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银行业】浦发银行深度:业绩明显回暖,困境反转可期

民生   2024-11-08 16:57   北京  

欢迎关注、标星,以便更快获得我们研究推送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  倪军、王宇

核心观点

浦发银行诞生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浪潮中,诞生之初即享有区域优势,在深耕长三角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在2016年间被誉为“对公之王”。然而,2018年成都分行造假案,对其后续业务发展和业绩表现造成较大不良影响。此后,公司坚持低风险偏好,积极处置不良贷款,通过多年风险出清,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9月新管理层上任,公司经营管理更加积极,业绩企稳向好,困境反转可期。

布局长三角,发挥主场优势。政策顶层设计之下,浦发银行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大对长三角区域的资源投入力度。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浦发银行总行、长三角地区分行资产规模分别占集团总资产的52.5%、30.5%。此外,浦发积极推进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在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除长三角地区外,浦发银行重点业务还分布在京津冀、粤港澳地区,三地协同发力为公司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区域基础。

“五大赛道”着重发力,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科技金融方面,在服务科技企业和金融科技发展上谋篇布局,;供应链金融方面,构建全场景、全线上、全智能和全生态的数智供应链体系;普惠金融方面,秉承“金融为民”的服务理念,为更多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滴灌式精准金融服务;跨境金融方面,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海外企业“引进来”保驾护航;财资金融方面,打通融合企业服务和企业家个人的资产配置服务,实现“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双轮一体。同时,2024年浦发银行启动“数智化战略”转型,通过系统谋篇布局来保障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

资产质量改善,利润增速超预期。24年以来公司业绩增速超预期,一是新任管理层上任围绕一投(投放)三收(营收、中收、清收)持续攻坚,存贷款增速明显回升;二是多年来多措并举夯实资产质量,已连续四年不良“双降”,资产质量历史包袱出清进入尾声。当前浦发银行业绩企稳向好,截至24Q1-3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达25.9%,业绩表现位居上市银行第1位;同时公司大幅提高分红,专门制定提质增效重回报的专项行动方案,彰显管理层发展信心,困境反转可期。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4/25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4%/12.4%,EPS分别为1.27/1.45元/股,当前股价对应24/25年PE分别为8.07X/7.07X,对应24/25年PB分别为0.47X/0.44X,综合考虑公司历史PB(LF)估值中枢和基本面情况,维持公司合理价值10.97元/股,对应24年PB估值约0.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存款竞争加剧,存款成本大幅上升;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


目录索引


引言

浦发银行诞生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浪潮中,诞生之初即享有区域优势,在深耕长三角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在2016年间被誉为“对公之王”。然而,2018年成都分行造假案,对其后续业务发展和业绩表现造成较大不良影响。此后,公司坚持低风险偏好,积极处置不良贷款,通过多年风险出清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9月新管理层上任,经营管理更加积极,业绩企稳向好,困境反转可期。截至24Q1-3,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达25.9%,业绩表现位居上市银行第1位,同时公司大幅提高分红,专门制定提质增效重回报的专项行动方案,彰显管理层发展信心,困境反转可期。

业绩表现方面,23Q4新任管理层履职,公司经营管理展现崭新面貌。一是开展百日攻坚,围绕一投(投放)三收(营收、中收、清收),强调清收,凝聚意识;二是内部疏通血脉,成立专班寻找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三是制定新的数字化战略,并配套组织架构改革。公司爬坡过坎,初见成效,ROA、ROE逐年下滑趋势于23年末出现拐点,24Q1-3公司ROA、ROE分别为0.52%、7.00%,较股份行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呈良好追赶态势。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率连续4个季度环比改善,拨备覆盖率环比提升。公司坚持“控新降旧”并举,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环比实现“双降”,24Q3末不良率1.38%,环比下降3bp,不良贷款额环比下降9.14亿元;拨备覆盖率183.85%,环比提升8.48pct,资产质量不断夯实。从前瞻指标来看,24Q3末关注贷款率2.33%,环比上升3bp;测算24年前三季度不良生成率1.24%,同比下降6bp,总体资产质量稳健。

