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娜《创新的历程》|第三季·第102讲:中世纪封建制度与社会阶层划分

文摘   2024-10-28 05:33   北京  

你好,我是常娜,感谢看见。《创新的历程》是我在过去几年读书,与不同的教授、学者、创业者以及读书人学习交流过程中创作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识与人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并非培养具体的技能,而是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每个人本身,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个人获得并经营幸福的能力。
工业革命使得标准化生产与教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人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与附属,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被标准化的框架固化、压抑,这导致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里希望与你探讨并分享我们可能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智能与愈加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如何找到个人的热爱与独特价值?如何经营自己陡峭的成长曲线?如何具备对生活的掌控力?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创新从提问开始?《创新的历程》的使命是提出问题并唤醒更多人们“提问的意识”和生命力,在过程中找到热爱与获得价值感和具备幸福的能力。
尼采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第六篇】现代文明前奏

第9章 欧洲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

第102讲:中世纪封建制度与社会阶层划分


01|中世纪的社会阶层划分


中世纪欧洲在多远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由领主、骑士、僧侣、农民和城市居民等多种阶层构成。同时,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繁荣,商人、手工艺者和知识分子逐渐崛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

图:西欧的封建阶级

贵族阶层人由国王或其他统治者授予头衔和土地,并享有特权和豁免权。他们通常可以免税或只需要支付很少的税款。此外,他们还可以享有法律上的特权,例如可以受到轻判或豁免刑罚等。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贵族依据爵位的不同,被划分为大贵族与较小贵族两大层级。大贵族中,公爵(duke)、侯爵(marquis)与伯爵(count,earl)构成了金字塔的顶端。公爵,作为国王之下的最大封建领主,不仅拥有广袤的领地,还享有极高的政治与军事特权,其地位之尊崇,可见一斑。侯爵则往往担任边区长官,既是地方的实际统治者,也是国家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伯爵,作为行政官吏与封建领主的结合体,在地方治理与资源调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子爵(viscount)与男爵(baron)则构成了较小贵族的群体。子爵,作为伯爵的辅助者,虽在爵位上稍逊一筹,但在其封地内同样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男爵,作为贵族阶层中的最末一等,虽然领地或许不大,但他们的存在却为封建制度的稳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贵族们,通过世袭的爵位与领地,不仅享受着物质上的富足,更在精神上享受着来自社会的尊敬与崇拜。


02|骑士阶层和制度兴起


骑士阶层和制度是如何兴起的呢?为什么骑士阶层兴起与封建继承制有关?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中世纪”或西方口中的“黑暗时代”。在这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世界其他文明区域均有显著的发展,相比之下,西欧显得尤为滞后。与此同时,欧洲东部,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期间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其经济、社会结构及文化层次均远超当时的西欧。南亚、西亚及北非等地也涌现出强大的国家,其发展程度同样高于西欧。因此,从宏观视角来看,中世纪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格局,东方富裕而西方贫穷,东方发达而西方欠发达,而西欧更是这一时代最不发达的地区。这里所指的“东方”,是相对于西欧而言,指其以东的所有文明区域。

图:西欧的封建阶级示意图

骑士制度,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的“男孩”,最初指的是一群勇猛善战的蛮族兵士。随着时间的推移,骑士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荣誉、勇气与忠诚于一身的贵族阶层。他们以服兵役为条件,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封地,并通过不断的战斗与冒险来维护自己的荣誉与地位。

骑士们身穿闪亮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骑乘高大的战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无所畏惧。他们不仅是军事力量的中坚,更是精神信仰的守护者。在骑士的眼中,荣誉高于一切,他们愿意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与领主的利益而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关于东方的富足,早已在西方流传,而十字军东征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些传说。在11至13世纪期间,大量西欧骑士打着捍卫耶稣圣陵的旗号,踏上了前往“东方”的征途,这个“东方”实际上指的是现今的中东地区。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了当地的繁荣景象,深刻感受到了西欧与之相比的贫瘠。

