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娜《创新的历程》|全球化简史·第134讲:荷兰东印度公司,郁金香泡沫与为什么荷兰现代化历程走向衰落?

文摘   2024-12-09 07:25   浙江  
你好,我是常娜,感谢看见。《创新的历程》是我在过去几年读书,与不同的教授、学者、创业者以及读书人学习交流过程中创作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识与人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并非培养具体的技能,而是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每个人本身,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个人获得并经营幸福的能力。
工业革命使得标准化生产与教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人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与附属,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被标准化的框架固化、压抑,这导致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里希望与你探讨并分享我们可能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智能与愈加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1994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获奖演讲中说了一段话,他说,“我只是默默地研究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同每天收集新砖头,直到到达某个地点后,我才能知道自己走的是什么路。一直以来收集的砖头成为我经济学理论的基石,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某种奇迹。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够默默地研究自己的领城,总有一天也会像我一样看到光芒。”
那么,如何找到个人的热爱与独特价值?如何经营自己陡峭的成长曲线?如何具备对生活的掌控力?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创新从提问开始?《创新的历程》的使命是提出问题并唤醒更多人们“提问的意识”和生命力,在过程中找到热爱与获得价值感和具备幸福的能力。
尼采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

大航海2.0时代:荷兰、法国、英国时代


第134讲: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的衰落



01|荷兰海外殖民地与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是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早期建立海外殖民地的国家之一。最初,荷兰的殖民活动以海上贸易为核心,东印度公司负责管理商人、航线和殖民地。殖民地的城市结构通常包括军事要塞、港口、工厂、定居点和沿海商店。早期的殖民地更像是封闭的海港堡垒或孤立的贸易点,这表明最初的殖民目的是商业交易而非领土控制。

注:荷兰各殖民地统治时间,红色表示现时统治前荷属殖民地的国家或州分;浅蓝表示前荷兰本土的领土,即今比利时与卢森堡;深蓝表示现时荷兰王国的领土。注意红色范围并不等同各前殖民地的疆域,而现时图中显示的国家大多并非直接继承自荷属殖民地;另外荷兰在1949年印尼独立后继续统治新几内亚岛西半部至1962年,才经联合国移交予印尼。

图:亚洲的主要荷兰和葡萄牙定居点,在1665年时除果亚及澳门外,全部葡萄牙殖民地都被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夺取。

1614年,荷兰在北美的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新荷兰殖民地。整个17世纪,荷兰在加勒比海地区、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摩鹿加群岛、新西兰等地区也设立了前哨站。

荷兰在巴西和台湾有过短暂的殖民统治。而在亚洲大陆,荷兰在伊朗、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仅设有小型贸易站,并未形成真正的殖民地。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制度创新推动了荷兰商业与海上开拓的成功,其核心在于保护商业冒险者、经营者的权益,股份制度与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使得集资投入一项商业项目不仅可以落地,还能通过交易将风险-收益的投入与回报流动起来。这样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图:1916年出版的漫画《荷兰最珍贵的珠宝》,形象而生动的以荷兰的国家化身——荷兰少女手拿一串画上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各岛的“珠宝”,描绘了当时荷属东印度在荷兰所有的殖民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之相比,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拓殖是通过王室主导,王室完全控制海外殖民地与派出的人员,垄断经济,限制了经济的活力,并由此产生腐败来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制度与商业组织的规则应该激活人性中的善与积极性,而不是唤醒人性中的恶。

图: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厂

进入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就陷入持续亏损,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图:进入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就陷入持续亏损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荷兰的境遇及其东印度公司的命运,不难发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财务崩溃和经营失败。起初,荷兰因外交策略上的失误与长期盟友英国关系恶化,为筹措战争经费,不惜以东印度公司的股份为抵押发行公债,这一举措虽解了燃眉之急,却也埋下了隐患。随着皇家海军的全面反扑,荷兰几乎只能依靠东印度公司孤军奋战,导致公司在短短一年内债务便从2600万盾激增至5500万盾,利息负担过重。