当前浦发银行资产质量历史包袱出清进入尾声,在新管理层领导下业绩企稳向好,且大幅提高分红,困境反转可期。

01

昔日“对公之王”,迎来崭新面貌

(一)历史沿革:乘改革浪潮,对公业务稳健发展

浦发银行成立于1992年8月28日,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第一家本地银行。1999年,浦发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000),成为沪市银行第一股。浦发银行诞生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浪潮中,诞生之初即享有区域优势,在深耕长三角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在2016年间被誉为“对公之王”。然而,2018年成都分行造假案,对其后续业务发展和业绩表现造成较大不良影响。此后,公司坚持低风险偏好,积极处置不良贷款,通过多年经营,2023年9月新管理层上任后经营管理更加积极,业绩企稳向好,困境反转可期。具体来看,浦发银行成立至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展初期,快速成长”(1993年-2010年):十余年间,浦发银行以金融业务为基础,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良好声誉。2010年已在全国134个城市开设了34家分行,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金业务等多条经营线结构得到优化。

第二阶段为“转型阶段”(2011年-2015年):在“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指导下,浦发银行重点突破了投资银行与财富管理业务,降低了对传统对公业务的依赖程度,注重小微与零售业务的发展。随着香港分行、伦敦代表处的开业,浦发在国际化战略上也迈出了新步伐。

第三阶段为“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期”(2016年-2018年):随着香港、新加坡、伦敦分行的开业,浦发银行国际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化”体现为浦发在基金、信托、租赁、境外投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货币经纪等多个金融业态上的经营领域拓展。2017年4月,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对浦发造成较大不良影响。

第四阶段为“战略调整期”(2018年-2022年):以“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目标,浦发银行继续调整业务结构,改善资产质量,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截至2022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逐季下降,同时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

第五阶段为“数智化引领阶段”(2023年至今):2023年,随着新领导层的就任,浦发确定将数智化作为构建发展新动能的战略安排,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构建数字基建、数字产品、数字运营、数字风控、数字生态“五数”经营新模式。截至24Q3末,公司资产规模达9.05万亿元,居上市股份制银行第3位。

(二)股权结构:多元均衡,国有资本主导

经过多年发展,浦发银行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多元均衡的股权结构。截至2024Q3,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达76.63%,国有股东持股比例53.06%,民营股东富德生命人寿合计持股比例19.81%,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

公司第一大股东是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与其控股子公司合并持有公司29.67%的股份。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实际控制人、最终受益人。第二大股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自2010年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开启战略合作,多年来引领打造了“通信+金融”产业跨界融合的典范。第三大股东为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来看,国资主导的背景为浦发奠定了稳健发展的基础。

(三)管理层:新任领导班子履职,经营管理更加积极

浦发银行的公司治理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2023年9月7日,浦发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郑杨,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潘卫东双双递上辞呈;12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公告同意张为忠先生担任浦发党委书记、董事长、执行董事职务;2024年7月,浦发银行原副行长谢伟出任行长职务。至此,浦发银行新一届领导班子全部到位,正式形成“一正五副”的管理层架构。

董事长张为忠先生曾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在对公业务领域经验丰富,重视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下沉等发展方向。新任行长谢伟先生于2016年担任副行长,担任浦发银行副行长已达8年,出身于浦发强项板块对公金融业务并多年分管金融市场板块,同样具备较为丰富的掌舵经验。新领导班子经验丰富、功底扎实,自上任起开展便“百日攻坚”、“春季攻坚”,并在内部疏通血脉,成立专班发现和解决运营中的问题,整体经营管理更加积极。

(四)战略:数智化引领,聚焦五大赛道

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经历了“发展初期”、“转型阶段”、“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期”、“战略调整期”、“数智化引领阶段”五阶段,在不断摸索中完成了自身战略规划的清晰与明确。2024年,公司继续坚守“金融为民”的职责使命,持续推进数智化战略,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加快将浦发银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努力为建设金融强国作出新贡献。

