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娜《创新的历程》|第三季·第92讲:罗马时期的发明与创新:条条大路通罗马

文摘   2024-10-18 08:29   北京  

你好,我是常娜,感谢看见。《创新的历程》是我在过去几年读书,与不同的教授、学者、创业者以及读书人学习交流过程中创作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识与人文博雅(liberal arts)教育并非培养具体的技能,而是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每个人本身,培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个人获得并经营幸福的能力。
工业革命使得标准化生产与教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人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与附属,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被标准化的框架固化、压抑,这导致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里希望与你探讨并分享我们可能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智能与愈加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如何找到个人的热爱与独特价值?如何经营自己陡峭的成长曲线?如何具备对生活的掌控力?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创新从提问开始?《创新的历程》的使命是提出问题并唤醒更多人们“提问的意识”和生命力,在过程中找到热爱与获得价值感和具备幸福的能力。
尼采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第6章 罗马时期的发明与创新(1)

第92讲:条条大路通罗马


01|古罗马的发明创新时代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

——卡尔·马克思

古罗马时代的发明与创新推动了组织制度、法律、教育等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孕育了新的文明形态。古罗马的法律文明为文明的诞生和帝国的扩张做了准备,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说过:“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补充材料:

“罗马帝国的财富仅仅是其控制之下的庞大人口产生的作用”这种说法并不真实。罗马经济的最大成就,可能就是生产力的增长足以吸收数以千万计的新人手,而不会因为劳动力过剩而产生问题。更不寻常的是,在更多劳动者带来的低效能量之上,经济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集约型增长。这种集约型增长源于两种经典机制:技术和贸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所谓的熊彼特式增长(Schumpeterian growth),因为新的工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贸易促进了斯密式增长(Smithian growth),释放了在古典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化和比较优势的力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让人类劳动能更有效地提取和利用能源用于生产。尽管罗马人从来没有突破前工业化经济的基本轨道,但贸易和技术让他们享受了一段长期的社会发展,这是前现代历史上罕见的全盛期之一。

考古学是技术和贸易进步的最好见证。通过考古学我们得知在罗马世界,技术创新是持久的,但或许并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创新。除了土木工程中一些引人注目的改进,我们可以公平地说从来没有什么东西能被称为罗马技术”——没有任何独特的突破或创新。相反,技术进步在整个帝国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放大了平凡创造力的成果。

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部门;金属工具、更好的犁、新的耙和一种来自高卢的新型收割器的推动实现了真正的进步。农产品加工业经历了巨大飞跃,先进的技术包括更好的螺旋压榨机、提水机,还有腌制用的盐缸。我们现在认识到,水力磨坊是在这时候第一次得到广泛应用的。在帝国的各个角落,农村和城市地区普通平民生活中大量的磨坊表明,甚至是在地中海比较干旱的地区,水力磨坊也迅速成了农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非常固执、迟缓的行业里,总体的技术进步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其他行业也在慢慢转变。制造业,尤其是陶瓷业,虽然没有显著的技术创新,但生产组织上的变革使简单的日用商品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在罗马统治下,采矿和冶金业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获取金属变得很容易,因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很难被忽略。我们不需要特别的理由去声称罗马人是出色的建筑科学家。

交通技术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帝国盛期,船只比以往任何时候——也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更大更快。“直到15世纪,罗马商船的规模才被超越,而谷物货船的大小直到19世纪才被超越。大型三角帆在帝国早期出现在地中海,可能是来自这个时期非常活跃的印度洋贸易。沿罗马海岸线建造的大型港口设施,很可能使探索地中海危险的海岸变得比以往更安全。这些进步的总合及其传播,让平凡的技术进步形成了一场风暴。[1]


02|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东方有万里长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加上16世纪明代修建的长城,全长达到5000公里。 在西方则是罗马道路网。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500年间罗马人铺设的道路仅干道总长就达8万公里,如果加上支线在内,则长达15万公里。为什么中国和罗马开始兴建全国性的土木工程的时候,一个国家选择了修筑长城,而另一个国家选择了铺设道路呢?当然,中国古代并非没有道路,同时代的罗马也并非没有壁垒。只不过是,重点是放在长城上,还是放在道路上。

——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卷10》

图:盐野七生

古罗马的道路网络,作为帝国辉煌的基础设施象征,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00年,伴随着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张而日益壮大。这些道路不仅是罗马军队迅速调动的生命线,也是官员巡视、平民通行的便捷之道,极大地促进了陆地上的信息流通与商贸繁荣。它们从乡间小径出发,逐步汇聚成宽广的公路干线,紧密连接着各大城市与军事要塞。

图:阿皮亚大道通常被称为“道路女王”,是古罗马工程实力和帝国野心的证明。 这条古老的高速公路从罗马延伸至布林迪西,全长 400 多英里,是当时的奇迹,至今仍是重要的考古和历史遗址。阿皮亚大道由阿皮乌斯·克劳迪乌斯·凯库斯 (Appius Claudius Caecus) 于公元前 312 年修建,最初是为了促进军事行动和通讯。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连接罗马和遥远领土的贸易、文化交流和朝圣的重要路线。

罗马道路的构筑艺术精湛,主要材料为坚固的石头,部分路段还巧妙融入了金属材料以增强其耐用性。路面设计采用弧形石块铺设,以保证排水顺畅,同时通过略高于路面的步道保障了行人的安全与舒适。道路两侧,除宽敞的步行道外,还设有马行道及排水沟。

罗马道路的建设过程体现了高度的测量精度与工程技术水平。工程师们切割山坡、架设桥梁以跨越河流与沟壑,甚至在湿滑地带打下木桩以稳固地基。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其道路网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超过29条大型军事公路以罗马为中心辐射而出,连接着帝国内113个省份的372条大道,总长度超过了40万公里。

