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桐叶分弟到三家分晋

美体   历史   2023-05-19 19:35   江西  

一个人的诞生和消亡,都有迹可循;其一言一行,都不是无缘无故。更何况一个国家。

桐叶封弟

山西简称“晋”。晋国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西周。

中国在商朝已有了文字记载。但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离心离德之际,周部落在西伯侯姬昌的带领下慢慢强大起来,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之说。

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任用姜尚(姜子牙)为军事、弟弟旦(周公)为宰相,在镐京(今西安)建立新都,终于打败纣王,商亡,历史进入周朝。

姬发病逝后,将其子姬诵(周成王)托付给周公旦辅佐。

一日,姬诵与同母弟弟叔虞玩游戏,将桐叶削为玉佩状,封给叔虞。周公旦见状,告知姬诵“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诵果将唐地封给了叔虞。史称“桐叶封弟”。

唐地就是今天山西太原一带。叔虞之子后改“唐”为“晋”,尊叔虞为晋国始祖。

——天子戏言成真,晋国就此诞生。但这背后还有个故事,很值得一说。

姬发是姬昌的二儿子,皇位怎么没传给长子呢?

伯邑考是姬昌的长子,也称姬考。伯,是排行老大,封的邑地在“考”,故名伯邑考。

姬昌喜欢研究伏羲的“八卦”。他通过算卦,知道自己将被纣王囚禁七年。于是他对伯邑考说,“这七年间你们不用来看我,七年后灾消了,我自会回来。”

这便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此间姬昌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史称《周易》。

然而在七年将满之时,姬发忽找到伯邑考说,“父亲太受苦了,你作为老大去找纣王说说吧,看能不能提前放回来。”伯邑考此刻忘了父亲的叮嘱,亦不听旁人劝阻,来到朝歌。

伯邑考是个美男子,一眼被妲已看上,于是让纣王将伯邑考留下,教自己弹琴,妲己却乘机调戏伯邑考。伯邑考对绝世美人无感,有种说法是伯邑考乃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男同。这可把妲己气坏了,便诬陷其轻薄自己,此乃欺君之罪。纣王气得直接将伯邑考剁成了肉饼,还非要姬昌吃下去。为了活命,姬昌只得把肉饼都吃了。

自此,姬发登上历史的舞台。好在,他是一位明君。

——我只是想,若姬发还活着,“桐叶封弟”或许就是一句戏言,哪里还会有晋国。

曲沃代翼

这是个三代人历时67年才篡位成功的故事。

公元前745年,晋国迎来了第12任国君晋昭侯。昭侯即位时,将肥沃而辽阔的“曲沃”分封给叔父(恒叔),自此晋国分裂为国都翼城和曲沃。

桓叔受封时已有58岁,其人颇具才能、野心勃勃,威望也很高。

7年后,大臣潘父弑杀昭侯,欲迎立恒叔。恒叔正打算去翼城夺权,却被昭侯的其他支持者打败,退回曲沃。

公元前724年,恒叔的儿子庄伯攻打翼城,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却引起周天子不满,事业未果。

庄伯临死前将大业又托付给儿子武公。武公很有心机,一边屠杀晋哀侯兄弟,一边派人贿赂游说周天子。周室昏聩,竟然应允。

三代曲沃人终于实现梦想,是为“晋武公”。

骊姬之乱

春秋有“四大妖姬”之说,即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

晋武公实现了三代人的梦想,自是一位能人,而其子晋献公更是位厉害角色。献公深知皇族危机四伏,于是对威胁皇位的公族子弟赶尽杀绝,以固帝位。

此间,晋献公还“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与齐国、楚国、秦国一起,称为“四强”。

可惜后世对晋献公的评价却有“昏惑”二字。

晋献公有9子,太子是其与父亲的妾室齐姜所生,名申生。而至晚年,献公又宠爱骊姬姐妹,逼死太子,又将其他儿子赶跑。流亡者中,正有一位日后的“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

——重耳流亡19年,62岁回到晋国即位,在位8年。他的故事有很多,“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三个成语,很有点意思。

退避三舍

重耳流亡途中来到楚国,楚成王以国礼相迎,待之如上宾,重耳很感激。

楚王很有点先见之明,问,日后怎么报答我呀?