数智化战略下一阶段的推进重点,可以归纳为“两略、五能力、三建设”。“两略”是指战略和策略。战略方面,浦发银行构建了完整的战略体系,包含了聚焦五大赛道、构建“五位一体”新模式、打造客户经营与服务体系、数据经营管理体系、智能化的大运营体系、产品创新和服务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五大体系”、实施区域策略、行业策略、线上化策略、数字化创新策略“四大策略”、建设三大保障体系。策略方面,细化推进区域策略、行业策略、线上化策略和数字化创新策略。“五能力”主要是重点提升客户的经营能力、研究和服务能力、资源配置与支持能力、风险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科技保障和运营的支撑能力。“三建设”将持续增强公司的作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数字化战略的层层推进和落实,实现线上化、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的经营,既有力地能够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同时推动公司自身经营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02

布局长三角,发挥主场优势

(一)深耕长三角区域,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浦发银行源起黄浦江,根植长三角,服务长三角早已融入企业发展的基因,形成了总分行联动、跨分行协同、区域内资源高效整合的新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浦发在长三角区域内贷款余额1.82万亿元,存款余额2.32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居股份制同业前列。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深耕长三角,是服务国家国发展战略和稳定公司长远发展基石的共同要求。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再次强调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坚持稳中求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政策顶层设计之下,浦发银行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公司在对公业务领域的传统优势,加大对长三角区域的资源投入力度。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浦发银行总行、长三角地区分行资产规模分别为4.85万亿元、2.82万亿元,分别占集团总资产的52.5%、30.5%,并创新推出了“长三贷”“长三债”“长三购”“长三链”等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

上海作为浦发发源地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承担着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浦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助力“五个中心”的建设发挥应有作用。(1)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2)参与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3)持续推动自贸业务创新,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4)聚焦航运业核心金融需求,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5)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级,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二)“弓”型布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同步发力

聚焦长三角地区之外,浦发银行重点业务还分布在京津冀、粤港澳地区。三区域相连后形似一把蓄势待发的弯“弓”,三地协同发力为公司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区域基础。

在京津冀地区,浦发银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大力支持雄安新区和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例如,2023年为合盈数据(怀来)贷款7.52亿元,用于科技产业园建设,而该产业园将服务于“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为创新发展创造实践机遇;2024年6月制订了《支持北京市材料企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构建“京益求精”科技金融一体化服务体系,助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此外,浦发还发布了《北斗司库——全球司库服务方案》,助力央企加快建设一流财务管理司库体系。

在粤港澳大湾区,浦发银行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自1998年扎根南粤以来,浦发银行实现了从浦江之畔到珠江桥头、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引领区到大湾区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围绕大湾区产业发展政策,浦发搭建了以离岸、自贸、境外分行及境外子公司为主体的“四位一体”浦发国际业务大平台,对接和服务走出去企业跨境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支持新质生产力,深耕专业化行业经营。例如:浦发银行广州分行通过深化“医药行业”赛道经营,运用“浦研贷”产品精准支持,为专注于创新型mRNA药物研发的广州恒诺康医药提供1年期1000万元的授信。

03

“五大赛道”着重发力,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

(一)“五大赛道”激发增长新动能

“五大赛道”指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在这五大方面重点发力不仅是浦发顺应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具体表现,更是融合了自身优势积淀和区域禀赋的明智之举。

科技金融方面,在服务科技企业和金融科技发展上谋篇布局。为深度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浦发打造了全新的科技服务模式:“商行+投行+生态”模式、“股、贷、债、保、租、孵、撮、联”一体化服务、“5+7+X”组合产品系列(5 大拳头产品、7 大重点产品、X 个定制化产品)等一系列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深化了“浦发科创”的品牌建设。截至24Q3,服务科技型企业超 6.7 万户,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 5,700亿元。

供应链金融方面,构建全场景、全线上、全智能和全生态的数智供应链体系。一方面,公司将原来的交易银行部重塑为当下的供应链创新部;另一方面,搭建“浦链 e 融”供应链金融平台,打造“浦链通”品牌系列在线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了“1品牌+1平台+X创新产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体系。截至24Q3,浦发银行累计服务供应链核心客户3,422户,上下游供应链客户2.48万户。

