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名、利、欲、知,是老子指出的社会“四大乱源”,所谓争名、逐利、贪欲、妄知。老子是距今2500年前的人,可见世道人心千百年来都是一样。
先说“名”与“利”。
对名利有所追求并不可耻,但吃相太难看就不好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为人处世才学达到一定的高度,名声自然有;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不可怕,为富不仁才是坏事。
接下来是“欲”和“知”。
欲,是指超越了人的基本需求之外的欲念,包括物欲、食欲、色欲、睡欲。那基本需求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度”,要适当、适量。
我忽然想到,道家不是与养生相关吗,对这食、色、睡的尺度自然是有说法的,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或许能读到。
比较麻烦的是物欲。
如今的物质世界实在是过于丰富了,尤其对我父母那一辈的人来说,就算买来一盒茶叶,除了內罐和茶叶,连外包装盒、锦绳、泡沫都舍不得扔,整整齐齐收好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利用。
而让我真正深恶痛绝的,是“囤”。这应该是被“双十一”的商家炒热的字,说起来无非是因为便宜些,但反而容易造成物品堆置和日后的浪费。
生活就是细水长流,买多少、用多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多好。
而关于“知”,我琢磨了很久,生造了一个词,妄知。
如同“饱暖思淫欲”一样,知识太多也容易狂妄自大、胡作非为。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少吗?
但是,因担心淫欲和狂妄,就要劝人莫吃饱穿暖、学习积累吗?肯定不是,这就涉及到“养德”了。
通过阅读《道德经》,对人生百态作一点思考,是件挺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