同时,东印度公司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部管理挑战,包括组织结构的膨胀、人员过剩以及资金的浪费。到了1699年,该公司在远东地区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行政人员团队(约8000人)、常备军力(约10000人)以及商船舰队(约150艘),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来维持运营。行政人员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新商馆的连续建立,而军队规模的扩大则是为了支持战争和巩固新获得的领土,但这些新领土和商馆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其维护成本远远超过了种植园带来的收益。

管理层因为个人利益的冲突,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反而继续投入资源,这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困境。[1]

更深层次来看,东印度公司经营失败在于其采取的垄断专卖和对当地生产的行政干预政策。尽管荷兰共和国在国内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先驱,但在其远东领地,却推行高压垄断和计划经济模式。公司利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从当地王公手中夺取了包括香料、锡、木材和大米等高利润商品的专营权,短期内确实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这一做法不仅激化了与本地王公的矛盾,还恶化了荷兰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引发了多次针对荷兰势力的军事冲突,使其陷入长期的消耗战。


02|郁金香泡沫


16世纪末,郁金香由土耳其传入荷兰,郁金香一直被土耳其看作神圣与荣耀的象征,声名显赫的贵族与将军们会穿绣有郁金香图案的衣服,成为贵族时尚。

如果从种子种植到开花,郁金香生长需要六七年时间。如果从郁金香球茎培育到开花,需要周期会短,稀缺性和生长特性就成为泡沫的基本条件。

17世纪70年代,荷兰乃至欧洲的人都愿意为一朵郁金香而付出1万荷兰盾,一颗郁金香球茎的价格能够被炒到天价。借助荷兰发达的金融行业,郁金香交易还发明出期货。1636年,郁金香正式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上市,荷兰政府还为其设置了独立的交易法和公证人。

图:历史上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图:郁金香泡沫的股票交易价格指数

图:郁金香价格走势

当时500荷兰盾,可以买一艘船;1万荷兰盾,可以买下荷兰繁华市中心的别墅,这一疯狂的景象被成为称为郁金香狂热(Tulip Mania),或称为郁金香泡沫(Tulip Bubble)。

但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泡沫破裂的不仅是郁金香的股价,还有狂热的投机者的信心,甚至是一夜暴富的幻想。原先进场的花农、酒馆老板,这些从事本职工作的劳动者、普通人不得不被现实戳破泡沫,停止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一个事物风靡后,狂热、非理性与投机将把原本的价值高估,甚至因过高而产生远远高于其价值本身的泡沫,当泡沫形成后,随着市场的狂热不断升温,泡沫无法撑得住如此炙热的期待,必然在预料之中破裂。历史上泡沫的教训并不稀缺,只是一旦一个似乎捷径且不劳而获的“机会摆在面前,缺少理性和自控的话,都难以让人记起历史上相似的故事。


03|荷兰盛极而衰的宿命


荷兰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决定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难以依靠本土市场支撑,海上贸易、商业秩序和文明与技术的发明创新,使其在一开始获得了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对荷兰而言,选择扩展型经济模型是生存与发展必然的选择。但在扩展型海洋贸易的背后,潜伏着多重风险。

随着海上贸易的日趋成熟,竞争也逐渐激烈,在全球范围的商船都试图从中分一杯羹,贸易竞争逐步演化为贸易冲突、贸易战争,这在破坏常态、健康的利润同时,也提升了商业运营的成本。

图:荷兰的殖民扩张

图: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基地平面图

注:1619年,荷兰兴建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作为东方殖民据点。

17世纪中后期,荷兰陆续与英国、法国、瑞典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本质上都是贸易战争。例如: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年)、第四次英荷战争(17801784年);荷兰-瑞典战争(16571660年);法荷战争(16721678年)。

在战争与市场竞争双重冲击下,荷兰在海外的市场利润与成本间的天枰发生了摇摆,负债也在增加,竞争力逐步失去垄断优势,荷兰盛极而衰的商业帝国在这个阶段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瑞·达利欧在分析荷兰的国家历史周期时,将衡量其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历史数据的量化,从中筛选出决定一国发展脉络的指标。荷兰在科技与创新的领先与军事、金融、教育、贸易的发展互相作用,成为其竞争力崛起的闭环。