普惠金融方面,秉承“金融为民”的服务理念,为更多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滴灌式精准金融服务。浦发全新打造了“轻接入+快复制+全覆盖”普惠金融新模式,推出惠抵贷、惠闪贷、惠链贷、惠保贷四大“惠”产品,截至24Q3,公司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34亿元,贷款户数33.51万户。

跨境金融方面,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海外企业“引进来”保驾护航。浦发推出了“6+X”跨境金融服务体系(6指境内跨境、离岸银行、FT牌照、金融市场、托管、境外机构,X为集团子公司跨境业务、外资同业机构跨境合作、金融要素市场联盟等),在跨境贸易、跨境资金管理、跨境投融资等方面打造高效完整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4Q3,公司累计实现跨境业务量3万亿元,跨境人民币融资余额1,3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

财资金融方面,打通融合企业服务和企业家个人的资产配置服务,实现“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双轮一体化。浦发推出了“浦发企明星”企业家客群服务平台,优化财资产品货架建设,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截至24Q3,个人客户(含信用卡)达到1.53亿户(剔除无账户无业务客户),AUM 个人金融资产余额(含市值)3.80万亿元,个人存款余额超1.52万亿元。

(二)“数智化”战略保障发展可持续

2024年,浦发银行启动“数智化战略”转型,具体实施体系为“5-5-5-4-3”,即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构建数字基建、数字产品、数字运营、数字风控、数字生态“五数”经营新模式;打造客户经营与服务、数据经营管理、智能化大运营、产品创新和服务、风险管理“五大体系”;实施区域、行业、线上化、数字化创新“四大策略”;建设组织、资源、政策“三大保障体系”

个人业务领域,浦发银行对手机银行APP进行换新升级,开设了“小浦支付”专区,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提升客户线上引流能力、触达能力;推出财富投教社区,强化财富合作生态,提供专业普适的财富知识、热点互动等;推出AI数字理财专员,深化人机协同服务。截止2024H1,个人手机银行客户8,332.49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0%;交易笔数1.56亿笔,交易金额5.43万亿元;手机银行MAU月活人数2,874.03万,较去年同期增长9.03%。

公司业务领域,浦发银行搭建全球司库(GMTS)平台,通过数字化整合金融与非金服务,为客户提供“咨询+系统+金融+运维”一体化司库服务方案。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多币种、多语言、多时区、多银行的“一站式”服务。另外,搭建投行“浦智”系列平台,“浦智E购”、“浦智E讯”、“浦智E融”、“浦链E融”考虑到了多种金融服务场景。

金融市场领域,浦发完善了托管业务系统建设,迭代优化票据经营模型体系,强化避险业务融智输出。浦银避险E联盟平台实现与战略客户定制化API外汇交易直联,累计交易规模近1亿美元;上线外汇买卖、场景化营销“互币利”“双币利”业务,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形态,拓展浦银避险蓝海市场。票据系统上线“票融通”“浦银e贴”产品,助力打造“智慧票据”品牌。持续拓展e同行平台建设与推广,新增同业外币资金、柜台债产品,完成与公司票据系统交易直连,实现7大类超过20项产品线上加载。

04

资产质量改善,盈利预测超预期

(一)盈利能力与业绩驱动:拨备反哺利润,业绩明显回升

公司24Q1-3业绩增速超预期。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PPOP、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1.5%、+25.9%,增速较24H1分别变动+1.03pct、+2.05pct、+9.22pct。剔除上年同期出售上投摩根股权一次性因素影响后,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0.98%,业绩表现超出投资者预期。从前三季度累计业绩驱动来看,拨备计提减少、有效税率改善、规模增长、其他收支形成正贡献,净息差收窄、中收承压为主要拖累。

纵向来看,多年承压后,23Q4以来公司ROA、ROE明显回升。受到成都分行事件影响,自2018年起公司ROA、ROE逐年下滑,ROA由18年的0.91%逐年下滑到23年的0.42%、ROE由18年的13.41%逐年下滑到23年的5.21%;截至2023年末,公司ROA、ROE表现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排名靠后,业绩持续承压。23Q4新任管理层履职,公司经营管理展现崭新面貌。一是开展百日攻坚,围绕一投(投放)三收(营收、中收、清收),强调清收,凝聚意识;二是内部疏通血脉,成立专班寻找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三是制定新的数字化战略,并配套组织架构改革。公司爬坡过坎,初见成效,ROA、ROE逐年下滑趋势于23年末出现拐点,24Q1-3公司ROA、ROE分别为0.52%、7.00%,较股份行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呈良好追赶态势。

