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疤痕

文摘   2025-01-13 22:55   重庆  

有两件小事困扰着我,在这一两天的文章里我隐约提过,只是没有写得透彻。

一是我写过的人,向我及读者发相同的文案借钱。读者发来截图,我回复,注意安全。借钱者是苦命人,大病患者,但我拒绝成为她的依赖。

二是今天另一个读者,发来截图告诉我,他看过我的文章,今日对网络上的求助者提供帮助。我对他说,注意安全。

两个小时后,这个读者发来信息告诉我,他受骗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还会继续帮助,不想因为自己的疏忽而错过真正有困难的人。

我的文章,没有什么引导,也不会去指导别人的生活。我反思了自己,去年下半年,因时评写作受挫,便目光朝下,在高温笼罩中走了很多边边角角,给弱者施予过援手,我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请别学我,先爱护自己,保护自己。

我看到过的人,访谈过的故事,都是真实呈现,尤其在病房听到的恸哭,在桥洞下看到的暂时困境,都是具象的存在,不掺假,不浮夸,生活的残酷在文学之上。

看了我的文章就去帮助他人,还遇到挫折,让我倍感压力,再次提醒,别学我,请注意甄别。

我欣赏一种节制的善良和节制的同情,网络信息泛滥,也是信息的精准地,只要你看过什么,平台就会给你推荐什么,只要你看过大病之痛,一堆又一堆的苦难长着翅膀向你奔涌而来。如果每一个都去泪流满面,每一个都去无限度的同情施予,你会失去自我,还会在苦难的泥沼里怀疑人生。

保持善良和正气有很多种,给予面包仅仅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对贪婪的批判,对邪恶的揭露,对罪恶的鞭挞,对弱者的体谅,对自己和家人的挚爱。

熊培云在《慈悲与玫瑰》一书中对互联网下的同情心有过总结,一是同情的泛滥,一是同情的抑制。当哀悼变为一种时尚,同情会被矮化为一种跟风制造的景观。同情的抑制是极度的冷漠。熊培云也提倡有分寸的同情。网上被同情的东西太多,超过一个人所能承受的同情限度。

前几天我去了儿童医院,只看望了患淋巴瘤的女孩丹丹,我的精力和时间在同情之下。我有一个原则,只写沉默者及落单的人。

前天我在观音桥看到一个乞讨者,我很麻木,我更欣赏像失去右腿的贵州青年小卢,抱着吉他在地下通道唱歌,用才艺去挣钱。我的道德并不范化,而是对同情及驻足,有所克制。

我自己是弱者一枚,与其同情他人,不妨先过好当下的生活,只有自己挺住了,才会走更远的路,看更丰饶的人世。

支撑我心灵的是悲悯、勤劳与坚持。我今后会多写在如霜的命运面前,小人物在崇山峻岭间行走的故事,那走不尽的苦楚,诉不尽的孤独及灵魂燃烧的热烈。只有更深更宽的书写,才能盛放一地的坚韧,会照彻尘世的悲欢离合。

一个丰富的灵魂,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这般,我完全不是在散步,而是在体验无数的痛苦,屈辱及苦涩,我像泥鳅一样,曲折穿行爱行人中间。我欣赏陀翁的辽阔,也热衷于文学的滚烫,但我会过世俗的生活,具有节制的悲悯。

今日发文受挫,这篇短文权当覆盖这个疤痕。

文章链接:

模棱两可的生活

从彼岸到此岸
不合众嚣,独具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