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娜《创新的历程》|第四季·第122讲:布匿战争乌鸦吊桥的创新思维

文摘   2024-11-22 06:51   北京  

你好,我是常娜,感谢看见。《创新的历程》是我在过去几年读书,与不同的教授、学者、创业者以及读书人学习交流过程中创作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识与人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并非培养具体的技能,而是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每个人本身,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个人获得并经营幸福的能力。

工业革命使得标准化生产与教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人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与附属,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被标准化的框架固化、压抑,这导致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里希望与你探讨并分享我们可能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智能与愈加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如何找到个人的热爱与独特价值?如何经营自己陡峭的成长曲线?如何具备对生活的掌控力?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创新从提问开始?《创新的历程》的使命是提出问题并唤醒更多人们“提问的意识”和生命力,在过程中找到热爱与获得价值感和具备幸福的能力。
尼采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

海洋文明与工业化进程

第122讲:布匿战争乌鸦吊桥的创新思维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舰队[1],基本都靠雇佣邻邦船只和水手才撑起门面,后来罗马人俘获了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作为研究样本,并尝试进行仿制,但这一举措并未能迅速填补双方在航海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上的巨大鸿沟。面对这一挑战,罗马不得不采取更为实际的策略,广泛招募来自南方城市的希腊专家,他们不仅担任了至关重要的技术顾问角色,还亲自指导划桨手的训练,并作为资深海员加入罗马舰队。

罗马共和国和迦太基帝国在历史上是环地中海分布,公元前264-前146年,这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发生了三次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unici),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人继承了腓尼基人的航海经验,大力发展造船业,为自己殖民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7世纪,迦太基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首都迦太基城[2]

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The Punic Wars)。公元前264年-元前241年发生了第一次布匿战争,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战。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罗马军队擅长陆战,迦太基军队擅长海战。迦太基被打败。

图: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64年)

(注:紫色为迦太基帝国,红色为罗马共和国)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人意识到自己在海上作战的能力不如迦太基,想要彻底打赢迦太基,占据整个西西里岛,还得配备优秀的海军。于是,罗马人开始研究升级海军技术和战舰,其中战舰设计了新型技术装置,一个吊起和钩子配合的乌鸦吊桥。

图:乌鸦吊桥

当罗马战舰逼近敌方船只之际,只需迅速解开束缚,这座吊桥便如同展翅的乌鸦般猛然扑向敌舰甲板。其前端镶嵌着尖锐的铁刺,借由下落的强大冲击力,深深嵌入敌船的木质结构中,稳固地构建起一座临时通道。乌鸦吊桥能够将两艘军舰牢牢地固定,实现登上敌军的军舰近身肉搏,这正是罗马军人的优势。乌鸦吊桥相当于将原本的海上作战转为了“陆地作战”的特质,对战局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乌鸦吊桥”还具备高度的灵活性,能够围绕其固定点进行最大180度的旋转调整。这意味着,无论敌舰位于罗马战舰的左侧还是右侧,只要双方能够成功接近至有效距离内,这座吊桥都能迅速调整方向,确保罗马士兵能够以最短的路径和最高的效率登上敌船,展现其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根据波利比奥斯《历史》记载,这种吊桥宽1.2米、长10.9米,两侧设有小栏杆。船头的滑轮和帆杆使吊桥得以升降。吊桥的前端有一形似鸟喙的重型铁钉。当吊桥下落时铁钉可以刺入敌船的甲板,使得两船相互固定,从而为罗马士兵进入敌船提供了通道。

图:乌鸦吊桥

乌鸦吊桥的创新思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乌鸦吊桥的引入是罗马海军战术上的一次重大革新。罗马人将海战转变为陆战,利用自己的陆军优势在海上取得优势。这种战术上的创新,使得罗马能够在不擅长的海战领域中与迦太基海军抗衡。

在技术上进行改进,乌鸦吊桥的原型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为希腊人所熟知,但罗马人对其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强化了鸟喙铁钉的设计,使得吊桥能够牢固地抓住敌船。这种技术改进,使得乌鸦吊桥成为一种有效的武器。

乌鸦吊桥的出现让迦太基水手目瞪口呆,罗马海军对他们的战舰发起了迅速的攻击,一旦被乌鸦吊桥抓住,他们就无法逃脱。这种出人意料的登船装置在心理上给迦太基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罗马人通过乌鸦吊桥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同时避免了自身的弱点。这种扬长避短的策略,对于任何竞争都是至关重要的。

罗马人通过乌鸦吊桥的使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即陆地作战的能力,同时避免了海上作战的不足。他们通过这种创新战术,使得迦太基人在海战中的优势无法发挥,而自己的弱点得到了弥补。

乌鸦吊桥的成功应用告诉我们,创新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通过创新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甚至扭转战局。罗马人不仅在技术上进行了创新,还将技术创新与战术创新相结合,发挥了最大的战斗效能。这启示我们在任何领域,技术与战术的结合都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迦太基的主帅汉尼拔率领6万大军穿越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迅速采取行动,出兵马赛,成功切断了汉尼拔的补给线。这使得迦太基国内矛盾加剧,汉尼拔不得不回军驰援,罗马则趁机进攻迦太基本土。最终,迦太基在这场战争中失利,失去了全部海外领地,并向罗马赔偿。

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前149年~前146年),罗马主动发起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迦太基奋起抵抗,但最终还是战败。罗马将迦太基领土变为阿非利加行省,并屠城以示惩罚。布匿战争的结果是罗马赢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这些战争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在改变战争局势中的重要性。


[1] 补充资料:布匿战争中,罗马与北非迦太基对峙。迦太基因掌握凯尔特部落的铁器制造技术,其铁制兵器在与罗马青铜兵器的对抗中占据优势。公元前209年,罗马为获取冶铁技术,占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领土,俘获众多西班牙铸剑工匠,迫使他们为罗马军队打造西班牙剑。随后,罗马贵族西庇阿下令西班牙工匠传授铸剑技艺给罗马工匠,使罗马掌握了铁器冶炼与铸造技术。罗马军团士兵的装备,包括佩剑与投枪,均改由铁器铸造。在罗马帝国的扩张中,这些铁制兵器使罗马士兵能够轻松战胜青铜兵器的对手,并将冶铁技术传播至更远的地方。

[2] 迦太基的军队主要由来自北非土著、柯勒特人、意大利人和希腊人的雇佣兵组成。由于这些雇佣兵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在面对富裕的对手时通常表现得非常勇猛无畏。然而,雇佣兵相对于正式军队存在一个天然的缺陷,即他们并没有保家卫国的意志,只是为了赚钱而战斗。因此,在守城战中,迦太基军队可能表现得相对较弱,甚至可能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进程(发刊篇)

第119讲|从独木舟、木筏到船、水密隔舱的发明

第120讲|早期的船如何测水深呢?

第121讲|历史上航行如何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帆的发明


《创新的历程》的课程系统:通识课程与启蒙

陪伴每个成长中的伙伴都能
获得心之力与健全的人格

愿力即人生,希望陪伴更多人找到热爱
本课程网络知识平台发布,众筹出版,
让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
- 感谢您的支持乐捐 -

创客史记
听说会投资自己的人,都选择了这里。每个人的精进都是一部史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