横向来看,我们将浦发银行与可比同业ROE进行拆解对比,可以发现:(1)利息净收入贡献偏低:多年来公司保持稳健风险偏好,利息收入表现弱于股份行同业;(2)拨备计提力度大:公司持续推动存量风险的化解与处置,控新降旧并举,截至24Q3末不良贷款率为1.38%,较2018年末下降54BP,预计随着资产质量向好,信用成本有所回落,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ROE表现;此外,公司管理费用低于可比同业,反映公司注重集约化经营,有效提升利润贡献。

(二)资产端:信贷投放较行业更加积极

截至24H1末,浦发银行生息资产余额结构中,贷款占比59.9%,较23年末提高2.4pct。23Q4以来,公司调整信贷投放政策,分别于23年9月、24年一季度开展“百日攻坚”、“春日攻坚”两次行动,23Q4贷款单季增量占23全年增量的82.2%、24Q1-3贷款同比增速9.0%,增速较23年同比提升4.8pct,信贷投放较行业更加积极。

结构上看,对公贷款为压舱石,零售信贷需求相对偏弱。24年上半年对公贷款增量占总贷款增量90.7%,行业上以“科技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为引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贷款增速均达20%以上;零售端,受市场环境低迷影响,24H1个贷同比增长-1.3%,信用卡缩量为主要负贡献;信用卡方面,公司16-17年发力信用卡业务,20年开始收缩规模,考虑到居民消费偏弱以及零售风险波动,公司压降规模以更好控制风险;住房按揭方面,随着10月25日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落地,预计提前还款情况有所缓解,公司抢抓产业集群基础良好、人口流入区域加大投放,住房按揭贷款负增长或有望缓解。

收益率方面,浦发银行在金融投资与同业资产上具有优势,24H1分别高于股份行平均水平20bp、50bp;对公贷款和个人贷款收益率表现偏弱,24H1分别低于股份行平均水平20bp、24bp。公司保持稳健风险偏好,以“五大赛道”为主要投放方向,坚持区域选择、差异化定价,并重新对客群分层分类,虽然贷款收益率绝对水平较低,但在利率下行背景下收窄幅度好于同业。随着贷款结构不断优化,高收益贷款占比提升,预计资产端收益率水平较股份行同业差距将不断缩小。

(三)负债端:存款增速回升,负债成本管控效果显著

24Q3末浦发银行存款同比增长5.2%,增速环比上升5.2pct。公司通过全周期金融服务,拓展新客户、新资金来源,存款增长动能显著恢复。结构上看,对公存款与个人存款占比约为7:3,24Q1-3对公存款、个人存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1%、12.3%,增速分别较24H1回升5.4pct,4.5pct。

成本率方面,公司加强“量、价、质”管理,付息率管控取得成效。对公端,24H1对公活期存款平均成本率为1.29%,相比23A下降13bp,对公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为2.72%,相比23A下降5bp;零售端,24H1个人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为0.20%,相比23A下降1bp,个人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为2.88%,相比23A下降11bp。

同业对比来看,24H1浦发银行存款成本率高于股份行平均1BP,其中个人活期存款和个人定期存款成本率均低于股份行平均水平,而对公活期、定期成本率分别高于股份行平均13BP、3BP。往后看,公司将持续推进存款结构优化,引导存款付息成本下降,随着对公存款成本率进一步改善,有望为稳定净息差提供有力支撑。

(四)资产质量:不良率连续4个季度改善,包袱出清进入尾声

不良率连续4个季度环比改善,拨备覆盖率环比提升。公司坚持“控新降旧”并举,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环比实现“双降”,24Q3末不良率1.38%,环比下降3bp,不良贷款额环比下降9.14亿元;拨备覆盖率183.85%,环比提升8.48pct,资产质量不断夯实。从前瞻指标来看,24Q3末关注贷款率2.33%,环比上升3bp;测算24年前三季度不良生成率1.24%,同比下降6bp,总体资产质量稳健。

