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阴疮坐立难安 无需手术经方消散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08-27 22:41   广东  


今天讲外科病的中医内治。

外科病,说句大白话,就是咱们肉眼可见的疾病,都是外科疾病范畴,例如疖子、疮、皮肤病、前阴病、痔疮、褥疮等,当然了,咱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就算是在体内,例如各种结节、肌瘤、癌症,其实也属于外科病范畴。

常规认识中,治疗外科病,那就是得清创,得敷药,得手术,好像跟吃中药沾不着边,但是实际上,中医讲究:有诸于内必形于外。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科病的产生和脏腑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元代医家齐德之《外科精义》中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疗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他反对“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提倡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我深以为然。所以,在临床上的很多外科疾病,都是需要内治法结合,甚至有的外科疾病,单纯中医内治法也可以搞定。

今天分享我临床的一个外科病例。

2024年7月3日上午,门诊繁忙,我看完上一个病人,即将交代好饮食禁忌,按下叫号器:下一个病人,这时一位年轻女士步履蹒跚、一拐一瘸地走进诊室。我习惯性说了一句,请坐。谁知道传来一个声音:医生,我坐不了哇。。。

我好奇地抬头一看,只见病人以一种非常奇特的姿势“坐”着,她斜着半边身子,蹭着椅子边边,虚虚的挨着椅子。这样子的病人也不算罕见,我猜可能是痔疮了,这个病得过的人都知道,这滋味不好受。

老规矩,先把脉,我喜欢先体会脉象把握整体病情再来细细问诊。

话说仲景看病脉象和症状反应同等看重,《伤寒论》通篇皆是辨……病脉证并治……脉和证(反应疾病一个阶段的机理本质其为体征和症状群组合)缺一不可,光把脉不问诊的大夫那是大忽悠,光问诊而不把脉的大夫那也是一条腿走路。

凝神闭气中,细细体会病人的脉象,浮沉迟数弦紧弱细……脉跳动其宽度其长度其深浅其强弱,如同江河湖海涓涓溪流,触人心弦,启发医者,各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但见:左寸关尺浮细,右寸细关浮尺细

细为津亏、血少,浮为表为热为虚。关脉见浮脉胸膈及心下胃脘疾病。但是一个脉不能完全确定病情,盖因一脉多主。

打个比方,寸脉浮,有感冒可能,也有上焦有热可能,例如口疮例如咽痛,也有失眠可能。具体还要结合患者具体症状来分析。脉象虽然不能概括疾病全貌,但是对患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还是有个大概得把握。

又看舌苔,舌胖大淡暗白腻

把完脉,我还没开口,患者已经按耐不住,抢着说,医生,我下阴长了个疮,痛死了,我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了。

回到现病史,患者钟某,女,35岁,4天前进食煎炸烤鱼臭豆腐后右侧大阴唇出现硬结肿块泛红,大小约3✖️6公分,鸡蛋大小,疼痛难忍,触之稍硬,无渗液流脓,无瘙痒异味,外院西医输液四天未见好转。

刻下症见:白带微黄粘稠,无瘙痒异味。末次月经6月10日,腰酸,小腹隐痛,量大,一天6到7片卫生巾,血块,9日干净。
胃口差,口干喜温饮不多饮,大便平素正常一日一行,现3日未排便,无腹痛,小便微黄,睡眠差,因下阴疼痛影响,畏寒畏风,腰酸,无明显自汗盗汗,无外感,咽喉有白痰,心烦疲倦
既往史:孕2产2
2年前崩漏史,外院中医治疗后好转。

辨析:患者下阴阴疮,病灶在表,病位是否在表?患者脉浮,浮主表主热,患者口干不欲饮,无戢戢汗出,无舌红苔黄,故该脉浮为表证,虽无恶寒发热,但是阴疮疼痛,怕风怕冷,脉浮,病邪有欲以外解之机,故患者有表即太阳证。
腰酸,苔白腻,当为里饮。脉细,纳差,当为胃虚津亏,即为太阴。
大便3日未行,为饮盛津亏,饮聚为实,气血凝滞不通,则为疮为痛,故该患者阴疮为寒饮结实,并非为阳明之热,而带下微黄、小便微黄此为饮郁化热,饮去则热消,故辨六经为太阳太阴,治法为汗法温法下法。

方用桂枝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当归赤小豆散,加皂角刺排脓消肿,白芷排脓托疮,因患者饮郁化热,加金银花清热消痈,薏仁清热排脓。

3天后患者反馈痈脓破溃流脓。


嘱咐患者医院清创消毒即可,而医院建议住院处理,对于此种情况,我成竹在胸,痈脓破溃,寒湿温化,破冰春回,无痛无痒,此乃佳象,如住院大量抗生素使用,阳气冰遏寒伏,气血凝滞不痛,不仅原有痈脓不得一泻千里,反而又增寒饮,养痈为患,旧患不去,新疾又起,阴疮必定反复发作,故我不建议患者住院,在家做好清创消毒即可。