关于罗马道路的具体尺寸,其宽度范围广泛,从狭窄的3.6英尺(约1.1米)到超过23英尺(约7米)不等。尽管部分路段因石料不平而略显颠簸,但这种设计却有效地抵御了雨水侵蚀、结冰及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罗马道路往往采用直线设计以减少维护成本。

主要道路的标准宽度设定为4.2米,足以容纳两辆马车并肩而行。路面铺设工艺精湛,底层采用粗砾石、碎砖、粘土甚至木桩等材料构建稳固的地基,其上覆盖一层细砾石作为找平层。最终,在路面上铺设精美的火山凝灰岩、鹅卵石、玄武岩或石灰石等铺路石。

每隔3至5米,路缘上便会设置一块稍高的石块,以有效阻止轮式车辆驶入人行道,保护了行人的安全,又不妨碍人们骑马或驾驭驮畜通行,体现了古罗马道路设计的人性化考量。在主干道上,还设有特定的停车区域。

罗马人在道路建设中更倾向于直面挑战、解决障碍,而非简单地选择避开。面对沟壑、丘陵或山区的自然阻隔,罗马工程师们会巧妙地切割岩石,建造隧道以贯通;遇到河流时,他们则运用石材或木材构建拱形桥梁,对于小溪则铺设石砖以方便跨越;至于沼泽地带,则建造堤道以确保道路稳固。

为了实现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构建目标,即便这两点可能彼此间视线受阻,罗马人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克服工程难题。经过详尽的勘测与规划,他们确保了路线的直线性,并灵活采用多种工程手段:排干沼泽、砍伐森林、改道小溪、渠化基岩、切断山坡、架设桥梁跨越河流、建造高架桥跨越山谷、乃至开凿隧道穿越山岭。这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程操作完成后,道路还需经过精心整平与加固处理,如采用支撑墙或梯田结构以增强稳定性。


03|古罗马如何修路?

古罗马人是如何修路的呢?以下是他们修路的一般过程:

选址与规划:古罗马人首先进行地形测量,选定道路路线,综合考虑地势、水源、土质等要素,确保道路稳固且通行顺畅。

土木工程准备:选定路线后,他们着手清除道路障碍,如树木、岩石和沼泽,并对土壤进行必要处理与加固,为道路建设打下基础。

基础层构建:在清理好的地面上,古罗马人铺设大块石头或砖块构成的基础层,即“Pavimentum”,以增强道路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随后,路面铺设,他们在基础层上铺设石块或石板,形成平整的道路表面。石块经精确安排与固定,确保路面平整且耐用。

排水系统建设:古罗马人重视排水,因此在道路两侧或中央建造排水沟或渠,以有效排除雨水和积水,保持道路干燥与畅通。

最后,设置路标与指示,他们在道路上设置里程碑、指示牌等标志,为旅行者提供方向指引与距离参考,辅助导航与交通管理。

图:意大利古城庞贝上一条罗马街道


04|为什么罗马建出庞大的道路网络?

为什么罗马能够建出如此庞大的道路网络?

罗马成熟的道路网络的建设得益于其当时已领先的建筑技术,尤其是道路建设领域的卓越能力。这一能力的核心在于石制建筑工艺的应用,绝大多数罗马道路均是以精心挑选的石块拼接而成。这一选材策略得益于地中海沿岸丰富的石材资源,加之罗马凭借内湖地中海的天然优势,石材运输便捷无比。相比之下,尽管现代建筑已鲜少采用大规模石道,但在古代交通条件下,石道无疑更为耐用且适应需求。

罗马道路网络的形成,军事需求是首要驱动力。一方面,道路建设有助于集结和管理庞大的奴隶劳动力,为罗马帝国的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面对来自高卢、日耳曼等地的军事威胁,罗马通过修建道路来加强军事响应速度,确保在战争中占据先机。在共和制时期,罗马内外交困,道路不仅成为连接各地的生命线,更是罗马军队快速调动、征服新领土的基石。罗马地方军队采取集中驻扎于中心城市的策略,而道路则成为这一战略部署的关键。

此外,作为典型的海洋文明,罗马不仅依赖农业,更将交通贸易视为国家繁荣的基石。因此,罗马人独创了道路网络化体系,不仅支撑了罗马帝国的文明发展,更成为其国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马帝国时期,尽管帝权日盛,但修路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并被视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

成熟的罗马道路网展现出诸多显著特征:

其一,决策、监督、维护体系完善,元老院与皇帝负责决策,军队直接监督施工,地方政府则负责日常维护;

其二,道路布局实用高效,多穿越城市核心区域,便于军事和行政活动;

其三,石制道路耐久性强,能够抵御自然侵蚀;

其四,道路维护得当,即使在罗马帝国末期废弃后仍能长期保存;

其五,道路与水道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城市繁荣;

其六,道路网络以罗马为中心辐射全国,形成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路网。


参考资料

[1] [美]凯尔·哈珀:《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李一帆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第51-52页。

- 往期课程 -

《创新的历程》第三季(古罗马-拜占庭篇)

第89讲|罗马-拜占庭:古罗马制度的演变

第90讲|罗马帝国的演进与社会经济

第91讲|罗马的宗教与罗马法

《创新的历程》的课程系统:通识课程与启蒙

陪伴每个成长中的伙伴都能
获得心之力与健全的人格

愿力即人生,希望陪伴更多人找到热爱
本课程网络知识平台发布,众筹出版,
让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
- 感谢您的支持乐捐 -

创客史记
听说会投资自己的人,都选择了这里。每个人的精进都是一部史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