受历史违规事件影响,公司资产质量持续承压。据2018年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消息,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成都分行通过这种违规操作,长期保持不良贷款为零。随着不良资产的完全暴露,浦发银行不良率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加快上升。2017年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2.14%,远高于股份行平均水平1.72%。2017年起,公司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围绕着“保收入、调结构、重管理、控风险”的经营方针,从以下五个方面吸取成都分行风险事件的教训,启动资产质量改善的漫长征程。

(1)通过限额管控,进行对公资产结构调整。加强对积极支持、适度支持和维持类行业限额管理,同时有效减少控制类、压缩类行业总体风险敞口。(2)推进存量授信业务结构调整,促进存量业务提质增效。2017年,公司通过现金清收、强化担保、重组平移等方式积极化解存量信贷资产风险,有效降低风险敞口,盘活存量。(3)提升公司风险预警能力,优化系统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预警监测效率。(4)严格不良认定的标准。2019年末,对60天以上的对公逾期贷款、重点领域的风险贷款主动纳入不良,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5)加强各类业务风险排查,全面覆盖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随着数智化推进,浦发逐渐建立起覆盖全集团的数智化风险监测体系,一方面全方位整合挖掘各类信息实时监测条线、机构、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风险动态;另一方面建立起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穿透式风险预警。(6)强化资产保全前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保全专业化集中清收机制和完善清收考核机制,通过综合运用多元化手段和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强化重点区域、重点分行风险管控指导。2023年,运用市场化转让、债转股、重组及多元解纷等多元化处置手段,公司在不良处置以及现金清收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多措并举下,公司逐步建立起从治理到管理、从政策到操作、从内控到审计、从合规到问责的资产质量管理体系,拨备安全垫不断增厚,并在24年前三季度持续反哺业绩。在“控新降旧”的核心引领下,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的同时,24Q1-3不良新生成率、不良核销转出率分别为1.24%和84.64%,同比下降0.06pct和0.7pct。不良贷款率较股份行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结构上看,对公不良处置力度大,零售端不良率逐年上升,与行业趋势保持一致。对公端,2019年以来浦发银行不良率下行主要由对公端带动,截至24H1末,对公不良贷款率1.48%,较19年末下降166BP。分行业来看,(1)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下降,贡献显著。制造业不良率由2019年的5.98%降至1.20%,截至24H1末不良余额78.81亿元,占对公不良贷款总额17.38%;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由2019年的8.10%降至2.59%,截至24H1末不良余额53.79亿元,占对公不良贷款总额11.86%;采矿业不良率由2019年的6.54%降至0.58%,截至24H1末不良余额4.73亿元,占对公不良贷款总额1.04%;农林牧渔业由2019年的16.25%降至3.82%,截至24H1末不良余额2.19亿元,占对公不良贷款总额0.48%。(2)房地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形成拖累。房地产业方面,截至24H1末,公司房地产业贷款占对公贷款11.00%,与股份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房地产不良率由2019年的2.63%升至4.11%,截至24H1末不良余额104.54亿元,占对公不良贷款总额23.06%,为较大拖累项;但边际上看相比23年末,24H1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下降37.56亿元,不良率下降137BP,公司房地产控新降旧已初见成效。2024年以来国务院发布多项“保交房”工作配套政策、支持合规房地产项目进入“白名单”、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浦发银行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同时兼顾风险偏好和项目选择,加强房地产贷款控新(防止下迁到后三类)、降旧(处理后三类),预计随着未来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公司相关贷款整体风险可控。金融业方面,金融业贷款占对公贷款5.22%,占比不高,24H1末不良率4.46%,较23年末上升1.79pct,关注后续风险情况。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方面,浦发银行租赁商服贷款占对公贷款18.11%,占比较大,24H1末不良率0.84%,较23年末回落14BP。