图:荷兰关键决定因素指数[3]

在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后,随之而来的财富分配、冲突与战争、债务问题等成为影响其拐点的因素。经济利润在战争等消耗中难以为继,创新和升级迭代技术、产品等需要在初期大量的投入无法充分满足,这又会加剧竞争力衰退的发展趋势。当一国的内部、外部在不可控的趋势作用下,盛极而衰的历史周期便接踵而至,难以回旋。

图:荷兰的发展轨迹(15501850年)[4]

荷兰的自然资源稀缺问题,例如煤炭能源的稀缺使得其缺少像英国这样支撑资本主义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

1615年之前,荷兰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了全球关注的中心。然而,到了1650年,世界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荷兰。荷兰的行会制度因其保守性而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同时,国家较小的面积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尽管如此,荷兰人擅长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经济。例如,由于地势平坦,荷兰没有湍急的水流来驱动水力发电,但却非常适合风车的使用。同样,由于缺乏煤炭资源,荷兰人转而使用泥炭作为能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泥炭的低热量强度成为了一个限制因素,无法与煤炭相比。煤炭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用于取暖,还广泛应用于制砖、提炼蔗糖、酿造啤酒、制造玻璃和炼铁等多个领域。煤炭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运河革命,因为在公路和铁路出现之前,水路是运输这种重商品的主要方式。[5]

于地理的原因,荷兰的大洋霸权也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积蓄能量固然是一种进步,遥远国度的产品固然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获得,但还有一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引擎都需要“包装”和保护,要尽可能地防止机器把能量浪费在无用功上,并防止它受不利因素的损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消耗能量,而这样消耗的能量越少,经济性也就越高。荷兰的自然条件不能提供自我保护所需的足够能量。莱茵河三角洲的面积太小,难以供养大量的人口,因此拥有共同利益和情感的群体的人数必然不多。西班牙并不是真正的海洋国家,而荷兰却是,当二者之间发生竞争时,制海权便会落到海洋国家的手中。但是,当竞争发生在荷兰与其他海洋国家之间时,就会出现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此外,虽然莱茵河三角洲地区的沼泽和水道对于保护这个海洋国家厥功至伟——就像威尼斯的潟湖和巴比伦的沼泽曾经显示过的那样,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也是因为有这些沼泽和水道。1个世纪之后,同样因为有这些沼泽和水道,荷兰才能够与法国对抗,但也正因为荷兰的边境需要防卫,本来就十分缺乏的人力还要预留一部分来进行防御,因此当它受到来自陆地和海上的双向夹击时,就只有屈服认命了。[6]

随着海洋事业扩张,荷兰劳动力短缺问题也日益严峻,乔万尼·阿里吉从史料中看到当时的记录中有这样的抱怨[7]

1740年起,多次海战、贸易和航海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在许多过去不大重视这些事情的国家里,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合格海员的大量的和不断的需要,有的用于战舰,有的用于商船,极大地减少了他们的供应来源;结果,在我们自己这个过去水手一直非常充足的国家里,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巨大力气和大量金钱才能获得适当数量的海员使船只出航。

连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受到这种海员严重短缺问题的影响。在17世纪,它在商业上的成功曾经吸引大批荷兰移民源源不断地前往东印度群岛。但是,到了18世纪40年代,海员短缺问题已经在总体上暴露出来,对荷兰商业帝国的所有部门产生不利影响,也对荷兰东印度公司产生不利影响。“我不敢说我们的实际情况,”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长范因霍夫在1744年写道,“因为说出来难为情……什么都缺,好的船只、人员、官员;因此,尼德兰力量的一根主要支柱已在摇晃。”


04|补充资料:为什么荷兰现代化历程走向衰落?

