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绒毛膜下血肿」,可能与这6个因素有关!该如何诊治?一文总结

学术   健康   2024-08-27 17:30   上海  

绒毛膜下血肿(SCH),是指绒毛膜和底蜕膜之间分离引起出血,血液积聚在绒毛膜和底蜕膜之间形成的血肿,主要发生在妊娠早、中期。


SCH在产科人群中发生率为0.46%~39.5%,其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差异主要与SCH的定义、诊断、研究人群以及超声检查的路径和分辨率等有关。






SCH的危险因素





目前尚无单一因素能解释所有SC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根据临床数据总结,SCH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龄


在不同年龄群体中SCH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孕妇发生血肿的概率要高于低龄人群,这提示母体高龄是发生SCH的高危因素。


2. 辅助生殖


研究发现,体外受精(IVF)孕妇的SCH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者,SCH在IVF患者妊娠早期很常见。


在IVF妊娠中SCH形成的可能作用机制与胚胎学因素-囊胚滋养层分化等级程度有关,滋养外胚层分化等级程度较低时 IVF妊娠中SCH发生的几率增加。


3. 凝血功能异常


国外研究报道了三例与母体血栓形成相关的SCH,其中两位患者为蛋白S缺乏症,另一位患者是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C677T突变的纯合子。


由此分析可得,母体血液的高凝状态会引起SCH,其原因可能是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于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蜕膜血管内皮受损导致绒毛膜下间隙出现闭塞静脉,血液无法流出,加之绒毛膜下血流形成漩涡以及绒毛膜下纤维蛋白的聚集,最终导致血液积滞于绒毛膜下腔内形成血肿。


图源:摄图网


4. 免疫因素


自身抗体阳性(尤其是抗核抗体和抗磷脂抗体)可能是SCH的病因,自身抗体会增加血小板聚集的倾向,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炎,形成SCH。


研究发现,绒毛膜下血肿的发生与发展Th1/Th2因子失衡有关:当母体发生免疫调节机制紊乱,Th1/Th2平衡机制向Th1偏移,INF-γ可诱导蜕膜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酶原酶,损伤蜕膜内皮细胞,致使蜕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流淤积从而形成血肿。


5. 阴道微生态异常


妊娠早期患有SCH的孕妇在孕中期显示阴道菌群发生变化,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及加德纳菌明显增多,乳酸杆菌明显减少。


阴道菌群改变导致阴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炎症的发生。由此推测,阴道微生态异常可能与SCH相关。


6. 物理、化学因素 


吸烟是高血压病的病因,吸烟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概率明显大于不吸烟孕妇。绒毛膜下血肿目前认为是胎盘边缘静脉撕裂引起的低压出血所致,吸烟对于血管的损伤不容忽视。


外伤也是导致绒毛膜下出血的一个主要原因,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外伤导致子宫突然拉升或收缩,绒毛膜与底蜕膜之间错 位分离,血液积聚形成血肿。


此外,根据报道,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以及溶栓药物的使用也与SCH关系密切。






SCH如何诊治?





1. 诊断


目前临床中诊断及监测SCH的首选方法为超声检查,超声表现为宫腔内、子宫壁与妊娠囊间的新月形、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但超声诊断绒毛膜下血肿有一定的漏诊率,原因:

a. 急性期出血回声往往与邻近胎盘组织相似;

b. 胎盘增厚、回声不均匀,表现不典型;

c. 亚急性期血液往往会从胎盘边缘经宫颈排出。


对于不能明确宫内血肿位置、大小的患者,可行MRI检查。尤其对于巨大绒毛膜下血肿或宫内血肿伴羊水过少的患者,超声声像图质量受到严重干扰,导致超声检查灵敏度较低。目前认为MRI对妊娠无不良影响,MRI对超声诊断宫内血肿的补充诊断率为38.9%。


SCH可发生在妊娠的各个阶段,但通常在妊娠12周内行超声检查时发现。


部分患者由于先兆流产症状(腹痛、 阴道流血)就诊行彩超检查发现,也有患者并无阴道流血及腹痛不适,仅在常规产检超声检查中发现血肿。


图源:摄图网


国内外常用两种方法来划分血肿严重程度,血肿/孕囊面积比例法和体积比例法:


a. 血肿/孕囊面积比例法:<1/3属于轻度,1/3~ 1/2 为中度,>2/3 属于重度。


b. 血肿/孕囊体积比例法:<10%,11%~25%,26%~50%,>50%共四个等级。


2. 治疗


目前,SCH的治疗缺乏循证医学数据,尚无相关指南共识。


就临床经验而言,对于没有合并先兆流产的微小SCH患者,流产率不高,应给予临床观察或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多可自行吸收。


对于中至大型的SCH患者,临床上以抑制宫缩,缓解症状,促进血肿吸收为治疗目的,常用药物有孕激素、宫缩抑制剂(硫酸镁、盐酸利托君、阿托西班、间苯三酚)、α-硫辛酸、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和免疫球蛋白等。


孕激素能够促进母体及母胎界面Th2/Th1恢复平衡,如地屈孕酮、黄体酮等。


一项研究分别给予早期先兆流产合绒毛膜下血肿患者:


  • 对照组:地屈孕酮片,口服,10mg/次,每日2 次,连服2周;

  •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化瘀安胎方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SCH面积均明显缩小,SCH面积/孕囊面积及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 β-HCG、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α-硫辛酸是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纠正先兆流产合并SCH患者体内的免疫失衡,促进血肿的吸收,提高妊娠成功率,可通过阴道给药或者口服用药。


SCH的发生与母体免疫紊乱及血液高凝状态关系密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免疫球蛋白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能够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虽有研究表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肿逐渐减小,最终消失;但也有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导致SCH的报道:该孕妇因心房颤动和二尖瓣狭窄长期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最大剂量达80mg/次,2次/日,于妊娠18周时B超发现持续性大面积SCH,血肿最大面积达20cm×20cm×17cm。


因此,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应密切超声监测胎儿胎盘情况及母体各项凝血指标,如抗凝血因子Xa、血栓弹力图等。


此外,对于持续阴道出血的患者使用氨甲环酸止血并检测其感染指标,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终止妊娠


先兆流产伴SCH的患者,建议给予相应保胎治疗并密切监测感染指标及血肿变化情况。


若出现明显感染或血肿无减小且呈进行性增大,建议尽早终止妊娠。


END

参考文献:

[1]张春芳,王芳,牟方祥,等. 免疫因素与绒毛膜下血肿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3,15(3):32-36. 

[2]沈冬怡,孙忻,张伟. 绒毛膜下血肿与妊娠结局相关性研究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2022,31(8):1156-1160.

[3]高尚,陈莎. 绒毛膜下血肿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23,32(3):224-227. 

[4]郑杨凡,刘继红,庹瑞兰. 绒毛膜下血肿的病因及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4):189-193. 

[5]郭若楠. 绒毛膜下血肿的病因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20,31(16):2141-2143. 

[6]丁艳婷. 绒毛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28(10):791-793. 

[7]魏占超,杨春霞,万颖,等. 补肾化瘀安胎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疗效及对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4):1973-1976.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妇产视界

每个工作日17:3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妇产视界”→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妇产视界
医会宝旗下妇产领域的垂直新媒体,传播分享妇产科前沿资讯、最新指南、诊疗知识、热门课程及会议,规范妇产科诊疗,致力成为国内妇产科领域的专业医学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