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争:往来寒热不一定是半表半里证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02-17 21:31   广东  


往来寒热,自古经典以及各位名家大医都认为是半表半里证,甚至多指向少阳证。我也曾经坚信不移。但是直至前段时间治疗了一个病案后,我的想法有所松动,今天特抛砖引玉,以和诸位同行讨论提高。


简单说下何为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即恶寒发热交替发作,恶寒时未见发热,发热时未见恶寒,与恶寒发热同时发作不同,其邪进于里则发热,邪退于表即恶寒,纠其原因,因人体津血虚,抗邪能力不足,不能在人体体表与邪斗争抗邪外出,正气退居于半表半里,与外邪展开拉锯战,则恶寒发热往来发作,多见于少阳证。


这个我们同道都明白。


一直以来都是经典有云,不容置喙。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36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论》第147条


伤寒寒热,何以明之?寒热者,谓往来寒热也。经曰:邪正分争,往来寒热者,言邪气之入也,而正气不为之争,则但热而无寒也。乃有热而寒者,谓其正气与邪气分争,于是寒热作矣。争则气郁不发于外,而寒热争焉;争甚则愤然而热,故寒已而热作焉。兹乃寒热之理也。或谓寒热者,阴阳争胜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此阴阳之争也。何则?盖以寒为阴而热为阳,里为阴而表为阳。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矣。其邪在半表半里,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矣。表里之不拘,内外之不定,或出或入,由是而寒热且往且来也。是以往来寒热,属半表半里之证。

--《伤寒明理论》


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医宗金鉴》


所以寒热往来,为寒来热往,热来寒往,疟证有可能会寒热往来,但是不绝对都是这个症状,疟不等于少阳。这个大家都清楚知道,如恶寒发热同时发作,津液亏虚之麻黄桂枝各半汤抑或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也是如疟。当然疟也包括牡疟(寒多热少之牡疟汤),温疟(热多寒少甚至但热无寒之白虎桂枝汤)


这个不做多讲,总而言之寒热往来历来各代医家都认为是少阳或者厥阴,半表半里之证。


那么以下抛出我的这个病案,我提出一点我的不同的愚见,希望各位同道批评讨论。


这是个体内素有寒饮之病人,身体积贫积弱十余年,瘟疫流行或者稍微劳累或者感受风寒便激动里饮,咳喘不已,甚至通宵达旦,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在我这里经常用一些解表化饮,或者温阳化饮或者健脾化饮之药,病情稍平,可以勉强支持工作,但是增强健壮体质需要一定时日。


今次发病乃是2023年年底至2024年年初甲流乙流爆发之时。


今次病程初诊,2024年1月12日。

一周前面部前胸眼睛发热,体温正常,鼻痒鼻痛,1月11日旋即咽喉灼热痛并咳嗽,暂时咳嗽不重,白黄粘泡痰,痰夹血腥味,1月11日晚恶寒无发热,1月12日面诊时无恶寒,打喷嚏伴随流白粘鼻涕鼻塞,鼻痒鼻刺痛酸痛,头沉头晕,恶心欲吐,眼睛发热瘙痒流泪疼痛,畏风畏寒,自汗不多。

纳一般,恶心,胃胀嗳气泛酸,咽干口干口苦不多饮,大便1日2行,前硬后软粘畅,小便正常,难入睡,盗汗。手指脚趾缝湿疹脱皮瘙痒。

LMP21/12近三个月月经准时,无乳涨,无痛经,经前经期腰酸,经期腹泻,量可,夹块,6-7日干净。现少量白粘白带,下阴潮湿。

脉浮细数乏力。舌暗红,胖大白腻,底少淤

辨析:刻下,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太阳表虚热

口干口苦,鼻痒痛,眼热痒,—少阳

头晕恶心泡沫痰——水饮

痰黄夹血腥味——水饮化热

辨六经:太阳少阳夹饮化热

方证小柴胡加小青龙石膏汤去麻黄


1月15日二诊.

