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或有些疑惑──我们讲了那么多的语文知识,做了那么多练习,难道不是为了提升阅读能力?
这个问题提得好,正是我们要反思的:
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也许学生考试成绩是上去了,但他们更加喜欢读书了吗?学会读书了吗?不一定吧。
应当考虑到这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我看大学中文系一些研究生还不会读书,方法上不得要领。
最近我在海淀区给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我说,泛读很重要,要教浏览和快读,这是学生们日后生活中最有用的。
我举例说,要求高中生在2个小时之内读完一本15万字的小说,行不行?
在场的老师几乎都轰动起来了,说这怎么可能?我说应当有这种浏览泛读的能力,这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
你们的学生不会,只会精读,他们就缺少这种能力,日后在他们生活中精读毕竟少,泛读浏览反而是常用的。
你们为什么不教这个?这是缺陷。
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
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不一定了解学生们的语文生活,你讲你的,下课后学生开个玩笑就给你颠覆了。
所以我们要反思,自己教的语文课是否注意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读书。我们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安排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给具体方法。
现在的语文课虽然也注重阅读教学,但对于阅读方法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做得不够。
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学习。
但是我们对这些方法技能的传授仍然很粗,这些方面的基础研究也很不够。
你教学生默读,总要给点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如何做到不动唇、不出声,又读得快。不会默读就读不快。到一些大学的图书馆看看,不少学生都在那里念念有词,他们可能就是在中小学没有学会默读。浏览和快读,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不能大而化之。
课标其实对于阅读教学方法是有要求的。
比如 “课标”提到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现在课堂教学普遍比较注重朗读,特别是集体朗读,而不太有机会让学生默读,也不很重视浏览的训练。其实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而又实用的阅读方法,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应当想办法教学生学会默读与浏览。
只有具备默读特别是浏览的能力,才有阅读的速度,也才能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新编语文教材(初中)在名著选读的导读中,就不只是介绍作家作品和内容手法,而把重点放到介绍阅读方法上。
比如读小说可以采取跳读、猜读,快速把握作品的梗概。
我读博士生时上英语课,教我们的是美国老师,他每次课发一摞材料,要求15分钟看完。我们很紧张,但不断练习,水平就上去了。
这位老师注重教办法:不让一个词一个词从左到右往下读,而要求视线跳跃,尽量扩大扫视范围,捕捉重点字词;尽量快的往下看,能大致懂得意思就不停下来,碰到生词可以猜,不马上查字典;文章开头以及每一段的开头特别注意弄清楚基本意思,读的是语义单元,等等。
我们就这样掌握了默读、浏览的方法。
相比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对方法交代是不够的,或者说,是缺少这方面自觉的。
几乎每一课都是精读,“精”在哪里?
在字词句、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也有必要,可是偏偏没有教给方法,没有能把精读的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
如果两堂课都是要求教默读的,那么最好就有默读方法的提示,要具体,有练习,不能只是笼统的要求。
你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很多教材的练习题也都有类似的要求。可是怎么去抓关键词?有什么可以操作的方法?如果你说“抓”,学生就马上会“抓”,那就不用学了。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方法教学,能做到“一课一得”最好。
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当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学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教法,但无论哪种教法,都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又能把握方法,学会学习。
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老是设想自己就是中小学生,哪些会感到腻烦?又哪些会有兴趣、并留下较深印象?现下许多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课,可能跟有些老师的课所设置的程序太多,老是重复,又嚼得太细,是有关系的。
我们讲课不能只考虑设计的如何周全漂亮,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能投入,有获益。
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对读书方法还是比较少关注,专家也很少研究。基础研究滞后,制约了教学,这是个问题。
本文节选自——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扫码关注|绘本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