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让人抓肝挠肺难以入眠的湿疹?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06-18 21:53
广东
今天看到一个数据说,从4月17日到6月12日,这将近两个月当中,广东只有7天没有下雨。淫雨霏霏的夏季,蚊虫孽生,就又到了人类跟它们战斗的时候。被蚊虫叮咬过,尚且瘙痒难耐,影响入睡,如果周身皮肤瘙痒,渗液,日夜不休,坐卧不安,那真是让人生不如死。而近些年来,有些顽固性湿疹、甚至淀粉样皮肤病变、银屑病等难治性疾病在我门诊也渐渐多起来,虽然我不是皮肤科医生,但是治疗皮肤疾病,也是要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精神,也要经过六经八纲三毒辨证,因为皮肤病,也就是病在腠理之间,和脏腑气血津液关系很大。腠理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今天的病案,即是一慢性湿疹病人,2021年因为经常穿戴防护衣发作,我处治疗后好转,2023年八月再发,我处治疗后好转,特记录于下。先说湿疹,中医叫湿疮。临床表现及部位的不同,中医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身体全部,汁水较多者叫做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为血风疮;发于耳部的称为旋耳疮;发育乳头部位称为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为脐疮;发于阴囊部的称为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成为四弯风等。湿疮是一种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易成慢性,全身各部均可发生。湿疮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常濡湿者,此虫毒气,深在于肌肉内故也。古时明月照今人,今人生病亦如前,现代人湿疹发作中医依旧可以处理。2023年8月11日,患者夫人微信我,患者湿疹再发,需再次就诊。林某,男,39岁,2023年8月12日今次发病初诊。6日前上肢出现红疹瘙痒明显,涂西药药膏后瘙痒减轻,次日新发水泡伴随上肢肿胀,疼痛瘙痒,额头少量红疹伴瘙痒,现无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音,咽中有痰,颈酸,右侧腰酸,无畏寒畏风,自汗大,无盗汗。胃口一般,口中和,疲倦乏力,大便1日1行,偏软烂,便前腹涨,便后好转,小便微黄,夜眠一般,午睡偶困难。辨析:患者上肢皮肤瘙痒,病灶在表,病位是否在表?未见患者脉浮/紧,恶寒,体痛发热,表证之证据似乎不足,但是采用西药药膏后(一般为激素药膏或者抗阻胺药物)患者新增皮肤肿胀水泡,虽经过西药的压制免疫反应,病情暂缓,但是又肿胀,说明人体有正气本欲抗邪于外的趋势而不能,故患者病灶在表,病位亦在表,舌尖红亦病在表。皮肤渗液、咽喉有痰、便烂、腰酸、苔白腻为里有水毒,未见里热,当为太阴当用:桂枝汤加荆防白加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当归芍药散。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服药一天,患者仍有皮肤瘙痒,心急如焚,嘱其结合外洗。疾病痛苦,心急理解,但是做法不妥,这个病人本身有慢性湿疹,2年前虽治疗好转,但是没有坚持调整体质,仍为阴证寒证,体内素有水毒藏伏,发病看似偶然,其实为必然,疾病产生由量变到质变,治病祛邪达表抗邪外出,温化痰湿,需要时间,体质越差,病情越复杂,更加需要一个过程来治疗。而仲景所谓的一剂知,两剂已,其实针对的是体质通透,并无三毒,初发外感的病人,例如发热、急性胃肠炎、急性荨麻疹等。当然,治疗这样的病人不仅是我,一般经方人都能做到。所以慢性病治疗需要时间,一般慢性病人心急我都会适当解释,但是如果实在理解不了,整天追问为什么还不好,我一般不再回复。生病是有自己原因的,看中医也是有门槛的。上肢红疹明显减轻,肿胀减轻,昨日新增红疹小水泡,刺痛。轻微瘙痒,干燥脱皮,轻微鼻音,咽喉有痰,颈酸右侧腰酸,活动好转,无畏寒畏风,运动后自汗大。胃口一般,轻微口干口苦,喜温水不多饮,轻微疲倦乏力,大便1日1行,偏软烂,便前腹涨,便后好转,小便微黄,夜眠一般,午睡偶困难辨析:患者肿胀减,红疹减,但是新增刺痛,且略口干口苦,干燥脱皮,水饮郁热,去附子,败酱草,加黄芪营养肌肤祛邪,当归赤小豆散排脓利湿。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二诊两天后又反馈,肿胀虽消,但是仍有小水泡此起彼伏。平时患者和我沟通病情,我喜欢着重问患者几个问题,因为二便、饮食、外感决定了患者疾病原因和病情转归,患者仍有小水泡反复,大便偏烂,考虑胃虚寒则络脉空虚,水湿流窜于络脉之间,嘱加炮姜,仍结合外洗。