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薇医生解读名家医案第十九期:刘渡舟治疗低热案——桂枝去桂?还是桂枝去芍?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08-21 21:49   广东  


读古人医案,常有覆杯而愈,效若桴鼓之描述,一经临证乃深信经方竟有神奇功效,由此领悟伤寒六经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患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畴,正是《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证之际,不必在命名上钻牛角尖,不单不考虑西医的病名,就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需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入为主的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症候以明病机,如此虽不能尽愈诸疾,孰可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
--李可

刘某,女,53岁。
患低热,37.5℃左右波动,持续两个多月不退。伴见胃脘胀满,项部拘急不舒,询知小便短涩不利,有排而不尽之感。舌体胖大,苔水滑,脉弦。

辨析:发热,表里半皆有。
在表之发热,应有恶寒、体痛;见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在半之热,应有口苦咽干,热雍于胸膈胸腹两大腔间而不去之象。
见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而在里之发热,应不恶寒,其热为从内而出外,其特征为“蒸蒸发热”汗出多,甚至手足戢然汗出。见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除却表里之热外,尚有阴寒甚乃至阳脱而导致。阴盛格阳之发热,此为阴阳离绝之热。

见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亦有本阴盛欲亡却阳气又复之发热。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当然,后世时方亦有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湿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等,在六经辨证中,其实这类发热一般都属于阳明证。

回到该案,患者未见蒸蒸发热大汗出,未见腹痛里实,未见口苦咽干,未见机能沉衰,故无里热、半热、阴盛格阳之热。

而有无表热呢?再看患者其他症状,患者小便不利、舌胖大、苔水滑、脉弦当为有饮。

患者虽项部拘急不适,但是患者并无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等水饮冲逆之象,也无恶寒恶风之症状,故表之证据不足。而案中项部不适并不可等同于饮气上冲,单纯水饮充斥于胸膈胃脘居而不动亦会项部不适,参考大陷胸丸: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参考十枣汤:
第152条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浆浆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故该案,一无身痛,二无汗出,三无恶寒,四无饮气上冲。故患者并无表证。发热乃水饮郁于胃脘胸膈之间而致。此乃水郁化热,并非阳明里热(患者无口干欲饮、汗出、舌红苔黄之里热之象)

此种发热如同城市热岛效应,并非有热,而因建筑物过多聚集带来的能量场。如是表证发热,饮与津液压迫于体表欲以汗解时,必然会里外温差增大,而恶风恶寒,而患者并无恶风恶寒,故该低热仅为饮聚而致,无需发汗解表,无需清热,浚水疏通即可。此乃水郁折之。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谓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清代高士宗认为“水郁折之”的“折”其实应为“析”之误,在治疗时宜分利、疏散、引导水湿之邪向体外代谢而出 。

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出:“凡折之之法,如养气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壮火可以胜水,治在命门也;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

该案水饮在胃脘胸膈,胃脘胀满,项部拘急不适,脉弦小便不利,故应该温胃化饮,因无身痛恶风寒,无气上冲,且数经治疗,伤及津液,故无需桂枝,口不渴,无需泽泻、猪苓。

治疗当用茯苓、白术以温胃化饮,生姜、大枣以健胃,芍药以解凝利小便。
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关于此条文,胡老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去白芍,而不是桂枝,胡老如此解释:
这个桂枝去桂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个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啊。……这一段书它主要注重这个“仍”字。他说这一个病啊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这一个证候。这个大夫看到这个证,他给吃了桂枝汤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着啊“心下满,微痛”,他又给吃泻药,也不对头,他这个症状一点儿没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不行,非利尿不可。这一段就说明这一个问题,他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这里气闭塞他表不会通透的,所以你非利小便不可。那么你越发汗越坏,这发汗激动里边这个水呀,那变证多端,那么下当然也不行。所以他这一个,发汗呐,或者下之啊,他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证是有表证,你得兼利小便,他“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肯定这是表证。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这个芍药我们头前儿讲这个,桂枝去芍药,他这个脉促胸满,他这气上冲的厉害,这个芍药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这个小便它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药里头常搁桂枝……所以五苓散什么都有桂枝啊,是吧?苓桂术甘汤啊。那么去芍药是对的。

