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薇医生解读名家医案第十七期:月经频发从表治案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03-27 21:47   广东  
读古人医案,常有覆杯而愈,效若桴鼓之描述,一经临证乃深信经方竟有神奇功效,由此领悟伤寒六经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患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畴,正是《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证之际,不必在命名上钻牛角尖,不单不考虑西医的病名,就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需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入为主的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症候以明病机,如此虽不能尽愈诸疾,孰可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
--李可


工某,女,29岁,罹患月经不调已9个多月。经前烦躁易怒,每月来潮3~4次,经血量多,时而出现寒热,但不见出汗,同时伴有肢体疼痛,体重倦怠,口渴欲食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脉浮紧。

辨证分析:
患者寒热同时出现,无汗,体痛体重困倦,脉浮(表/热/虚)紧(寒/痛/宿食/水饮),表现为一派津液汇聚于表欲以外解之机,当为有表。津聚体表化热不得汗出,压迫体表则身体疼痛困重。患者体力不衰,脉象太过。纳未表明当为纳可,且无汗,故当为表阳热实证。

口干喜冷,小便偏黄,舌红苔黄,当为有热,该热为里热。

关于舌苔,舌乃心之苗,脾胃之外候。

舌是人体唯一暴露于身体外而能被人看见的内脏组织。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而舌红,如舌尖红,一般为外感热证初起,抑或心火上炎,而整舌红为在里有实热,当清或下,据症而辨。

关于黄苔:

《金匮要略》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辨舌指南》有云:日久微黄舌,如伤寒表病未罢者,宜小柴胡汤合益元散;若微黄而兼腻者,宜大柴胡下之。若身目俱黄者,热湿也,宜茵陈蒿汤。

《伤寒舌鉴》舌见黄苔,胃热之极。土色见于舌端也。急宜调胃承气下之。迟则恐黄老变黑。为恶候。

由上可见,关于黄苔,诸经典著作多以湿热以及胃实热多见多述。

但是黄苔有干有燥有润滑,有厚有薄。

黄苔之干/燥/厚/薄/润/滑不同,即代表之热之深浅,湿之有无寡盛,故黄苔非必见于热证、湿证!亦可见于寒证!

《通俗伤寒论》有云:黄厚不燥色紫青,非夹冷酒必冷食。若见黄而灰黯者,痰饮寒瘀必互结。

而结合该案患者心烦,口干、舌红之一派里热之象,该黄苔当为热。

故患者亦有里,即里阳。

故该患者为太阳阳明合病

表阳热实证,津热汇聚于表则体痛,不得汗出,热迫孔窍则衄,可参《伤寒论》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46条



故该案患者月经频发,当为表不解迫于窍所致。二阴亦为孔窍。而且患者兼有里热,里热煎迫气血,亦使月经不得循其常道而行。故一月数行。

而治法又当如何?

该案为表阳热实证兼里阳证,解表麻黄类方即可。单纯里热或者里热兼实当清之抑或下之。且看该案患者有大便秘结。那么治法是当解表清热还是解表清热兼攻下?还是先急下?

该案患者为太阳阳明合病。关于该合病治法有一个定则,如果是合阳明外证一般是解表清里同时进行;如果兼阳明里实,就要先解表,后攻下。

所谓伤寒下不厌迟。

如果表轻里实,也可解表攻里同时进行。患者虽大便秘结,但并无六急下之指征。

所谓急下:
有表罢,里实虽不重,但热亢甚烈,津血不足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之急下;
有阳明病发热汗出多恐津竭之急下;
有表解后,里不解,腹部大满实痛之急下;
有少阴转阳明,津液本亏,又口燥咽干,烈火烹油津液即将耗亡之急下;
有少阴转阳明六七日不大便,津虚热实之急下法;
亦有但欲寐津液虚貌似少阴,但实属阳明,热结心下,热结旁流,口干燥之急下法;

虽然患者有阳明里热,大便秘结,但是并无手足蛰蛰汗出,并无潮热、并无腹大满实痛以及津液即将消亡之象,故无需急下;

而患者无汗身痛寒热表证特重,里热兼有,虽大便秘结,但为热盛津亏所致,无需下法,治法当解表清里即可,解表则气血循行有常;清里则津回而大便得通。

故非七里三表之厚朴七物汤;非表轻里重之桂枝加大黄汤;

该案表热实重,里热兼有,该案治法当解表重,清里次之

患者脉象精神不虚,纳可,寒热无汗体痛,津液充盛。当用麻黄类方大发汗法兼清里热。

因里热重,且无下利呕无项背强,故不用葛根汤;

津液不虚,无需桂枝二越婢一汤;

表实重,需麻黄桂枝大发汗法,文蛤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力有不逮。

故该案应用峻汗清热之大青龙汤。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论》第2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故该案方证为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


处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枣。

慎宜忌:
服药不需啜粥,温服,覆盖薄被取微汗,汗出后停药据症更方,如果大汗需要用米粉扑身,防止大汗淋漓伤及阳气,服药期间清淡饮食,禁辛辣煎炸,油腻食物,禁生风动火之羊肉鹿肉狗肉桂圆等大热大补之物。


原医案:

工某,女,29岁,罹患月经不调已9个多月。经前烦躁易怒,每月来潮3~4次,经血量多,时而出现寒热,但不见出汗,同时伴有肢体疼痛,体重倦怠,口渴欲食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脉浮紧。根据仲师《金匮要略》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故选用大青龙汤:麻黄12g,桂枝6g,杏仁9g,石膏3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水煎,1日分2次温服。服药1剂后,有明显出汗,患者自觉全身舒服,连服1个月后,月经每月来潮减少到1~2次,诸症均有改善。



叶橘泉先生简介


叶橘泉(1896—1989),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1915年经塾师推荐,拜本县名中医张克明为师,历四年后,独立开业。1924年参加上海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学习,探求医理。1931—1935年兼任双林镇救济院院医。1935年起任苏州国医研究院讲师、国医专科学校方剂和药物学教授。建国后,积极投入中医药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创办过农村医疗进修社,编印农村医药丛书。1954年出席江苏省中医代表大会。同年,参加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工作,任院长,兼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期间,向周总理汇报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疗效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吸虫病取得的初步成果,受到周总理的鼓舞:“中医中药很有希望,你们要好好研究。”1957年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咨监委员。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6—1989年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1989年7月逝世于南京。



以上内容均为刘孟薇医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方刘孟薇
研悉国医经典,弘扬国医文化,崇尚古今医家,做最纯粹的中医经方传承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