末次服药后上肢红疹消退,肿胀消退,结疤脱皮,轻微瘙痒,疼痛消失,晨起轻微鼻音,颈酸,右侧腰酸,活动好转,无畏寒畏风,运动后出汗大。胃口一般,口中和,轻微疲倦乏力,大便1日1行,软烂,小便正常,夜眠一般,午睡改善。患者基本痊愈,后患者十月份带女儿就诊时诉痊愈无复发。关于湿疮,中医临床指南一般分为风热蕴肤型、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在经方角度,湿疮一般为表证居多,太阳病少阴病皆可见,一般为表虚腠理空虚外邪侵袭夹湿乃至挟热夹淤。 《金匮要略》 有云: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人感受外邪后,人体津液阳气调集于人体体表以抗邪外出,人体的正气津液和外邪搏击打仗,如果外邪胜利,人体正气溃败,外邪留在皮肤内不去,,就容易皮肤瘙痒,也就是荨麻疹,时间长了,皮肤内没有气血精微物质滋养,只有外邪阻碍,气血不流通,那么就容易产生代谢废物,例如痰湿水饮淤血,皮肤时间长了不仅痒还会流水渗液甚至化脓红肿,这也就是湿疮病发作的可能。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体津血虚,阳气不足,现虚寒状态,这时腠理疏松,外邪易侵袭,血少有风来客之。而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外邪容易留而不去。气血凝滞不通则瘙痒,外邪再侵袭入里,则胸满而短气。当然了,如果太阴病厥阴病,人体机能沉衰,里有虚寒,寒则生饮,水饮水湿泛滥于肌肤,下注于肢体组织,久而水阻而血淤,淤血水湿郁而化热,并消耗津血夹杂血虚不濡,湿疹、脱皮、结痂、糜烂都会并发。而少阳病和阳明病,因有半表半里之热或者阳明里热,热迫耗伤津液,津血虚不濡养肌肤,血虚生风,皮肤瘙痒。阳明病,法当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如病人兼有水毒,除却皮肤干燥瘙痒脱皮外,尚有抓之渗液出水,这样的湿疹一般多为干性湿疹。故湿疹六经皆可见。临床表现复杂,常表现为多经合病、并病,并兼加水饮、痰湿、淤血等,故治疗亦多用合方、合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湿疹尤其是急性湿疹,顽固性湿疹。现代医学一般是抗阻胺药物或者类固醇药物也就是激素类药物,刚才说到患者心急的问题,这确实是目前很多病人的通病。荨麻疹,就赶紧上抗过敏药,小儿咳嗽了,就赶紧上雾化(激素居多)老人哪里疼痛,也是直接打封闭针(激素)那大家想过追求快的同时,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代价吗?我临床很多病人,慢性皮肤病,慢性哮喘一般都是用过激素的,但是数年甚至数十年也并没有好转,反而缠绵难愈,再交给中医的时候也是一个烂摊子。所谓激素只是提前透支你的正气和精血来对抗疾病,当时好得快,但是透支完了,正气更弱,邪盛正虚,疾病只能愈演愈烈,反复发作,追求快带来却是慢。而且激素带给人的副作用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股骨头坏死、眼底病变、小儿发育不良大家是否正视过呢?只要是为人健康服务的医学都是好的医学,中西医各有所长,关于急救手术我一直非常钦佩西医,但是关于慢病难病中医是不是更有优势呢?对于很多疾病,当现代医学一筹莫展时或者难以诊断时,或者用药控制症状身体又乱病丛生时,是不是可以选择中医让人生命生活质量更好呢?有些中医黑说现在人寿命长,古代人不长寿,到处黑中医,而真实情况是,中国人古代平均寿命并不短!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组研究发现,西汉人均寿命60.5岁,东汉是64.5岁,三国是57.3(战乱)西晋52(五胡乱华),隋朝55.3,唐朝65.6,宋64岁,元64.9岁,明清时期达到了71岁,除去战乱时期(三国战乱、晋朝五胡乱华)中国人的健康和寿命是中医来守护的。而现在,现代医学的结合,平均寿命较前提高,但是有些慢性病的病人是生活质量很低的活着,很多老年人老年基本就是泡在医院里面,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国家的人民是最幸福的,因为这几千年来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守护神——中医,为了人民的健康,中西医不能轻视。毛主席说过:(中医和西医)这两种医生历来就不大讲统一战线。我们大家来研究一下,到底要不要讲统一战线?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治不好病还有医术问题,不能因为治不好病就不赞成中医或者不赞成西医。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