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明熙,陪你一起向上生长
之前写过两篇这个主题的文字,很受朋友喜欢,有朋友留言说期待下篇。我们今天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抑郁”这两个字已经是当下社会无法避及的一个话题,我们可以从身边人、周围环境、社会新闻中,越来越高频的感受到它的存在。
甚至或多或少的抑郁状态也会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当它出现时,我们也往往会给它归因,认为是生活的压力,孩子的叛逆,伴侣的冷漠,或者近期比较重大的事件导致我们一蹶不振,掉进了抑郁的深渊。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道:
儿童在生命开始的第 五个年头,就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模式。
此时,儿童就已经具有了“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
也就是说,在五岁以前,儿童就已经学会了用过往的经验带来的解释来观察世界,接受新的经验。无论最新发生的是什么,他们的解释是旧的。
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不断的用已经加固的思维方式思考新的事物,来迎合这份固有的思维,使之变成了一堵坚不可摧的厚实高大的砖墙。
那么儿童五岁前怎样的经历,会让他更偏向于走出抑郁的人生状态呢?
本文总结了四种容易导致人抑郁的童年经历,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有生理缺陷的儿童
一个人自卑的程度越深,抑郁的状态也会越严重。
婴儿时期患病或由于先天的因素而导致身体器官产生缺陷的儿童,心灵负担都非常重。
他们大都只会关心自己那一份自卑的感觉,也更容易拿自己和周围的人比较而感到气馁。
我小时候便是如此,因为先天原因,我的右眼睑下垂很严重,所以我从小到大不敢正眼看人,虽然五官长得不错,但我却从未觉得自己好看。
现在想来,这份生理上的缺陷,加深了我的自卑,让我不断的逃避,严重阻碍了我的自信以及我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生理缺陷,并不只是指某个器官出了问题,而是指在整个身体容貌上,一个孩子能够发展出足够的自信,比如身高,声音都可以纳入其中。
如果你是父母,切记要努力让孩子对自己的生理有足够自信的感觉。
这份自信未必是奠基在身体没有任何缺陷上,而是不要让孩子苦恼自身的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
02 被娇宠的儿童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被娇宠的孩子应该是自大,在自卑的反面,怎么会与抑郁相关呢。
实际上正因为如此,被娇宠的儿童在长大后所面临的困难也会加剧。
这种类型的儿童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成命令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为帝的宠儿。他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与生俱来的权利。
如果他进入一个不是以他为众人注意中心的情境中,别人也不以体贴他的感觉为主要目的时,他会若有所失的觉得世界亏待了他。
他会只取不予,不会用其他的方式与人相处;他也丧失了独立性,不知道自己能做事情。
导致他面对困难时,只有一种应付的方法 —— 乞求别人的帮助。如果别人不帮他,就是别人的问题。
明熙在做咨询、学咨询的过程中,听过太多人的故事,发现一些从小被娇宠长大的孩子,生活因很难如意而陷入抑郁的情绪中。
他们也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不懂知足和感恩,因难以被人理解,他们更加抑郁了。
03 被忽视的儿童
一个被忽视的孩子是很难感受到爱的。
他们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 建构了一种没有把这些友善力量考虑在内的生活解释。
他们会高估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困难,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和旁人的帮助及善意。
他曾经发现社会对他很冷漠,从此他就误以为社会永远是冷漠的,他不会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悟和尊敬。
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明熙妥妥的就是这种被忽视的儿童,小时候,父母为了生活就已然拼尽了全力,不会也无暇去关注我内在的需求。
在开启内在成长之前,我被小时候就塑造的行为模式密不透风的捆绑着,完全没有自我的觉知。
即使这样,在生活最痛苦时日里,我也能明显的感受到自己不会爱了,我很惊异于我不再爱我的孩子。
当然,现在的我已经转换了这样的模式。
只是在此强调,作为父母我们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位值得依赖的人物,再不断的扩大这种信任感直至覆盖孩子的全部环境。
明熙现在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我没办法改变过去对待孩子的经历,但我可以尽力重塑孩子对他童年经历的解释。
04 童年的重要事件
除了上述三点外,童年发生的记忆深刻的事件一样有很重大的影响。
举个例子:有个35岁的妇女,她的最初记忆是这样的:“3岁那一年,有一次,我独自走进地窖。当我在黑暗中走下楼梯时,比我稍大的堂兄也打开门,跟着我走下来,我被他吓了一大跳。”
从这个记忆看来,她可能很不习惯于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尤其是不喜欢和异性在一起。
对“她是独生女”的猜测,结果被证实是正确的,而他在35岁这样的年龄,也依然没有结婚。
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偶然,实际当你真正在心理领域进行探索工作的时候,会发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量的案例证明,这是童年所折射出来的必然。
我以前常得湿疹,有一次特别严重,晚上连续一段时间都痒得不能睡觉,我反复换药店买药涂抹,但没有一点好转迹象。
虽然我嘴上是说着这点小事不值得去医院,但总觉得对去医院看病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后来在一次向内的探索中,我发现是我特别讨厌去医院,小时候,妈妈觉得我身体不好,隔一段时间就带我去医院打针,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排斥。
这时,我才明白,我对医院的排斥是从小根植于内心的。
我的童年记忆是很零碎的,也很少,但被针扎得深疼的感觉记得非常清楚,在路上不停的反抗不去的场景也存留在记忆中。
写在最后
虽然说童年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归根结底,对我们生活具有决定权的是我们自己对童年经历的解释。
比方说有些朋友看了上述文字,会觉得:我要努力改变,从而确保我的孩子不再经历这些不愉快。
而也可能有朋友觉得:世界这样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
还有朋友可能会这样想:我童年遭遇了不幸,所以我现在的处境就是父母造成的。
不论你对童年经历的解释是哪一种,你首先要清楚,你长大了,你是有选择权的,你可以从现在开始选择新的对生活的解释。
相信你看完整篇文字,也会发现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童年经历。
如果你在生活中切实遇到了难关,可以借助于一些专业的帮助,去发现童年固有的错误的信念,并且转换它们。
如果无法发现,你也可以选择更有勇气地面对生活。
我们不把肩上的重担推给别人、口出怨言以博取关怀和同情,也不要觉得丢脸而自暴自弃。
我们要去开拓我们的生活。
要时刻记得:“我长大了,这是我的责任,我也能够对付它。我是自己行为的主宰。”
愿我们都能用除旧布新、舍我其谁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让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
END
明熙简介:
一个从暗幽深谷、一地鸡毛中成长起来的二胎全职妈妈,一名因为需要也因为热爱深耕心理学的家庭教育咨询师,一枚拥有全方位实修经验的终身成长践行者。
拥有个案咨询600+h,三年多深耕践行,两年多咨询经验,1年多家庭深度陪伴经验。
擅长:亲子关系、学习动力、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财富能量、女性成长。
愿景:活出自己,用心理学赋能生命教育!
往日好文推荐:
千万别小看这种能量,它能避免一半的心理疾病
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
文:2800字 早起:第161天 输出:4901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