除了宗教情感上的强烈驱动外,十字军东征还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欧洲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在严格的封建继承制度下,非长子的贵族子弟往往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他们既无法继承家族的主要财产,又可能因财产争夺而与兄弟反目。这些骑士来自封建制度下的西欧,他们各自拥有一块领地,但这些领地庄园大多自给自足,骑士们的生活并不宽裕。乌尔班二世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现象,将这些心怀不满、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赋予他们一项神圣的使命——收复失地,保卫信仰。他承诺,参与十字军东征的勇士们不仅能获得物质上的奖励,更能在精神上得到救赎,他们的罪恶将得到赦免,并有机会在死后享受天国的不朽荣耀。


03|封建制度下的平民与底层阶层


教士阶层的成员通常是接受过宗教教育的人,他们致力于传播宗教信仰和教义,并且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尊重。教士阶层的成员通常受到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可以掌握神学和哲学等知识。

图:中世纪的教会学者

平民阶层的成员通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缺乏权力和影响力,但是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手工艺技能和商业经验。

图:手抄本上的教士、骑士与农民

农民通常是平民阶层中最底层的人,他们通常在地主或贵族的土地上工作,并支付一定比例的收成作为租金。

手工艺人通常是从事手工艺制造的人,他们通常在城市中工作,并生产各种物品来贩卖。商人通常是从事贸易和商业活动的人,他们通常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来获取收入和财富。

图:葡萄酒在中世纪广受接纳,14世纪的酿酒方法与现代已非常近似


04|西欧封建社会制度如何影响社会阶层与统一?[1]


在中世纪,西欧乃至整个欧洲都被封建制度所笼罩。在多数人的认知中,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都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制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封建制度的核心在于土地的封授,这一点在中国、西欧以及全球其他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地区都是相同的。

然而,自秦代以后,中国的土地封授与地方行政管理权是相互分离的。当某块土地被封授给某位贵族时,这位贵族获得的是对该土地收益的掌控权,可以征收地租以积累财富。但该地区的管理权仍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中央政府。在中国封建时代,任何人都不得与皇帝分享治理权,充分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会派遣官员来治理地方,任何试图染指这一权力的人都会被视为谋反、叛乱或割据,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因此,在中国封建时代,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高度统一。

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截然不同,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册封土地的同时,也将国家的各项权力一并切割并赋予了封建主。这些权力涵盖了政治权(统治权)、经济权(收取赋税)、司法权(设立庄园法庭并执行司法审判)、立法权(依据习惯制定法规)、外交权(与其他封建领主建立关系)、铸币权(铸造和发行货币)、开设市场的权力、组建及指挥军队的权力、发动战争的权力以及缔结条约的权力等。简而言之,在现代观念中应归属于国家的权力,在西欧封建时期都被分割并分散在了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即领主的手中。

图:中世纪庄园

在这种制度下,封授土地的人(封君)与接受土地的人(封臣)之间形成了一种私人关系。封臣需对封君尽忠诚义务,而封君则需保护封臣的安全。封臣需履行对封君的义务,如服兵役、提供劳役或缴纳贡品,而封君则需维护封臣的利益,确保封臣免受他人的侵害。在这种前提下,封君不会干涉封臣领地内的事务。

此外,土地在西欧封建制度中是可以层层分封的。国王会将土地分割成若干部分,自己保留一部分直接管理,而将其余部分分封给亲信,这些人便成为大贵族。大贵族又会将自己所得的土地部分分封给中等贵族,并要求他们效忠于自己而非国王。中等贵族再进一步将土地分封给小贵族,小贵族则只效忠于自己的直接领主。理论上,土地可以无限分割,册封也可以无限进行。这样一来,国家的权力就被完全分散了。任何人只要获得一块土地,无论大小,都会拥有这块土地上的几乎所有权力,成为该地的领主,并拥有对这块土地的完全控制权。

中世纪西欧存在着数不清的封建领地和领主。每一个领主都将自己的领地视为私有财产,不允许其他领主,包括给予自己土地的封君涉足。这样一来,“国家”的概念就被分解了,社会也随之碎片化。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存在。国王并不是国家的统治者,而只是众多贵族中的一员,最多只是这些贵族中的首位。所以,集中的国家权力在西欧封建时代是不存在的。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拥有“主权”,而在西欧封建时代,既不存在对内主权,也不存在对外主权。所有的权力都随着土地的分封而分散到了无数的封建领主手中。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特现象,而其他地区则多数并非如此。

