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刀片嗓,下边鸭鹜溏,咳喘不能躺,该用什么方?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03-20 22:51
广东
上边刀片嗓,疼痛难忍,下边拉肚子,小腹冰凉。这样的冰火两重天,你感受过吗?关键还有鼻塞,还有咳嗽难以平卧,还有怕风怕冷,合并这么多症状,该怎么入手?有人说温里啊,温里则咽痛剧;有人说散寒,散寒则伤中阳,这个病案可着实有点费脑筋。那就清上温下加解表呗,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这种看似容易的病案,实则很考校中医的功力,今天我就结合我的这个病案来讲讲。这个病人起初是3月9日找到我,那是个周六,由于病人实在太难受,我在外地,只能是先网诊。咽痛剧烈,鼻塞重,恶寒无发热,黄鼻涕,周身酸痛,纳一般,无口干,大便前干后烂,小便正常。这个病人是老病人,经常因为寒咳找我看病,虽然找我看时并无咳嗽,但是大便烂,舌胖大齿痕白滑,里饮重,外邪里饮,我判断表解后应该会咳嗽(这个后面应验了)。表重,故先着重解表。当麻桂同用。3月10日反馈,鼻塞减轻,身痛减,仍有咽痛剧烈,开始咳嗽,少量痰黄粘,大便烂,小便清,口干喜热饮,微信处方射干麻黄汤加生石膏,自觉万无一失,告一段落。但是很多医家同行都知道,很多时候病人的病,他根本不是按照经典条文来发病的,当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病人还能往往给你“惊喜”。果然,3月13日门诊又见该病人,关键是患者诉服用射干麻黄汤后咽痛咳嗽不减,反增剧,我惊讶之余自然要重新收集四诊。2月28日开始咽痛严重,恶寒体痛无发热,外医与麦门冬汤咽痛缓解,但反复,间中服小柴胡亦无好转,3月9日我处微信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苍术茯苓(周身酸痛好转,鼻塞好转)第二天开具射干麻黄汤(咽痛咳嗽无缓解)3月11日外中医诊所治疗未好转。刻下:流清涕,鼻塞明显,张口呼吸,咳嗽频繁,咽痒气逆咳嗽,咽喉有白粘痰,难以咳出,咳嗽欲吐,咳嗽影响入睡,咳嗽时膻中刺痛,胸闷气短心慌,咽干咽痛明显,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大腿酸累,疲倦心烦,腰酸,黄粘眼矢多,左眼泛红。畏寒畏风,四肢冰凉,自汗盗汗不大,胃口差,偶胃胀偶嗳气,口淡口水多,大便一日2行,偏软烂不尽,便前腹痛,便后好转,小便正常,夜尿1次,睡眠差,咳嗽影响。末次月经3月6日,月经基本规律,痛经腰酸轻,量可,夹块,5日干净。
辨析:患者鼻塞,流涕,咽痒气逆咳嗽,体痛(大腿酸痛)一派人体津气向外向上欲解之机,故仍有表,患者虽疲倦,脉细,但是未见脉微、四肢厥逆、汗出涔涔,故未陷阴,仍为太阳。脉弦,流清涕,白痰,口淡,口水多,胸闷气短心慌,大便烂,纳差,为里虚寒饮。眼红,黄眼屎,咽痛为寒饮化热。舌淡,脉细为津虚。在里寒热错杂,八法当和,其实当为厥阴。众所周知,表邪里饮有三名方,小青龙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我归于一类。还有射干麻黄汤以及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我一诊网诊已经使用,确实有效,二诊网诊因表解,故不能再麻桂大发汗法,加之患者咽痛咳剧。自觉符合射干麻黄汤,但是未效。小青龙汤之方证:表证重,或发热或无热,一般都有体痛恶寒,津气压迫体表重,故麻桂同用,该案首诊身痛重,已用小青龙汤,麻桂剂已用,不得一用再用,否则就有伤津之风险,时方讲拔肾根。射干麻黄汤,无桂枝,有射干、紫菀、款冬花。生姜代干姜,私以为寒饮无小青龙汤重,但是痰饮较重,侧重于上气痰鸣,二诊患者咳嗽重,有寒饮化热,有黄粘痰,有咽痛,有咽喉异物感,貌似与射干麻黄汤合拍,但是患者痰涎并非过盛,并无时吐浊痰,并无喉中水鸡声(咽喉呼噜噜或者丝丝的声音)故射干麻黄汤应用无效。那么厚朴麻黄汤呢?既能温化寒饮,又能养正(浮小麦)又能清上热(咽痛)是否可以采用此方?厚朴麻黄汤为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杏仁,小麦,主治外邪里饮,且胸满胀闷,津液不足。
该案患者有咽痛,有咳,有胸闷气短心慌,按理来说非常合适,但是我依旧没有选择此方。因为该患者胸闷气短心慌是客证,而主证是咽痛以及咳嗽。
咽痛,非仅仅饮化热,否则射干麻黄汤加石膏以及小青龙汤加石膏早已见效,无效之原因,即患者咽痛除却饮热外。还有津伤较重,一来舌淡,而来脉细,三来外医初用麦门冬汤有效(只养津液无化饮解表,故只取片效),此三皆可佐证。故厚朴麻黄汤养津液力度不足,故暂不用,关于津液不足以抗邪外出,而养津解表,有新加汤、有小柴胡汤、有小续命汤等等不一而足。而该案关注于表里合病、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外邪里饮;非麻黄升麻汤莫属。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葳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九(应为十) 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皆上热下寒之症。)为难治,此汤主之。(此乃伤寒坏症,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症施治,病症之杂,药味之多,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
升麻辛凉升散,清利咽喉,解肌发表,善治风寒侵迫,咽喉肿痛,呕吐脓血之病。最能解毒,一切蛊毒邪秽之物,入口即吐。避疫疠烟瘴之气,断泄利遗带之恙,止吐衄崩淋诸血,消痈疽热肿,平牙根臭烂,疗齿疼,医口疮,胥有良效。
由上可知,很多人觉得中医看病简单,其实很难,一个处方的开具是背后多少年的勤学苦练、反复读经典、最后反复验证于临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言归正传,患者虽无脉沉迟,虽无下利不止,但是清上温下兼顾解表之势之法此方甚合。该案因有咳嗽,故加五味子,细辛,我门诊药房无葳蕤即玉竹,故以石斛代之,因为表轻,故去桂枝白芍。继续搜集四诊,轻微鼻塞,略腰酸,胸满,咽痛大减仅少许,咳嗽减轻,气上冲咳嗽咽痒咳嗽,影响入睡改善,痰少粘,纳好转,少许胃胀,大便烂小便正常,睡眠好转,自汗盗汗不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