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明熙,家庭教育陪伴导师
迎加我微信:xinzhuyx 本文:2880 字
生活是由人的思想构成的。 —— 马可·奥勒留
我们需要小心思维的陷阱,为什么是陷阱呢,其实很多你的思维并不是你的思维。
那你可能要纳闷了,明明是我在思考,怎么可能不是我的思维?
这么说吧,刚出生开始你可以说是空白的,你逐渐有了思维,一方面基于与养育者的互动,一方面基于模仿养育者的思维处事方式。
也就是说,从小开始,我们的思维空地已经被养育者进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原始的占领,然而我们并不自知。
当我们越来越大,经由学校的学习、与社会的互动和生活的体验,有了自己更多的思考,我们会开始不认可养育者的一些观念。
但我们的思维模式其实已经和养育者大体一致了,当我们开始对抗养育者时,其实也是在对抗自己。
而不管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处事习惯,都遵循一条规律:抗拒则常随。
所以你会发现,你的处事方式大抵与养育者的别无二致,最能够映射出的就是婚姻中与伴侣的相处,而你越来越觉得自己活成了最讨厌的人的样子。
当我们清晰的认识到这点并且学会区分自己的思维来自何处时,真正的觉醒便已经开始了。
这比我们不断的去进行一些认知疗法去纠正自己的思维深刻且容易的多。
因为太多太多的思维,真的不属于你,而你是可以选择把它交还给它原本的主人的。
当然,越是能够深入连接潜意识去做交还,就越成功。
在明白这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普遍拥有的10大思维误区,这10大思维误区程度越重的人抑郁情绪也会越重。
我希望今天你可以带着觉察去读这10大思维误区,在每读一条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一条思维最初是谁植入你的脑海的?是谁的思维?是谁影响了你?你愿意把它还给对方吗?
这10大误区曾经我都有,而且都非常的严重,现在已经通过不断的学习、咨询以及刻意的觉察、练习重塑了思维系统。
我希望大家阅读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觉察自己,但不评判自己。
如果可以的话,你在边阅读时边把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具象化一个东西,想象它们从你的身体里飘出来。
在那一刻,疗愈便已然发生了,你的思维系统会变得更加轻快。
1. 黑白思维
“黑白思维”十分极端,看问题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会把所有事物都简单地“好”与“坏”、“对”与“错”,它让两极之间的“灰色地带”无法容身。
这种思维方式僵化会让人显得没有人情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挑起战争和家庭纠纷,会导致错过一些有价值、可替代的中立观点和解决办法。
2. 笼统概括
“笼统概括”是指以偏概全,它是一种小题大做的心理状态。会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推测将要发生的事,并且没有预留其他可能性。也总是认为自己看透了别人的想法。
比方说孩子最近偶尔有几顿饭吃得少,你一看到她吃饭就说她总是不爱吃饭、肯定是在外面买零食,于是她心情就很不好,真的就吃不下饭了,于是你又说:看吧,我都说了。
所以“笼统概括”还会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3. 心理过滤
”心理过滤“是指我们通常会剔除某件事的积极面,大脑就像一个硕大的过滤器,只留下能从小孔隙穿过的物质,用这种方式过滤你的想法,你的消极知觉会加强,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思维误区”。
这个其实太普遍了,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总会花一部分的时间帮助大家捋这个误区。
很多时候大家咨询完后,还什么都没做,就觉得情况好多了 —— 事情并没有变,只是把事情的正面还原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让大脑形成一个积极的过滤器。
4. 贬低事物的积极面
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十分微妙,不易被人察觉,但它的后果很严重。
有些时候我肯定我的来访者的时候,会收到这样的回复:“是的,但是这没什么,我还是......"
