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寒热,自古经典以及各位名家大医都认为是半表半里证,甚至多指向少阳证。我也曾经坚信不移。但是直至前段时间治疗了一个病案后,我的想法有所松动,今天特抛砖引玉,以和诸位同行讨论提高。
简单说下何为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即恶寒发热交替发作,恶寒时未见发热,发热时未见恶寒,与恶寒发热同时发作不同,其邪进于里则发热,邪退于表即恶寒,纠其原因,因人体津血虚,抗邪能力不足,不能在人体体表与邪斗争抗邪外出,正气退居于半表半里,与外邪展开拉锯战,则恶寒发热往来发作,多见于少阳证。
这个我们同道都明白。
一直以来都是经典有云,不容置喙。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36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论》第147条
伤寒寒热,何以明之?寒热者,谓往来寒热也。经曰:邪正分争,往来寒热者,言邪气之入也,而正气不为之争,则但热而无寒也。乃有热而寒者,谓其正气与邪气分争,于是寒热作矣。争则气郁不发于外,而寒热争焉;争甚则愤然而热,故寒已而热作焉。兹乃寒热之理也。或谓寒热者,阴阳争胜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此阴阳之争也。何则?盖以寒为阴而热为阳,里为阴而表为阳。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矣。其邪在半表半里,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矣。表里之不拘,内外之不定,或出或入,由是而寒热且往且来也。是以往来寒热,属半表半里之证。
--《伤寒明理论》
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医宗金鉴》
所以寒热往来,为寒来热往,热来寒往,疟证有可能会寒热往来,但是不绝对都是这个症状,疟不等于少阳。这个大家都清楚知道,如恶寒发热同时发作,津液亏虚之麻黄桂枝各半汤抑或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也是如疟。当然疟也包括牡疟(寒多热少之牡疟汤),温疟(热多寒少甚至但热无寒之白虎桂枝汤)
这个不做多讲,总而言之寒热往来历来各代医家都认为是少阳或者厥阴,半表半里之证。
那么以下抛出我的这个病案,我提出一点我的不同的愚见,希望各位同道批评讨论。
这是个体内素有寒饮之病人,身体积贫积弱十余年,瘟疫流行或者稍微劳累或者感受风寒便激动里饮,咳喘不已,甚至通宵达旦,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在我这里经常用一些解表化饮,或者温阳化饮或者健脾化饮之药,病情稍平,可以勉强支持工作,但是增强健壮体质需要一定时日。
今次发病乃是2023年年底至2024年年初甲流乙流爆发之时。
今次病程初诊,2024年1月12日。
一周前面部前胸眼睛发热,体温正常,鼻痒鼻痛,1月11日旋即咽喉灼热痛并咳嗽,暂时咳嗽不重,白黄粘泡痰,痰夹血腥味,1月11日晚恶寒无发热,1月12日面诊时无恶寒,打喷嚏伴随流白粘鼻涕鼻塞,鼻痒鼻刺痛酸痛,头沉头晕,恶心欲吐,眼睛发热瘙痒流泪疼痛,畏风畏寒,自汗不多。
纳一般,恶心,胃胀嗳气泛酸,咽干口干口苦不多饮,大便1日2行,前硬后软粘畅,小便正常,难入睡,盗汗。手指脚趾缝湿疹脱皮瘙痒。
LMP21/12近三个月月经准时,无乳涨,无痛经,经前经期腰酸,经期腹泻,量可,夹块,6-7日干净。现少量白粘白带,下阴潮湿。
脉浮细数乏力。舌暗红,胖大白腻,底少淤
辨析:刻下,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太阳表虚热
口干口苦,鼻痒痛,眼热痒,—少阳
头晕恶心泡沫痰——水饮
痰黄夹血腥味——水饮化热
辨六经:太阳少阳夹饮化热
方证:小柴胡加小青龙石膏汤去麻黄。
1月15日二诊.
末次服药后咳嗽加重,咽痒以及气逆欲咳,时黄绿粘痰,时白粘泡痰,痰夹血腥味,咳嗽影响入睡,声嘶咽干,寒热往来(自觉时有发热伴随上半身轻微汗出,时有恶寒发冷),鼻痒鼻痛,偶打喷嚏流白粘鼻涕,头沉恶心,眼睛发热瘙痒流泪,眼眶疼痛,畏风寒,自汗不大。
纳一般,胃胀嗳气泛酸,口干口苦喜温水不多饮,大便1日2行,偏软粘腻,通
畅,小便正常,难入睡,盗汗。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