零售端,受宏观经济偏弱、居民消费低迷影响,21年以来不良率逐年上升。截至24H1末,零售不良贷款率为1.54%,较股份行平均水平高1BP。分产品来看,截至24H1末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分别为0.75%、2.56%、1.60%,相比21年末分别上升35bp、58bp、30b,预计受宏观经济影响、个人贷款结构调整和信用卡、消费贷、经营贷等风险波动所致,但是公司20年起开始收缩信用卡贷款规模,23年和24上半年分别较年初缩量480.76亿元、253.71亿元,随着规模压降,以便更好控制风险。

(五)资本情况:资本充足情况紧张,分红比例大幅增加

截至24Q3末,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87%、10.00%,同比略有下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监管要求仅高0.87pct,资本情况略紧张。截至24Q3末,公司加权风险资产增速为9.24%,高于内生资本能力(ROE(年化)*(1-上年分红率)),内源性资本补充还需ROE提高才能得以支撑。

在资本消耗背景下,公司仍大幅提高分红率,彰显管理层经营发展信心。2023年,浦发银行现金分红比例为30.05%,同比增长9.55pct。同时,公司专门制定提质增效重回报的专项行动方案,就公司价值提升、市值管理体系做出研究部署,建立了长效机制。此外,根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2024年7月18日起,“浦发转债”恢复转股,调整后转股价格为人民币12.92元/股,资本充足情况有望得到夯实。

05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规模增速方面,公司以数智化为引领聚焦五大赛道,发挥长三角主场优势,弓形布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新任管理层履职之后信贷投放政策更加积极,预计公司未来信贷扩张增速有望保持相对高位,高于同业平均水平,预计24年/25年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7.0%、6.5%;存款方面,今年以来,受需求偏弱、债市走强、手工补息整改多因素影响,行业存款流出压力较大,24Q3公司存款增速逆势上扬以支撑资产端信贷扩张,预计24年/25年存款同比增速分别为5%、6%。

净息差方面,资产端,今年受需求偏弱、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预计贷款收益率继续下行,压力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降幅收窄,预计24年/25年贷款收益率分别为3.90%、3.80%,生息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21%/3.18%;负债端,存款定期化已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增量政策落地显效,资本市场活跃度回升,存款活化有所抬头,再叠加22年以来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成效持续释放,存款成本率有望改善,同时,市场利率中枢较低环境下,主动负债成本有望回落,预计24年/25年存款成本率分别为1.90%、1.85%,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2.11%/2.08%。综合来看,预计24年/25年息差分别为1.26%、1.25%。

中间业务收入方面,受行业降费影响、消费偏弱、投行业务缩量影响,今年以来银行中收增速承压,展望24Q4代理业务收入高基数消退后,预计中收增速有望筑底回升,预计24年/25年净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0.0%/2.0%;

其他非息收入方面,24Q1-3得益于债市利率下行,公司其他非息收入对营收贡献提升,考虑到当前长债利率已下行至低位,后续季度其他非息或难以在2023年高基数上继续实现高增,预计24年/25年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8.0%/2.0%。

预计公司24/25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4%/12.4%,EPS分别为1.27/1.45元/股,当前股价对应24/25年PE分别为8.07X/7.07X,对应24/25年PB分别为0.47X/0.44X,综合考虑公司历史PB(LF)估值中枢和基本面情况,维持公司合理价值10.97元/股,对应24年PB估值约0.5X,维持“买入”评级。

06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经济下行。在此背景下,部分借款人信用状况可能恶化,从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存款竞争加剧,存款成本大幅上升。存款竞争愈加激烈,对存款增长和存款定价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可能导致存款成本大幅上升。

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利率大幅波动,导致流动性风险超预期上升。


倪军:SAC 执证号:S0260518020004

李佳鸣:SAC执政号:S0260521080001

报告原文:《浦发银行深度报告:业绩明显回暖,困境反转可期》

对外发布日期:2024年11月8日

报告正文请参阅广发研报系统(可向对口销售咨询登入方式):

https://research.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如果喜欢,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一个有价值的银行分析师不仅仅是股票分析师,还必须是一个宏观、利率与策略的深入观察者。我们致力于研究货币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映射,并以此为基石建立对银行和流动性的独特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