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文言,喜欢抑扬顿挫的音律之美,还有那份以极简语言表情达意的从容。于是读《道德经》并不觉枯燥,当然不指望读通悟透,却也谈不上过尽千帆找寻慰藉。纵是清风不识字,亦可有心乱翻书。
在查阅和品读关于《道德经》的各类文章时,发现“道”常与“儒”“释”相较。儒释道的说法之前曾听到却未往心里去,如今倒正好不求甚解地了解一番。
——还蛮有一点意思。
儒释道,也称作儒佛道,一般指儒家、佛家、道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所谓孔孟之说,他提出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佛家(佛教)于公元前后的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其人格理想是“觉者”,觉悟的人。
道家的创始人就是老子,有老庄之说,人格理想是“天人合一”,亦指“成仙”,成为“真人”。
在关于儒释道的各类文本中,我最喜欢的是余秋雨的解读,取其精要概述如下。
——儒家的“君子”之说
第一,思想本质上是“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与人为善。与之相对的即是小人。
第二,人际关系上是“周而不比”,也就是君子讲求团结而不勾结,讲究格局与界限,争取共赢。
第三,外部形象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荡,也是大成功的一种标志。
第四,思维方法上是“中庸”。反对极端主义,不图痛快、爽利,也叫中和。中国之所以绵延生息,中庸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五,行为方式上讲究礼仪。礼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敬”,二是“让”。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
第六,君子之道的底线,即“知耻”。西方是罪感文化,东方是耻感文化。按照儒家的说法,一个知道羞耻的人就不可耻了。
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基本在此六条之中,“做君子,不做小人”,这就是儒家文化对我们最高的嘱咐。
——佛家的“缘起性空”说
第一,佛教只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老、病、死,人人有关。
第二,佛教的本质,即“缘起性空”。“缘起”就是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偶然关系的偶然组合,因此不要把事物、事情看得过于认真,就是“性空”。当放下执着、看空一切,方能万难不惧,乃成大雄之人。
第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乘佛教认为,世界一体,“我”不仅要自己放弃一切苦的东西,也要帮助周围毫无关系的人,给予别人关爱,引渡大家一起去往干净的乐土。
第四,有戒律。因为有戒律、有约束,更觉可信。
第五,需要忠贞,要剃头、穿袈裟、放弃世俗的姓名、放弃家庭。而且佛家有团队,多年一直默默地四处传播,用行动体现全部的理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之说
老子的思维主要有四点:
第一,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也不做、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才能无所不为。
第二,物极必反。物壮则老、月满则亏,人类对权利、财富等欲望也是一样,达到某种程度,往往就向相反方向变化发展。
第三,上善若水。水能滋养万物,却流向最低处,此为上善。
第四,韬光养晦。才华和能力的光芒,要处于自然生长的状态。
这四点都来自于老子对宇宙万象和人世百态的观察与思考,并归集为“道”,即“天道”“人道”,“天人合一”。衍变到后来诞生了道教,祈望汲取天地之精华,如“大宇宙”一般长生。如今看来这有些荒诞,但道教只是一个宗教团体,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两回事。
好了,儒释道三家莫测高深的学问,至此也算略知了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