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儿童思维
程红兵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本质上就是儿童思维,即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如何教学,这虽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认知,但常常是停留在口号上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思维常常取代儿童思维,自然儿童的主体地位也就被轻易地忽略了。新学期以来听了许多公开课,发现了不少问题,基于问题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找了一个周五下午教师集中学习的机会给老师们做了分享。
避免被动灌输,采用发现归纳逻辑
张老师的创意绘画课,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创意想象的一些基本方法——联想法,组合法,拟人法。青年教师容易从自己教的角度设计教学结构,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法就是演绎法——定义+例证,输入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灌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结构方式是教师的逻辑,这种教学逻辑是教的逻辑。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最好应该采用归纳法——发现式教学法,即给出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发现产生创意的方法,这种教学就是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既学会发现,也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记忆深刻。
教学中常常会给一个知识概念下定义,很多教师教学中总是严格遵守教材定义,完全照搬,虽然这样做没有知识上的错误,但如果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的话,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便于理解,便于掌握,这就需要适度提炼,就是要把关键要素让学生提炼出来,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定要用明确清晰、简洁方便的方法把核心元素提炼出来,例如本堂课所教的联想法,其核心要素就是“相似”,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所以产生联想;组合法,其根本特征就是“相加”,本质上就是若干个事物相加,组合起来;拟人法,其根本特征就是“人化”,就是把物当人来画,就是物的人格化。“相似”、“相加”、“人化”这样提炼,学生对概念本身的认识就更加清晰,概念之间的比较也就更加清晰。
避免背景干扰,举例要相对集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举例子来说明,一个知识点举若干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背景,如果例子过多,容易导致不同例子的背景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最好是以同一个例子的多种变化为好,以本节课来说,教师开头浓墨重彩地突出了蝴蝶,结果只在一处用了一下,就频繁地更换例子,学生思维就不断地被中断破坏,不断地转换背景来理解,造成学生思维不连贯。既然以蝴蝶为例,就充分地使用蝴蝶这个案例,蝴蝶与飞机相似,产生蝴蝶飞机——这是联想法;蝴蝶与它物相加,组成新的物质——这是组合法;蝴蝶中间部位画成人的模样——这是拟人法。这样的效果就是一箭三雕,一个例子解决多个问题。
避免无关游离,就必须相关聚焦
张老师的这堂创意绘画课,安排了一个训练,让学生任意选择某种物体,任意选择一种创意方法,自己画出一副有创意的绘画。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练结合,自主绘画,但这是一种完全放开,完全自由的创作,我以为更适合于课后进行,为什么?因为课堂上的练习教师不仅要考虑练习的意义,还要考虑课堂交流的意义,只有让学生交流才能实现课堂资源共享的意义,而交流就需要聚焦,只有相对聚焦,才可能交流到位,否则各自画各自的作品,会导致学生因无关而游离,即彼此所画无关而游离,为了避免这种无关游离,就必须相关聚焦,比如集中就毛毛虫展开创意绘画,学生画完之后,再把同一种方法的绘画放在一起,如联想法的绘画放在一起,组合法的绘画放在一起,拟人法的绘画放在一起,这样相对集中,对于相关的学生就是一个直接的启发,课堂交流的意义就有了,学生各自的练习就成了教学的资源,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避免成人思维,边学边用逐渐加大难度
谢老师的英语课分成两大部分,前面部分就是单词的学习,有解释,有例句,有图片,后半部分是练习,分小组做练习,练习设计的也不错,重在使用。但就整体结构而言有点成人化,成人的常规思维,先集中讲单词,后练习使用单词。儿童思维方式应该是边学边用,一个单词讲解清楚之后,即刻就用,逐渐加大难度,比如开始是一个单词的使用,接下来就是两个单词的使用,以此类推,变换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练习。
避免单调呆板,形式变化,内涵递进
外教爱德华的二年级体育课,变化很多,场地的变化,教具的变化,活动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要想获胜需要智力反应快,需要体力,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动脑子,需要反思,学生组成两个队,每个队丢同色的布块进入不同的圈,三个圈同色且连成一条线,横竖斜都可以,哪个队快,哪个队就算赢。比体力,比智力,比团队合作。学生玩得不亦乐乎。中教喜欢教学生运动技术,外教则是让学生喜欢运动,让体育课好玩。
儿童思维,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目的是要让儿童热爱学习,让他们都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