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松柔五重境界,你练到第几层了

百科   健康   2024-12-19 13:11   广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太极拳 招熟而懂劲·行拳若流水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太极拳的练习强调大松大柔,甚至有人将松柔视为太极拳的精髓所在,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太极拳大师们常告诫初学者:“要松,要松,要松,学习太极拳需从缓慢而松柔的动作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在教导学生时,也同样强调了这一点。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太极名家李雅轩也主张,太极拳的练习应追求“大松大软”,要“全心全意地去体会松的感觉”。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尽管许多人主张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何有些人却练不出真功夫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松柔包含了许多诀窍,既涉及方法问题,也涉及对松柔层次理解的深度。如果不得法,很容易陷入误区。很多人谈论松柔,但他们的练习往往只局限于肌肉层面的动作调整,有些人虽然自我感觉已经放松,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松懈的状态,而自己却并未察觉。


太极拳所讲的松柔,首先要明确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从训练体系的角度来看,太极拳的松柔首先要求做到松开,然后是松散(这里读作sàn,意为分散、不紧凑),接着是松沉、松静、松化,最终达到一种自然而然、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不同层次,但这些境界往往需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授,用文字难以完全表述清楚。

一、太极拳松柔的五重境界

普通太极拳练习者所讲的松柔,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而我们所说的松柔,则是有目的、可具体操作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练习阶段,会有不同的松柔体会,随着功力的提升,对松柔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太极拳学习的初期,我们要求身体松软,节节松开,头部和肩部要按照特定的方式运动,以便将力量发出。松沉是指内劲下沉后再提起,或者完全不需要下沉,直接将力量提到上方,外形保持不变,但内劲的方向已经改变。

松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静”并非简单的静止不动,而是指内心平静、无杂念,只有达到这种静的状态,才能产生反向的动,即所谓的“复命归根”。只有真正做到静,才能进一步达到空、化的境界。此时,对手无论触摸到哪里,都会感到空空如也,无法捉摸到你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的空无一物,而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因此,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的说法。我们现在练拳是有意识的,但“有心”的过程是通向“无心”境界的必经之路。再进一步,当我们在练习时能够做到一松即走化,对手根本无法察觉到我们的力量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知机”的重要性。太极拳讲究得机得势,如果身上没有松柔的功夫,就无法知机,又怎能得势呢?

在练拳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这些要点。当然,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追求方向之后,还需要具体的方法去实践、去体悟松柔。比如“大而化之”的境界,为什么要求练拳时气势要放大?因为初学者为了找准内劲,气势可以小一些,但随着功夫的深入,气势逐渐增大,内劲就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意念到达体外。当气势足够大时,甚至可以用气圈来打人,这其实就是一个观照的问题。当你们的身体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功夫也就到了。要真正达到一丝不挂、全身通透的阶段,那些所谓的节节贯穿、根节起、中节随、梢节到以及“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说法,都显得过于繁琐。应该是在哪里接触就在哪里起劲,无需跑得太远。比如对方抓住你的前臂,你就从这里直接化发对方。

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是松柔的不同层次。要达到大而化之、神而明之的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悟即得的,而是需要一层一层地功夫去体会、去领悟。

二、节节松开

当代太极大师杨澄甫先生非常重视练拳时的松,他在《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提出:“习练运行时,周身关节均须松开自然。”又提到“两臂骨节均须松开。”在著名的《太极拳术十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松腰”的概念。他的弟子李雅轩关于松柔的许多观点也同样值得重视。李雅轩常对弟子们说,杨澄甫练拳时“又稳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活”,在发劲时则是“松沉软弹、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因此,李雅轩认为太极拳“非松软纯净内劲不出”。这些体会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们讲松,首先要从大处着眼,即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提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必须从纵向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松开”的主要内容。

在练习太极拳时,人的基本站立姿势要求从头顶到脚下、到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不松开,那么后面所讲的节节贯穿就无法实现。因为节节贯穿是指内劲能够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处都能自由运行、毫无阻碍。没有节节松开,何来节节贯穿呢?松开的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保持两个方向。一个是头顶的提顶问题,一个是尾闾下垂、松到脚底涌泉的问题。这些理论在很多太极拳书籍中都有提及。古典拳论中也有“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心中悬”的意思还是指上面有提、下面有坠。大家不妨观察一下,物体要悬起来,必须同时有这两个方向的作用力。到了中层功夫阶段,则可以体会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闾垂直线的练法。这也是古典拳论所强调的“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关于两个方向的用意,我们在平时练习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顶,颈项和头部就变得僵硬;一注意下面的放松、强调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变成松懈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关节挤压在一起。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很多太极拳书籍都提到了提肛的要求。但在我们的训练体系中,在初级阶段并不强调一定要提肛,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讲吊裆。提肛的意思主要是指会阴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这要在整个身体的松柔有了一定基础后才能练习。否则很容易造成胯裆部的紧张,从而引起全身的紧张。

在松开之后,从头部开始讲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虚领顶劲、竖项吊裆、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尾闾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双膝稍微内含似爬树、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要注意,这里所讲的要求都是意念上的调整,而不能出现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太极拳讲究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关键也在于“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气来引领。任何外形的姿态都同样要注意“无过不及”,避免任何拘滞之力。

三、对拉拔长

如果松开后就往下坠,这就是散了,或者出现劲直往下坠的现象,导致重心下沉,容易变得僵硬。要解决人体往下坠的问题,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提顶竖项之意的同时,要多感受尾闾下垂。这也是杨澄甫先生提出的“脊梁与尾闾,宜垂直不偏”的要求。很多人说要微收尾闾或命门外凸,对于这样的提法,要注意根据个人练功的不同阶段和身形体质来调整。有的人命门外凸容易练成驼背,有的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就不能讲命门外凸,反而应当让命门往里面走。虽然是同样的一个要领,但不同的人用起来也会有所不同。

松开,就是各个关节都要松开,是整体的松。是在心气神意放松的同时,全身肌肉也放松,从头颈、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部关节松透并恢复自然状态,而且始终保持这种状态。

要注意,太极拳讲究松柔,实际上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在悬顶时,一方面要头容正直、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整个身体要保持放松并自然下垂。如果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使脊柱关节放松,就要注意在悬顶的同时微收下颏、竖项,将颈部关节竖起来,使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这样悬顶才不会显得僵滞。

在肩膀部位要注意松肩井穴;到肘部时要注意松曲池穴;到手部时要注意松劳宫穴。肩部是比较难放松的地方,如果肩关节松不开,其他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提到的是“沉肩坠肘”,但他实际上还是强调要松肩。他的解释是:“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能得力也。”肘关节的松开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也就是在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的“肘不离肋”之意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切忌飞肘。而“肘不贴肋”之意则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融之态,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广告推广群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武术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QQ群-扫码进入



太极拳·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4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