05|修道院经济


修道院经济是中世纪欧洲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经济现象。在中世纪的欧洲,修道院不仅是宗教精神的圣地,也是经济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基督教会与教士们,凭借着独特的身份与信仰的庇护,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复杂的经济体系——修道院经济,它既是信仰的延伸,也是时代的产物。

中世纪西欧长期笼罩在无政府状态的阴影之下,部分封建主为了一己私欲,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甚至公然带领麾下的骑士抢劫商旅,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商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此外,一些陈旧的习俗更是让商人损失惨重。比如,如果商人的货物不慎从马车上掉落,那么这些掉落的物品就会成为当地领主的囊中之物;倘若马车倾覆,整车的货物都将归领主所有;而船只一旦沉没或搁浅,岸上的旁观者都有权分一杯羹。然而,教堂周围却是一片宁静之地,严禁械斗、抢劫等暴力行为,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2]

中世纪西欧被誉为“信仰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教会紧密相连,参与宗教活动成为了民众习以为常的公共活动。教堂不仅是城乡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每当礼拜日或宗教节日来临,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教堂周围。因此,君王们常常将建立市场的特权首先赋予教会和修道院。中世纪的市场最早便是在教堂前的广场上建立起来的。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2世纪末,教会和修道院仍然掌握着绝大部分市场的创建权,比例高达十分之九。每个主教驻地的教堂前和修道院教堂前,几乎都成为了当地最繁华的集市所在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西欧的各大城市,教堂前的广场仍然是每周定期举办集市的地方。人们在参加完定期举行的宗教仪式后,便会在教堂前相互交换产品,或者与修道院进行交易。而这些集市的规定,也大多由所在地的教会或修道院来制定。[3]

修道院经济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其多样化的经济来源上。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十一税”,即农牧民需将其收获的十分之一献给教会,这一制度不仅为修道院提供了稳定的物资供应,也加深了教会与民众之间的经济联系。此外,国王出于政治与宗教的考量,常将大片土地赠予修道院和教会,这些土地成为修道院经济的重要基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修道院还通过兼并自由民的土地,逐渐发展成为中世纪最为庞大的庄园主之一,其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修道院经济的繁荣,还得益于其作为投资选择的吸引力。在那个时代,投资于修道院被视为一种安全且有利可图的方式,因为修道院拥有免税特权,且其经济活动往往受到世俗统治者的支持与推动。这种经济上的独立性,使得修道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外部干扰,专注于宗教事务与自身的发展。

然而,随着修道院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原本应致力于禁欲、苦行、抵制世俗诱惑的修道生活,却逐渐背离了其初衷,成为了一些人追求世俗利益的温床。奢侈的生活、权力的斗争、财富的积累,让修道院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寺风败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一困境,一系列修道院改革运动应运而生。克吕尼派、息斯特西安派以及托钵僧团等改革派别,纷纷站出来,致力于重振修道院教规,恢复其原有的纯洁与神圣。他们倡导开疆垦荒,通过辛勤劳动自给自足;同时,采用乞食宣道的方式,拒绝接受世俗的捐赠与馈赠,以此表明自己与世俗利益划清界限的决心。这些改革不仅改变了修道院的内部风气,也对其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中世纪农民


参考资料

[1] 参考资料:钱乘旦:《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年版,第47页。

[2] 参考资料:雍正江:西欧隐修运动盛期修道院商业活动初探.《史学月刊》2011 年第 10 期,第 100 页。参考链接:http://niis.cass.cn/webpic/web/niis/upload/2012/11/d20121123154444744.pdf

[3] 参考资料:雍正江:西欧隐修运动盛期修道院商业活动初探.《史学月刊》2011 年第 10 期,第 100 页。参考链接:http://niis.cass.cn/webpic/web/niis/upload/2012/11/d20121123154444744.pdf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三季(欧洲中世纪篇)

第99讲|蒙古西征与中世纪欧洲、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第100讲|瘟疫与欧洲中世纪:为什么爆发黑死病?

第101讲|为什么中世纪欧洲教堂要花几百年建造?

《创新的历程》的课程系统:通识课程与启蒙

陪伴每个成长中的伙伴都能
获得心之力与健全的人格

愿力即人生,希望陪伴更多人找到热爱
本课程网络知识平台发布,众筹出版,
让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
- 感谢您的支持乐捐 -

创客史记
听说会投资自己的人,都选择了这里。每个人的精进都是一部史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