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源头凌云峰

文摘   2024-09-09 00:01   北京  

淮河源头凌云峰

凌云峰是桐柏山的主峰,主峰没去过,桐柏山是去过的,那里离当年的营区也不远。淮河边上也走过,也没在意。人生就是这样错过了,脚步到了,心意到不了,心意到了,又要远离这一山一水。现在只能在网上看一下桐柏山的凌云峰,还有淮河。凌云峰也叫大白顶,此山河南南阳与湖北随州各占一半。此山名胜多,有凤凰台,松月台,张良洞等,几十个景点。也许从前这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到了现在,哪还有关?哪里都是开的。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这梦想大约是恭喜发财。大别山接桐柏山,但大别山又不一样,此山大别于别的山也。所谓一山一水,是有一山必有一水,不要以为什么都看得到就不是关,看得到的照样是关。用谷歌眼镜看都没用,照样一关接一关。人世间的电视连续剧还要接着演,否则对不起天地大舞台。永明延寿有一年到了这里,写了《凌云峰》:烟萝高巘势凌云,影泻斜阳出海门。曾与支公探隐去,夜寒雷雨上方闻。不为作战而来,不为诗而来这是为什么而来的 可用布袋和尚的两句诗作答:青眼睹人少,问道白云头。青眼就是佛眼。不过,这首诗最让人难懂的是第三句。

延寿师是唐末五代高僧,支公即支遁是东晋高僧,两人相差了五百年,如何能与支公探隐去?海门在江苏南通,距离桐柏山有多远?对于悟道的人来说,没有时间之隔,没有距离远近,比如虚云和尚打坐时,就仿佛看到了六祖慧能,慧能对他说:该回去了。虚云和尚一开始还没听懂,以为自己世缘已尽,后来又梦见了六祖慧能,还是这句话,终于明白慧能是让他赶紧回南华寺,把南华寺再修建一下。一个在心意上下功夫的人,很容易与天地的精神相往来,因为报纸上也是这么说的,免得一说神奇就是封建迷信。第三句完全可以理解为延寿师在研读支遁的著作时,似乎得到了支公的指点,为了证悟自己,一步不到,一事不了,只能去一趟桐柏山主峰,于是,第四句的意思是:那天夜里听到了雷声,让延寿师如梦方醒。这个雷声,可能是个隐喻。这样,头两句就好理解了,站在山顶,云雾缭绕,延寿师是从江南那边过来的,这才看到影泻斜阳出海门。虽然山河尽向掌中看,但还是得站在凌云峰上看一䀸,那样就证悟了什么,那样心里才踏实。延寿师到底要证悟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比如佛经里的某句话,或者支公著作里的某句话。我已经平面化了,在网上看一下即可。山还是要拜的,心中才有丘壑。

我们生活中呢,一位领导本来要去事故现场,因为装备他熟悉。可周围的人就是不同意,说起来风大浪大,然后跑腿的事让他们做就行了。而这帮跑腿的人拍马屁还可以,眼睛都没吃油似的。最后,也害了这位领导。这就是一脚不到,一事不了。我是实解,确信延寿师到了桐柏山主峰,站在主峰上,与支公相隔五百年,与海门相隔千里。如此一来,这首诗气势非凡,这才是大文学家的手笔。太白顶又名白云山,印恭法师曾作《白云山志》详述太白顶方圆数十里风物。印恭法师,193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解河一塾师门第。少时随父就读,天资聪颖。幼承家教,孔孟经史无不熟读。其母笃佛,日诵《心经》,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谛之理。耕稼之余,广读佛经,遂坚出家之愿。1952年在湖北海会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为求索禅宗之机锋妙谛,南渡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谒一百一十七岁的当代著名禅师虚云老和尚,求其开示禅宗要旨。虚老嘉其诚,摩顶教谕,使其深受教益。后又参学到广东曲江南华寺,时值“反右”运动,遂于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顶四周结茅定居,农作禅修,潜心佛学研究。1985年,印恭法师开始撰写《白云山志》(太白顶方圆数十里),历时一年,虽一丘一壑,亦必躬亲实地考查。该志立意虽偏重佛教,不具正规志书的规范。然所记之材料,对地方修志、水利、山地资源考查等,乃有一定参考价值。开创了本山和尚著书立说的首例。该志文意略参古风、隽永清新,述虽不尽详备,然山川之秀色、风物之概貌已跃然纸上。没看过这本书,不知记载延寿师否。

京城客毛建福
毛建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