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会转变为1型糖尿病吗?

文摘   2024-11-10 21:11   广东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病因各有不同,因此2型糖尿病不会转变为1型糖尿病,但多达50%的1型糖尿病成年人最初可能会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一种因自身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β细胞会在数周、数月或数年内消失,导致胰岛素完全缺乏。1型糖尿病是由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包括病毒感染、毒素暴露或儿童早期饮食因素


2型糖尿病不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是一种胰岛素使用不足或效率降低导致的慢性疾病,常见于成年人,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病因。这种疾病是由遗传,环境因素如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因素共同导致。往往初期症状轻微,许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或在常规体检中才被发现。虽然遗传因素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但生活方式因素(包括不良饮食、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往往在疾病表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图片由控糖指南拍摄

扩展阅读:1型、2型及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和风险因素是什么?


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其他差异


患病率: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远远低于2型糖尿病。截止2021年,中国确认的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其中1型糖尿病约占1.2%,2型糖尿病98.8%。1型糖尿病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

发病年龄:1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儿童期或青年期,即4至6岁或10至14岁之间。2型糖尿病很少在青春期之前诊断出来。

发病时间:1型糖尿病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且剧烈。2型糖尿病的症状逐渐出现,可能伴有胰岛素抵抗症状(如黑棘皮症)。

体型: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超标或肥胖。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体型偏瘦。

治疗方式:1型糖尿病患者始终需要注射胰岛素,因为身体没有或只有少量β细胞来制造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治疗重点是改变生活方式,尤其是减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也可能开一些药物来增加胰腺的胰岛素释放或降低胰岛素抵抗。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后血糖仍持续升高,一般建议注射胰岛素。

预防:1型糖尿病无法预防,但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来延缓或预防。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一种糖尿病,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因为它具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特征。LADA发病于30岁以后,占成人糖尿病病例总数的2%~12%

虽然其确切定义尚有争议,但专家们认为,与1型糖尿病一样,LADA是由针对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与1型糖尿病不同,LADA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因此通常在确诊后数月或数年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与2型糖尿病一样,LADA也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然而,与2型糖尿病不同,LADA与体重过重或肥胖无关。

1型或2型糖尿病的误诊


当患者的年龄与疾病的典型发病年龄不符时,最容易发生误诊,例如LADA或成人发病的1型糖尿病。多达50%的1型糖尿病成年人最初可能会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随着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推广,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被重新诊断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相反,儿童中的2型糖尿病可能被误认为是1型糖尿病。不幸的是,2型糖尿病在儿童早期变得越来越普遍,因为许多儿童超重或肥胖。

除了临床特征外,各种血液和尿液检测也有助于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这些检测包括:

  • 血液抗体测试: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用于保护身体免受入侵者的侵害。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它们被错误地产生来攻击体内的健康细胞(1型糖尿病中的β细胞)。抗体存在于1型糖尿病中,而2型糖尿病中不存在。

  • C肽水平:C肽是胰腺产生胰岛素时产生的一种物质。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C肽水平较低或检测不到,因为他们的胰腺几乎无法分泌或极少分泌胰岛素了。


扩展阅读:近40%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直到30岁之后才被诊断出来

总结


2型糖尿病不会转变为1型糖尿病。它们是不同的疾病,在生物学、发病、表现和治疗方面均有差异。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胰岛素缺乏而引发,通常在年龄较小就被诊断出来。确诊后需要立即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因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会持续多年。治疗包括减肥和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或胰岛素配合治疗。

扩展阅读:研究: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来说最佳的治疗方案


如果觉得内容有用,别忘了转发分享给您的朋友或家人,点击下方“控糖指南”可关注我们。


『控糖指南』旨在为广大糖友提供食物升糖指数(GI值)、升糖负荷(GL值)、热量、碳水化合物查询、饮食、运动指导及控糖知识分享等,详情点击下方“小程序”或页面底部“阅读原文”,也可直接访问:GLUOK.COM 。交流合作请扫下图二维码或通过微信号ktzn23加微信。


声明:

① 本平台所提供的资料或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医疗依据、建议及保证,病情的治疗请在正规医疗机构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② 本平台部分素材引用于网络,但鉴于来源广泛、数量较多,难以逐一核准作者身份,如有侵权,烦请原创作者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


③ 本文源于作者授权或网络,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是为内容分享、知识科普,服务社会公众,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故不对其负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烦请原创作者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控糖指南
为糖尿病人和控糖人群提供食物升糖指数(GI)、升糖负荷(GL)、热量、碳水等查询,及控糖食谱、BMI计算、控糖知识等,帮助大家科学控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