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知体、读骨、读脑
程红兵
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程介明先生的新著《教育之变》,组织在线的教师读书活动,诚邀我作为领读嘉宾,为老师们在线分享读书体会。
买书首挑社。几十年的买书生涯,陆续积攒了近3万册书,也积累了不少购书读书的经验。一般说来,厚重思想读商务,政治、哲学、历史、经济之类的书籍主要读商务印书馆的书,特别是那套汉译名著;文明文化读三联,三联书店出版了大量文明类、文化类的书籍,他们的书相对商务印书馆比较轻松;教育理论读教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了不少教育理论类的书籍;教育译著读人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许多国外教育名家的著作;教育随笔读华师,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是比较出众的教育随笔书系,可读性强。
读书先读人。首先要知道作者是个什么人,从中可以明确阅读预期。程介明港大毕业,曾任中学数理教师、校长。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历任教育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资深顾问。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连续10年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访问教授。多次参与内地本科教学评估。为多个国际组织的顾问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归纳起来,程老师有如下特征。
从空间地域看,程老师身上汇集了三地文化,一地:大陆(江苏人,出生于昆明,内地活动频繁,曾经为《上海教育》写过较长时间的专栏;一地:香港,长期在香港工作;一地:欧美,伦敦学习,在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过职。由此可知,其视野开阔,而且与大陆教师有关联度。
从社会职业看,程老师担任过三种社会角色,一是中学教师,中学校长,距今比较远;二是大学教授,大学校长,相对比较近;三是专栏作家,专家顾问,是当下角色。由此可知,程老师教育经历丰富,既可以居高临下解析教育现象,同时又与教师关系亲近。
从研究专长看,程老师教育研究有三大特长,一是宏观政策研究;二是大学就业研究;三是质性研究。由此可知程老师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并多次参与各种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机构活动的专业人士。
由上基本可以确定我们阅读本书的预期。本书目标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他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的缘起之点——社会的现实变化(经济、企业、职业),以及教育的目标终点——学生进入社会。他主要是从大学的维度来说的,虽然其意不在中小学,但毕竟是教育,毕竟他也曾经任职过中小学教师,他也毕竟深入到我国贵州等多个贫困地区做过田野调查,毕竟参与过许多教育研讨,间接地、多多少少是了解点基础教育的一些情况。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读这本书,就知道要读其思想,读其思维方法,而不要期待读具体的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等。
读书要知体(文体,书体)。这是一本什么体式的书?专栏汇编,它是发表在《信报》《教育评论》专栏,每周一篇2500字的专栏文章汇编成书。其性质是专业随笔(教育随笔):所谓专业,指的是作者毕竟是教育专业人士,所谈的也是教育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一定具有教育的专业性;所谓随笔指的是它的表达相对轻松、自然,不是正襟危坐的研究报告。它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不是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它是作者学术研究之余、社会生活之中的即兴思考,是作者思想的自然流露,是理念普及型的,是点滴感悟型的,是教育专业领域里的随笔。既然是随笔,因此表达就相对自由;又因为是学者,自有其严谨的一面。所以,文章里的思考是作者确定的思想和并未确定的感悟的结合,思想活跃,给我们以启迪。
读书要读骨(骨架、结构)。本书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未来已来;社会变了;教育也要变。作者围绕社会的经济形态、生产模式、组织结构、个人的职业状态的变化等方面,阐述教育也要着力培养个人内在的、全面的、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支撑个人未来的一生,才能应付多变、速变的社会。核心思想:社会变了,教育也必须变。其一: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未来;教育的核心业务:学生的学习。其二:学习是人的天性,教育不是;教育是人类为人类设计的学习系统,教育是可以过时的。
读书要读脑(思维、思想)。正因为程老师与中小学老师在知识结构、职业经历上是有差异的,所以他又给中小学老师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要读他的视角、思维方式,比如本书常用的时空视角,空间视角——即社会视角,以社会所需看教育所为;时间视角——即未来视角,以未来所变看教育所变;人的发展视角——即以明天的就业看今天的学校学习、专业学习。本书还直接批评了教育现象中的各种思维缺陷,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种植思维,“根据设计制造出特定产品”的工程思维,修修补补的“补缺思维”等等,无不对我们有较大的启发作用。
(本文发表在《上海教育》20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