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事无心于心无事

文摘   2024-08-31 14:42   北京  

于事无心于心无事

南怀瑾说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就是禅定,就算这样定住了,念头还是有,那就要分别出哪些是善念,哪些是恶念。去掉恶念,善念就会增加。但在善恶二念之外,愤怒也不可能没有,一会善一会恶的,能不带出怒气来?我还没见哪个禅师问发怒的事,不过,南泉斩猫,能无怒气?丹霞烧木佛,也是见不得总有人在着相。没办法问南怀瑾了,要不然一定问他一下,战场上怒气最鼓励士气,这怒气是善还是恶?也许南怀瑾会说:玩游戏。贾岛有句:于事无心风过树,于心无事月行空。这两句总结得好,虽有风来,树也定在那里。月落不离天,月也定在天上。这还得看观的角度,以变而观之都在动,以不变者而观之则都在定中。既然心如明镜,那就过后不留吧。居遁偈颂并序其九十五:君若随缘得似风,吹沙走石不劳功。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管什么定与不定,最后连定也不要了,听也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眼睛也是镜子的作用罢了。这是最后一偈,中间还有些许偈,不再解了。高僧们的诗和偈多的是,一一解来真不知要解到什么时候,适当的时候就挑重点。

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合于《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空不掉就不可能有此二无。头两句是说人也跟一沙一石一样,还是会被风吹着跑,但只要随缘,也就不在乎这八面来风,这是随顺世缘的道理。悟道的人看风从哪里吹来,也就不费那个力气非要逆风而行。走顺风路,并且随遇而安。能做到随遇而安的人就很少,一般都是认为哪里可以安就去哪里,就算那里能安,但自己去了未必能安。最少从人的命运上来说,也是如此。不能随缘,也就总在费力。事上通无事,等于把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八个字说完了。《辩通传》里有个故事,一女可保国但丑,一女妖美而无才,于是帝王让保国的凉在一边,女乐俳优,纵横大笑。大约只能如此。顺风路,修道可,励志伤。但修行人能走顺风路,那是已除爱恨二漏。说起来就几句话,做起来是真不容易。当我明白说与做完全是两回事,做起来不知道有多难时,文字宣传是如此重要,但文字的力量又总是甚少。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行,背一千记一万不如一悟。

满足一种心境,需要若干个条件,说起来多么容易,一般人又如何能达到?唐代诗人齐己有《送略禅者归南岳》:林下钟残又拂衣,锡声还独向南飞。千峰冷截冥鸿处,一径险通神客归。青石上行苔片片,古杉边宿雨霏霏。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这又是送别诗,谁能想得到,送别人最后也成了送自己。分明是送略禅者,说是送自己也可以。因为要南行,这是有远志,但见塔影而知钟残,物违,这里引申为脱离实际。齐己还有句: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那是唐朝,辞官归隐的人也少见,更别说现在。

京城客毛建福
毛建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