《现代化本质》一书中,毕道村[8]指出荷兰衰落的原因在于荷兰把商业化当成了现代化。

道格拉斯·诺斯认为荷兰是全球首个人均收入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国家。他强调,真正的经济增长需要社会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而高效的经济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西方世界的崛起正是因为它们发展了高效的经济组织,这需要制度化的设施和明确的财产所有权。荷兰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它最早确立并保护了私人财产权。

然而,荷兰并未引领工业革命,反而在西欧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落后,成为二流国家。这表明,仅仅确立有效的产权并不足以彻底改造荷兰的社会结构,使其变得高度有序。

17世纪后,荷兰的衰落成为不争的事实。荷兰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内在动力,其创新能力极低,这从商业组织和商业手段大多是意大利早期发明的,以及15世纪以来荷兰没有发明任何商业技术教给其他国家,工业技术创新停滞不前可以看出。1817年至1830年间,荷兰人获得的专利数量仅为比利时人的38%。在制度创新方面,当西欧其他国家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而纷纷效仿时,荷兰很少推广新技术和新机器,也没有采用新制度。19世纪中期,荷兰的纺纱织布仍然是手工劳动,且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荷兰使用的蒸汽机动力不超过152匹马力,而经济基础、国土人口相似的比利时已有铁路861公里,荷兰仅有170公里。到1853年,荷兰拥有的蒸汽机总数为392台,总功率7193马力,而比利时在1850年就拥有2040台蒸汽机,总功率达51055马力。

机器大工业和新的经济组织在荷兰推广不开,落后的手工业自然不是国外机器大工业和工厂制度的竞争对手,以致都不可避免地衰败下来。它曾以“海上马车夫”著称于世,其海上运输业和造船在欧洲都是首屈一指。所造船舶质好价低,畅销全欧洲。然而到1826年,进口船舶几乎占到荷兰全部注册船舶的一半。毛纺业曾是荷兰的主要工业,荷兰是欧洲毛纺业的中心,可是,到1814年,荷兰的进口毛呢为其出口毛呢的5倍。帆布、麻布、帐布等其他纺织品的产量也急剧下跌。其他工业,如造纸、制皂、制盐、玻璃、木材加工等工业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了。除了阿姆斯特丹的钻石等少数奢侈品行业外。很难找到没有陷入困境的城乡行业。

随着城乡各种工业的普遍衰退,工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700年的30%下降到1820年的26%,荷兰也从昔日的工业品出口国恋成了进口国“到1800年,进口到荷兰北和国的工业品价值,是工业品出口的9倍,航运业也直线下降。1700年荷兰的航运量占世界航运能力的25%强,到1820年时,竟降至了2%多一点。1597年,通过松德海峡的荷兰船只是3908只到178年仅剩11艘。

随着工商业的一落千丈,占统治地位的商人阶级则“变成了一种暴露出各种阴暗面的寡头势力”。他们不是去经营庄园,放债取息,就是当官。致使荷兰的资本大量地退出生产领域变成了最古老的生息资本。1782年,荷兰的资本共计10亿弗罗林,其中,用于国内外的各种贷款竞高达9亿。在这期间内,人口急遽下降,GDP不升反跌,不仅远不如英国,还落后于法、德、比等许多过去落后于它的国家。1720年,它的GDP是英国的1/21820年,则仅有1/7不具备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连维持原有的经济水平的能力都没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现代社会,这样的现代化!直到1860年,荷兰仍然是一个物理型社会,根本没有资格同英国并列。

荷兰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均收入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国家,正如诺斯所指出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荷兰率先建立了有效的产权制度;其次,荷兰利用其地理优势,扮演了国际贸易的中间人角色。经济史学家波斯坦、里奇、威尔逊等人都强调,贸易和商业增长是近代早期荷兰经济的主要动力。荷兰位于北欧主要航路上,拥有低成本的航海和便捷的航道,自然成为了各国的经纪人和“欧洲的仓库”。

