且荷兰还拥有年新增2000艘新船的生产能力,船舶的数量得到了保证。
[6] 波音:《航海、财富与帝国: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历史》,群言出版社2017年版,第36-37页。
[7] [美]威廉·麦克尼尔:《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孙岳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进程(发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