隐私部位,我不放患处图片,我观察原本阴唇处鸡蛋大小之痈脓已经瘪塌,颜色外观恢复如初,我心中已晓无事。


不出所料,2天后,阴疮破溃后创口好转,复诊扶正祛邪。


经方7剂,鸡蛋大小之阴疮破溃而消,愈。

按语:
该病人之阴疮类似于现代医学之前庭大腺囊肿,病因由于前庭管开口阻塞,分泌物不能排出,积聚于腺腔所致。

西医治疗方法除了抗生素之外一般选择手术治疗如囊肿造口术、囊肿切开引流或者切除腺体,治疗周期一般7到10天,因人而已,病情严重可能更长。该患者我处治疗前抗生素静滴4天并无寸效,我处经方治疗,3号就诊,6号破溃,8号愈合,不可谓不神速,此乃仲景之功。
对于疮痈而言,传统中医外科内治法,一般是采用消托补三法为主,初期用消,化脓用托,后期用补。但是对于经方来说,疮痈虽然病灶在表,但是病位不一定在表,如果正邪交争欲以汗法而解,则用汗法;
如果病因为阳明里热,煎灼气血而凝滞不通形成,则用清法消法;
如果太阴里虚寒饮,寒凝血滞而成,则用温法。
具体治疗方法应该据证以辨,并不墨守成规,而适量加引经药,加活血化瘀或者消痈散结之时方药,也可画龙点睛,事半功倍。

谁说外科必须要看西医?谁说中医治不了外科病?

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治疗外科疾病了!

关于中医外科专科,最早起源于周代。《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

汉朝是“中医外科”建立规模学说的朝代,在汉朝出现了中医外科的鼻祖——华佗,他与同时期的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曾经给关羽“刮骨疗伤”以及准备给曹操做“开颅手术”,大家都听说过,尽管这两个故事是在小说里,但是《后汉书》确实有记载华佗给患者进行剖腹手术并缝合的文字史料。

书曰华佗:.......精于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病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可见华佗也是内外兼修来治疗外科疾病的,并且已经开始给病人动手术了。


而医圣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外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在书中记载了如治疗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等病的辨治体系和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


而关于剖腹产自古亦有,汉·司马迁著《史记·楚世家》有这么一段文字:“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史记记载陆终剖腹产生子六人。

所以,在古代,中医外科学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并鼎盛成熟于明清时期,专著可见王肯堂的《疡科准绳》、陈实功《外科正宗》、申斗垣的《外科启玄》、陈文治的《疡科选粹》等。


可惜到了明清以后,医者弃难而就易,病者畏痛而苟安.....加之有些封建传统思想作祟,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损伤之类,抗拒中医的外科疗法。而中医外科学如果师带徒需要大量尸体解剖,而这样的话有悖于当时世俗礼法。加之中国人又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士大夫,崇尚形而上学,认为打开身体手术属于下工之术,不屑于开展。种种缘由之下,中医外科学开始裹足不前。

到晚清年间,随着传教士的大批入华,西方医学开始传入,大量的欧美医生在较大的商埠开诊执业,这对中医外科学又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加之某些所谓“开明之士”,在师夷长技的同时,又提出“废止中医”的运动,中医外科学更是雪上加霜,很多治疗方法逐渐开始失传,令人唏嘘。

中医外科学的遭遇和明清时期科技落后很像。

如汽车轮船这些,如以中国人的智慧,想造出来多少都不在话下,可惜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之下,重农抑商,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同时,中国的文人更偏重于研究社会和人性,而西方学者不仅研究社会,还要去探讨深奥的自然哲学,对于中国儒家思想领导下的封建王朝眼里,科技机器工业那些都是奇技淫巧,是断然不屑于做的。所以如果没有当时一些糟粕思想的禁锢,如果当时社会开放包容,中医外科必定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再加中医内科,我估计西医想要在中国传播开来是挺困难的。
而现如今,外科将亡,内科孤寒啊,很多中医西化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实也是一把促中医消亡的利刃,我认为中西医可以配合,但是不能结合,因为二者本身就是不同的体系啊。

而中医的继承发展需要接地气,因为除了一些大病手术急救之外,大部分老百姓,需要的是简便效廉的医学,需要的是在社区、在身边,有一个能治疗大部分常见病的全科大夫,而不是奔波疲命于各种检查化验散尽千金的大医院,而真正的中医,是可以做到这点,所以近年来,重回经典的经方能够逐渐发展,我们当代中医人、经方人还需继续努力,研习经典,提升医术,传承中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全文完)

经方刘孟薇
研悉国医经典,弘扬国医文化,崇尚古今医家,做最纯粹的中医经方传承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