这一地理位置使荷兰能够获得北欧丰富的木材资源。建造一艘战舰需要2000棵百年橡树,而这样的橡树需要500亩林地,只有荷兰能够建立庞大的运输船队。在其鼎盛时期,荷兰船队的吨位是所有其他欧洲国家总和的两倍多。每年建造超过一千艘船,自用不到100艘,其余的要么出售,要么用于捕鱼,从而垄断了北海的捕鱼业。因此,荷兰也成为欧洲的粮仓和货仓,几乎垄断了从东欧到西欧的粮食运输,西欧大多数盈余的谷物也集中到阿姆斯特丹。荷兰从中获得的利润可观,还涉及各种商业活动。波罗的海70%的重货运输被吸引到荷兰。英国生产的3/4的毛呢要送到荷兰染色,然后作为荷兰产品销往各国,荷兰也因此建立了各种工业。荷兰还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和世界贵金属交易中心,其交易所基本上决定了货币和商品的普遍价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认为,没有荷兰的黄金,欧洲就无法维持。凭借这些优势,荷兰基本上控制了法国和英国的对外贸易。

这些事实表明,荷兰的富强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并不是因为它形成了强大的自我发展内在动力,而是因为它利用地理位置充当国际贸易的中间人。即使在工商业衰退后,荷兰也能通过从海外获得大量利息和从殖民地获得的暴利来保持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一些学者早已指出荷兰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本质:“这个各州的联合体只不过是一只借羽毛装饰身体的美丽的鸟,如果允许一切鸟类都带走自己的羽毛的话,这只鸟的羽毛就会几乎被拔光。”因此,波斯坦、里奇、威尔逊等人认为,英国的企业与荷兰的可比性是最小的。英国的企业成熟是建立在国内财富增长的基础上,而荷兰主要是“依靠外国的大量贸易获得财富和力量”。

荷兰之所以贪恋于以商立国,以致其现代化功败垂成,是因为它先天不足,根本不具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条件。荷兰国土狭小,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地理位置优越,利于航海贸易。这决定了,如果没有现代国家的强大影响,荷兰就不可能自发地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同时也决定了荷兰必然会以商立国,其现代化道路会因此而艰难曲折。


参考资料

[1]参考资料:《垄断经营末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败与倒闭》,https://zhuanlan.zhihu.com/p/321951849

[2]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法案订立的目的,在于保障英国本土的产业发展,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荷兰在贸易上的竞争,这是当时重商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也对于英国当时的经济的保护。主要内容涉及:①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②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③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④限制殖民地生产与英国本土竞争的产品,如纺织品等。

[3][]·达利欧:《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崔苹苹 刘波 译,中信出版社集团,2022

[4][]·达利欧:《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崔苹苹 刘波 译,中信出版社集团,2022

[5][]萨利·杜根,戴维·杜根:《剧变:英国工业革命》,孟新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

[6][]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胡坚 译,沈阳出版社2021年版,第138-139页。

[7][]乔万尼·阿里吉:《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时代的起源》,姚乃强 严维明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65页。

[8]毕道村:《现代化本质:对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新认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240页。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

《创新的历程》|第四季:全球化简史:海洋文明与工业化进程(发刊篇)

第119讲|从独木舟、木筏到船、水密隔舱的发明

第120讲|早期的船如何测水深呢?

第121讲|历史上航行如何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帆的发明

第122讲|布匿战争乌鸦吊桥的创新思维

第123讲|“伊比利亚时代”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第124讲|“伊比利亚时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125讲|“伊比利亚时代”达·伽马到达印度与航海创新

第126讲|“伊比利亚时代”麦哲伦环球航行、《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第127讲|为什么是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第128讲|茶的全球化,为什么英国人爱喝红茶?

第129讲|为什么航海时代引领者西班牙走向衰落?

第130讲|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获得世界货币的“铸币权”,为何走向衰落?

第131讲|大航海时代的白银的全球化与价格革命

第132讲|大航海2.0时代“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风车与围海造田?

第133讲|大航海时代,荷兰如何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海洋竞争力?

《创新的历程》的课程系统:通识课程与启蒙
陪伴每个成长中的伙伴都能
获得心之力与健全的人格
愿力即人生,希望陪伴更多人找到热爱
本课程网络知识平台发布,众筹出版,
让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
- 感谢您的支持乐捐-

创客史记
听说会投资自己的人,都选择了这里。每个人的精进都是一部史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