胡老对于该条文的解释,我一直非常认同,但是经过此案,我又有了一点我自己新的理解:

那就是该条文去桂去芍其实皆可,那就看是否仍有表,如果是有表。除了翕翕发热,应该还有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身体疼痛,又或者饮气上冲明显,这个时候我认为应该去芍;

但是如果仅有翕翕发热,而无恶风恶寒,无身体疼痛(头项强痛乃水饮郁结所致,上文已写),又无饮气上冲,那么该发热为水郁之热,合而不开之热,此热非表热,其实并无表证,那么该条文应该去桂枝,而用芍药,芍药在此处之作用应为解凝。而28条服药后以小便利则愈亦说明此热为水郁发热之明证。

而回到该案,该案之发热即为水郁发热,用芍不用桂。

而诸位医家关于此案,仍然认为用桂较好,毕竟桂枝可通阳降冲利小便。
在此我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水饮为患,有上冲之势,或晕或眩或悸,水饮变动不居,此为水逆,可用桂枝降冲,如化热,可用泽、猪清热,具体可见苓桂术甘汤,可见五苓散;该水饮随气机升降而上下内外无处不去,所以用桂一来降冲,二来可解表,这类患者(苓桂术甘/五苓散)应该有恶风寒或者汗出之症状。用桂枝是合适的,正如五苓散服用后所云:多饮暖水,汗出愈。

水饮微患,又可为痞,例如《外台》茯苓饮,心胸间有停痰宿水,气满不能食,我愿称之为水痞,此水饮停聚于胃脘,故不能食,故用药除却茯苓白术健胃化饮,尚需用枳实破结除水消痞,水饮便如汤沃雪,水痞即化。

而28条乃至此案,该水饮,我愿称之为水郁,甚至水凝,水饮郁于胃脘胸膈之上,失去流动活泼之性,凝结于胃脘胸膈肌肉腠理之间,故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治疗方法除却苓术化饮外,姜枣草温胃外,仍需芍药解凝,水饮凝结之势方可如摧枯拉朽,从小便而出,水郁得解,头痛项强发热乃退。

故个人愚见,28条去桂去芍皆可,不看是否发热,而看是否恶风恶寒及身痛,是否有欲以表解汗出祛邪之机转,如表重,则去芍,如表不明显,则去桂。
该案无表,故去桂。

而我阅读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卷》时,关于28条解释甚合我意。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炙生姜  茯苓  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蔚按]上节言太阳之气内陷于脾而不能外达,此节言太阳之气内陷于脾而不能转输也。用桂枝汤后,而头痛项强,翕翕发热,而且重点在于无汗,且无恶风寒。无汗之证仍在,其病机在于“无汗”二字,知桂枝汤之不能丝丝入扣也。或者悔桂枝汤之误而下之,无如表证悉具,转因误下而陷于脾,以致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其病机在于“小便不利”四字。桂枝之长于解肌,不长于利水。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出汗,师有明训,知桂枝之不可不去也。太阳之气陷于中土,心下为脾之部位,故满而微痛。脾不能转输其液津,故小便不利。今用桂枝去桂,而加白术、茯苓,则转输灵而小便自利,小便利,而太阳之气达于内外,而内外之邪俱净矣。

辨病位:里
察病性:阴
详病情:寒
析三毒:水饮
定六经:太阴
明治法:温
准方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处方药:芍药  茯苓  白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慎宜忌:生冷  水果  过量饮水  凉茶  祛湿汤祛湿茶

原案如下
刘渡舟先生治疗 低热案

刘某,女,53岁。患低热,37.5℃左右波动,持续两个多月不退。伴见胃脘胀满,项部拘急不舒,询知小便短涩不利,有排而不尽之感。舌体胖大,苔水滑,脉弦。

辨为水郁阳抑之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茯苓30克 白术10克 白芍15克 生姜19克 大枣7枚 炙甘草6


此方连服5剂后,小便畅利,发热等证皆愈。


(全文完)

经方刘孟薇
研悉国医经典,弘扬国医文化,崇尚古今医家,做最纯粹的中医经方传承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