重耳很实诚,承诺道:若真有一日能回国当政,定与楚国交好;若不幸双方对战,晋军一定退避三舍(古代一舍为三十里地)。

四年后,重耳果真回到晋国为王。公元前633年,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文公履行承诺,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于城濮。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怂了,立马追击,反遭大败。

“城濮之战”让晋文公重耳成为中原霸主。

志在四方

重耳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很看好他,将女儿文姜嫁给他。锦衣玉食的生活让重耳渐渐安于现状,把复国之事淡忘。

一日,赵衰、狐偃、介子推等人聚在齐国宫殿旁的一处桑树林下,小声筹划着下一步的对策。不料隔墙有耳,被文姜养蚕的婢女听到。

婢女赶紧告诉文姜,文姜却直接处死了婢女,随即找到狐偃等人,表示愿意里应外合,谋划出逃。

当晚,文姜设酒与重耳共饮,劝重耳道:“公子身为大国之子,理应胸怀四方之志,岂能屈居人下,荒废此生。”

无奈重耳还是不肯,于是文姜一味敬酒,将重耳灌得不省人事,再让狐偃等人将其抬进早已备好的马车,一行人连夜离开。

贪天之功

公元前636年,重耳终于在秦国的支持和帮助下,回到晋国为君,称晋文公。为了报答跟随他流亡多年的功臣,他开始一一论功行赏。

这时恰逢周王朝内乱,周襄王请晋文公发兵救助,行赏一事被搁置,这就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介子推。

介子推19年间追随重耳,当重耳差不多要饿死时,不惜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为重耳充饥,算得救命之恩。

对晋文公未加奖赏,介子推并不介意,说:“献公有九子,如今只得君主一人在世,此乃天意。臣子受封,自以为靠一己力量,冒贪天之功,实乃自欺欺人;君主对欺世盗名的人加以赏赐,是互相蒙骗。我已不能与他们为伍。”

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归隐绵山,至死未再见晋文公。晋文公后将绵山周围的地区作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田,史称“介山”。

还有一说,晋文公火烧绵山,希望引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母子却宁死未出山,是为“寒食节”的来历。

赵氏孤儿

赵氏一族最初乃晋国国君的家臣。至赵衰时追随重耳,有仁德美誉,被称“冬日之阳”。

在晋文公分封时,赵衰让贤不入“六卿”,后其子赵盾30多岁得以位列六卿之首,执政20年。赵盾有“夏之阳”之称,可见赵氏家族在朝中已是炙手可热。

重耳流亡的时候,由于骊姬之乱、献公的几个儿子杀得你死我活。赵盾之所以能执政长达20年,正是献公之子夷皋(晋灵帝)幼小。

长大成人后的夷皋却是个昏君,被屠岸贾谄媚,竟密谋刺杀赵盾,赵盾只得逃走。刚至国界时,听说侄子赵穿在混乱中已将灵帝刺死,史书中亦记载“赵盾弑君”的恶名。

赵盾回朝后却心慈手软,没有诛杀屠岸贾,留下祸患。

之后,赵盾之子赵朔入相,还娶了晋景公之女庄姬。不想屠岸贾在景公即位时官至司寇,重提“赵盾弑君”、蛊惑景公对赵氏满门抄斩,独跑了一个怀有身孕的庄姬。

在赵朔门下义士公孙杵臼、程婴等的帮助下,保住了庄姬生下的男孩,这就是“赵氏孤儿”赵武。

但要骗过屠岸贾自然不容易。当屠岸贾抓到程婴时,程婴故意说须得千金,便带他们找到公孙杵臼和婴儿,二人都被杀死。有传说,被杀死的孩子,实乃程婴之子。

脱身后,程婴带着赵武藏于山中,此山日后便叫做“藏山”。

15年后,景公生病求卜,有人趁机进言只因当年灭了赵氏宗族。景公愧疚,将赵武接进宫,屠岸贾被诛。

待到赵武20岁行冠礼之时,程婴自杀,乃赴当年与公孙杵臼之约。赵武为其守孝三年。

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已名存实亡,朝政被“四卿”控制,即智、韩、魏、赵四大家。

智氏最为强大,智伯瑶一心想侵占其他三家,于是先向强索万户封邑,韩、魏避其锋芒,不得已都答应了;但赵襄子不从。智遂带领韩、魏两家攻打赵。

就在晋阳危在旦夕之时,赵襄子明察秋毫,知道韩、魏两家并不服气,于是暗中说服,联手一举以水灌智军大营,将其击败。

但智伯瑶这样一个狂妄自大之人,居然赢得了一位勇士为其复仇。这就是“春秋四大刺客”的豫让。

《史记》记载了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的故事。豫让是智氏家臣,智伯瑶曾善待豫让。当智伯瑶兵败身亡,豫让决定为智伯瑶报仇。他多次刺杀赵襄子,甚至用漆涂满全身使自己面目全非,吞炭让声音变哑。在最后一次谋刺未遂,终被捕。

赵襄子问豫让为何如此执着,豫让答:“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赵非常感佩。

临死前,豫让请求赵襄子脱下衣服,遂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尔后伏剑自杀。

自此,智氏败落,韩、魏、赵得以三家分晋,春秋自此进入战国时代。


天地大美越人行
旅游所看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