她们会不自觉的避开谈论积极进而转向消极,这会产生”消沉效应“,动摇自己自信心,打击自己自尊心。
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孩子,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5. 读心术/算命
“读心术”——有人称其为“妄下结论”,是一种防御行为,目的是保护你不受攻击或侵犯。问题是,它并不准确,甚至是人“妄想”出来的。
与其不断的猜测别人的想法,不如去找到对方交流,亲自验证一下其真实性,如果没有进行真实性验证,不过度揣测。
6. 夸大一切/轻视一切
夸大一切的人总是很恐慌,有很强的悲观情绪,总是感到害怕。持续紧张,做事小心翼翼,总是夸大事情的困难或危害的程度。
你有没有过身体不舒服,就往最坏的处境想的,想着想着好像就是真的,于是把这种焦躁倾泄在身边人身上,过后你发现其实啥事也没有。
轻视一切的人否认事物的负面,他们在危机关头也很冷静,也无法客观的判断事情的困难或危害的程度,这种“思维误区”会延误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7. 情感推理/奇幻式思维
“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
如果你有孩子——或者你的工作是与孩子打交道——你会发现,孩子们问题这样做。
它类似于一种自我认同观点:单凭想象,就认定事情是自己“诱发”的。他们也会把感觉当成事实。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多跟孩子分析事情与事情之间的“不相干”性。
比如“我一个人在房子里”→“我是孤独的”,实际上“一个人在房子”≠“孤独”。
8. 条件性思维 —— 总爱讲“应该”
总是讲“应该”“必须”“决不”是一种极其古板和僵化的思维误区,这些“条件性”的思维揭示的典型的核心信念是:“我不惹人喜欢”或者“我很没用”。
要留意那些将你逼到墙角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情感约束,让你不会去想或者根本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跳出“应该”措辞的僵化格局,会发现解决问题还有其他方案。
以前我也是常常把“应该”挂在嘴边,当我将摒弃掉后,生活少了好多的摩擦,对自己也多了很多的允许。
9. 个人化归因:
“我一直就不够好......",认为一切不幸、事故等都是自己造成的。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相信: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有关,而且,问题以不好的形式呈现出来。
“他问题指责我,都是我的错......”,“从来没人邀请我跳舞,肯定是因为我长得不漂亮......”
昨晚就和一位朋友聊这个部分,这位朋友很关心老公,她老公说她的关心很假,于是她就在想是不是自己的说话方式有问题。
试着从一种更全面、更理性的角度看问题 —— 我问她:除了你老公,你对其他人表达关心的时候,也被说很假吗?
她说没有,都还很喜欢和我继续聊下去。
喜欢个人归因的朋友们,要记得,你已经很好了。
10. 怪罪他人、贴标签
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把一切都看成是“他人的错误”,表明你一直在原地徘徊,并未真正成长。如果你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真正成长起来。
“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件事我一点错也没有”,其实这样的思维也是把你自己摆在一个弱者的位置,因为强者是勇于承担责任的。
贴标签类似于黑白思维,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勤奋”就是“懒惰”,不是“善”就是“恶”。
人一旦被归为某一类,就很难改变自我的看法,如果你给自己贴上标签“无用”“不讨人喜欢”,那就要警惕了,你就会被其禁锢。
所以从今天开始,要学会给自己撕标签。
写在最后
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都在待在“思维误区”里,既然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可见思维误区的影响性很难消除。
只要你能往前一点点,就能超越很大一部分人。
除了前面提到的方法,你也可以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记录你的思想变化情况,从中看出你思维的规律。
再着重先觉察那些频繁出现的思维误区,通过觉察、接纳、表达、转化以及交还的方式去逐渐化解掉它对你的影响。
要知道,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就足以改变你的生活。
了解更多
明熙还有【陪伴有家庭关系困扰、孩子学业困扰的家庭一块成长的】咨询服务和深度陪伴产品。若想进一步了解!加V并备注来意。
点亮【赞和在看】,能量和爱都流向你。
10. 解决焦虑的办法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明熙简介
重建了亲密关系,完成了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了解多子女养育间的冲突,自卑胆小的儿子正走在开朗自信的路上,是一名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家庭教育咨询师。
同时有着2年+咨询经验,1年+家庭深度陪伴经验,陪伴抑郁休学躺平孩子家庭,擅长婚姻重建|情绪疗愈|原生家庭和解|孩子学习动力提升。
本公号下还签约了两名资深优秀的服务于其他家庭教育平台且同样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心理老师。
如需需要,请加V连接。
早起:第190天 输出:2106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