末次服药后咳嗽加重,咽痒以及气逆欲咳,时黄绿粘痰,时白粘泡痰,痰夹血腥味,咳嗽影响入睡,声嘶咽干,寒热往来(自觉时有发热伴随上半身轻微汗出,时有恶寒发冷),鼻痒鼻痛,偶打喷嚏流白粘鼻涕,头沉恶心,眼睛发热瘙痒流泪,眼眶疼痛,畏风寒,自汗不大。

纳一般,胃胀嗳气泛酸,口干口苦喜温水不多饮,大便1日2行,偏软粘腻,通

畅,小便正常,难入睡,盗汗。

脉浮细乏力。舌暗红,胖大苔白腻,底少淤。
辨析:患者打喷嚏流鼻涕鼻塞,表证未除。
寒热往来、口干口苦、眼鼻发热痒痛并未缓解,少阳证仍在,咳嗽加重,痰转为浊痰,且化热(夹杂血腥味)
脉细乏力(津虚、血少),一诊方我已考虑麻黄桂枝合用峻汗伤津液,故去麻黄留桂枝,二诊反而咳喘严重,痰转浓稠,需麻黄定喘,不加桂枝故无大汗伤阳之弊,加射干化痰降逆,即该诊用小柴胡加射干麻黄汤3剂。

1月19日三诊
末次服药后咳嗽夜间减轻,晨起咳嗽频繁伴较多白粘夹少量泡痰,其他时间干咳为主,咽痒气逆闻异味欲咳,声嘶,咳嗽欲吐、漏尿、影响入睡,仍有寒热往来,鼻痒鼻痛减轻,轻微鼻塞,眼睛发热瘙痒流泪改善,畏风寒,劳作时自汗大,胸闷气短心慌。
纳一般,轻微口干喜温热水不多饮,大便1日2行,软畅,小便基本正常,难入睡,轻微盗汗。

前面已经两诊,按理来说,以我既往经验,绝大部分咳喘病人一般一诊就会有效,一诊不中二诊也会减轻,这个病人又是我的老病人,我对她的情况比较了解,这次看诊二诊后仅仅夜间咳嗽稍减,眼睛发热瘙痒稍减,其他无明显好转,实在让我摸不到头脑,明明辨证准确,患者口苦口干,寒热往来,不就是少阳证?为何柴胡剂不效?再三思考,询问病人。


关于寒热往来等中医名词这些概念,我是教给助手过的,助手问的详细,面诊时我也问的详细,面诊时患者非常肯定,我微信再次和其确认,也是非常肯定。


我再三思考
口干口苦不一定是少阳,阳明也会,如口干口苦不多饮或者不欲饮那么阴证也会。
虽眼鼻为孔窍,但眼鼻热痛也不一定见于少阳,阳明之热抑或厥阴之热抑或阴阳离绝之热也会,当然该案不到这个程度。

那么关于这个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寒热往来,应该也不一定是少阳抑或厥阴也是就半表半里。

这次我不再用柴胡剂。我认为病位在里,里虚寒夹饮化热。用的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石膏汤加减。3剂。


这个患者,体弱多病,工作也辛苦,但是依从性非常好,一般有药证不符或者病情变化一定会跟我沟通,但是3剂药后一直没有微信回复我,我去休假了,也忘记这回事。

后来休假回来,我就问一下她服药后反应,病人反馈如下。

整体病情好转明显,原方3剂。

2月7日年前复诊巩固体质时(咳嗽不多,无眼鼻疼痛)我再三询问,1月19日方后寒热往来好转,咳嗽眼鼻疼痛好转。

该案在这里暂告一段落。

这里同道们可以看到,一诊二诊我按照少阳病来治,寒热往来以及孔窍病变并无好转。三诊无用柴胡剂,用的是桂枝剂,反而寒热往来和孔窍病变得以好转,原因何在?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寒热往来(这个热不一定是体温计发热,自觉发热就是发热)确实绝大部分是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少阳多见,半阴厥阴证亦会多发。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病人的时有恶寒发冷可不可以是单纯阳气不足?水饮偏盛而导致。
时有发热可不可以是寒饮化热,饮热上冲导致?

饮热上冲则热,饮归于巢阳气不足则冷
。。。。
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条文吧。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金匮要略》


还有类似的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这个方证我还没有应用于临床,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有这个方证使用指征的病人,是不是症状反应可能是是汗出发热孔窍疼痛但是又脉细欲绝,但欲寐,手足厥冷,食不下;又或者烦躁口干饮冷,但是食不下,目暝不睁。腹软下利、呼之不应?

延展开、思考之。。。。

关于寒热。

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寒热错杂、寒热往来、寒热并发……等等等等。

应该还是要放在阴阳大框架下去看,还是要放在邪欲解之机之势去看。

寒热可存在于不同病位,也可存在于同一病位,同一病位之寒热可同发也可往来而发。

最近的这个案例让我想到很多,寒热往来不一定是半表半里,孤症不立!今天抛砖引玉,说出了我的一点看法,一点愚见,希望各位同道同仁批评指正


(全文完)

经方刘孟薇
研悉国医经典,弘扬国医文化,崇尚古今医家,做最纯粹的中医经方传承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