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思考一款新产品,简洁这个词一直在脑海中萦绕,就又把这本书翻出来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
果然是经典,本次阅读又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此书的中文版首次出版是在2011年,距今已有13年时间,互联网也早已从PC时代跨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书中许多见解仍然发人深省。
本书的副标题是“交互式设计四策略”,但我认为简约的思想应当贯穿产品全身。交互只是产品的皮,更应从宏观层面把握,“简单是极具破坏性的策略”。
为什么?理由有很多,例如:
所有不必要的功能都需要付钱。产品越复杂,成本必定越贵,用户买单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一件产品太复杂,寄希望于用户会学习就太不现实了,哪怕提供清晰明了的说明,也不会让事情变得简单。
但真正的原因在于,简约才符合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作者将用户分为三种类型:专家型用户,随意型用户,主流用户。
专家型用户喜欢探索,舍得花时间研究,在乎操控是否精准,有拆解一切刨根问底的冲动。
随意型用户有兴趣使用更高级的产品,却不愿意接触全新的东西,他们的学习意愿不强烈。
主流用户不会因为厉害的技术而使用产品,他们的目标是快速完成任务,最在意的是容易操控,非常害怕弄坏什么。
不用介意这里的分类是否“科学”,关于用户分类的方式,没有上千种也有上百种。比如在《跨越鸿沟》里,就将消费者分为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和落后者,而分类依据是新技术在人群中的渗透过程。两者明显不同,但这只是因为观察的视角不同,思路上反而有相似之处。
那对于产品经理,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在战略层面,作者说,简单源于专注,要有愿景的加持。认同。
在战术层面,简单意味着控制,需要站在主流用户的角度思考控制的含义——掌握结果。
再往下,作者才进入本书“主题”,简约设计中的四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删除,分几个层面。
首先应删除的,是让用户视觉产生混乱的元素,让界面变得干净、重点突出。这里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注意,应借鉴而非照搬):
使用空白或浅背景色划分页面,不要使用线条。
尽可能少使用强调。能仅加粗,就别又加粗又放大又标色。
别使用精黑线,匀称、浅色的线更好。
控制信息层次。同一页面中最好别超过3个层次,如标题、子标题和正文。
减少元素大小的变化。
减少元素形状的变化。比如整个界面中只使用一种按钮样式。
其次是删除让用户分心的信息。比如,增加文档中的超链接会降低读者的理解力,为了减少用户分心,可将超链接放到文章结尾处。这时,用户文章已经读完了,也不妨碍他进一步延伸阅读。
第二个策略是组织。组织的精髓不是分组,而是只强调一两个最重要的主题。
具体而言,书中提到了这些组织信息的方式:
围绕行为进行组织。画出用户的行为有助于理解如何组织。好的设计能将新用户一眼看出,“嘿,从这里开始。”
通过词语、图片或声音来锚定用户的注意力和期望。
按时间和空间进行组织。
通过一些布局和设计技术让组织更清晰。
分块。
网格。利用不可见的网格对齐界面元素,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感知分层。典型如地铁线路图。
第三个策略是隐藏。
关于隐藏,首要问题是哪些内容需要隐藏?作者建议,隐藏一次性的设计和选项,比如个性设置;隐藏精确控制选项,但又必须让它们对专家用户始终可见。
在隐藏的方式上,不要寄希望于用户自定义,它只会带来混乱。隐藏必须巧妙,比如让功能渐进的展示或阶段展示,以及让它们适时出现。
分阶段展示,是隐藏策略的一种具体方式。登记表单(比如贷款的授信申请页面)通常都需要使用阶段展示,但要遵循几条规则。
请设定一种场景。比如在开始明显地展示“欢迎安全地付款”。
请讲一个故事。比如在授信申请中,请先告诉我你是谁(上传身份证照片),留下一些基本信息(工作或联系人信息),再绑定银行卡。
请说用户的语言。
把信息分成小块展示。
最后一种策略是转移。
现在很多应用都是多端同步的,需要考虑各个场景下用户的核心诉求,而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比如很多笔记产品,在微信中可以保存信息,但不方便查看或编辑已有信息。完备的功能需要去PC端查看。这就是一种转移,在设备间转移。电视遥控器也一样,现在的电视遥控器比十多年前的按键至少少了一半,正是因为将功能向电视屏幕进行了转移。
最后,在分析完所有四种策略后,再回头思考一个问题:简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对待同一问题,我们至少有两个时刻能感觉到简单,在探索问题之初,因为知识不完整而感到的简单;在深刻理解之后,意识到更底层的模式后发现的一种不同的简单。
所以,创造简单并不是消灭复杂,而是将复杂转移到正确的地方。这是简约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