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鲁迅全集,第二卷的《彷徨》。
《彷徨》里的小说,写于1925年左右,《呐喊》里的小说则写于1918至1922年之间。时间不同,鲁迅先生的心境不同。读两本书,能明显感受到其中变化。
《呐喊》,给人的感觉是血淋淋的,残酷。虽然也有小栓坟上的花环,但作者无情的鞭笞更多。
《彷徨》则更多是讽刺,而且场景由农村转到了城市,描绘的群体由农民转为了知识分子。到了《彷徨》,鲁迅先生对小说的技巧更为圆熟。人物更为平常,但刻画得更为生动。
《祝福》。重读祥林嫂的故事,比上学时感觉更加沉重。沉重之处在于,祥林嫂的苦难,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造成的。它像一张网,紧紧编织,紧紧地缚在每一个人身上,使人越挣越紧。
祥林嫂本是一个身强力壮、勤劳乐观的寡妇,但她的婆婆为了私利,把她绑去改了嫁。祥林嫂挣扎抵抗,头在案几上撞了一道大口子,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男人的蛮力。她认了命,生了一个儿子。但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男人死于伤寒,儿子被野狼叼去。特别是儿子的惨死,对祥林嫂的打击是致命的。她从此变了一个人,木讷呆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里。
为什么说祥林嫂的悲剧像缚在身上的网呢?
她悲剧的起点,是她的婆婆,把她卖了“八十千”。而她婆婆这样做,得到的评价却是卫老婆子的一个“精明”。
她悲剧的发酵,是所有的看客。听腻了也就罢了,还有许多人,非要拿祥林嫂的伤痛去刺激她。
她悲剧的落幕,是封建迷信放下的。柳妈好心告诉她,阎王要把她剧开来,分给两个男人。因为她不干净,东家的“祝福”碰不得,让她“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示众》,鲁迅先生充分展现了白描手法,将形形色色的看客写得很活,读起来很像看话剧。
《伤逝——涓生的手记》,写的是一对年轻恋人,企图冲破封建压迫、自由恋爱,最终却挣得遍体鳞伤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有三重。封建社会对青年人自由的压迫,爱情的美好与脆弱,女子在社会中更弱势的地位。
涓生的行为,可能还构不上现代意义的“渣男”,但他的懦弱和逃避,却是中国历来的书生形象。面对生计上的困难,他竟然想,要是了君死了就好了。虽然只有一瞬,但这一瞬的罪恶,就足以抵消所有爱情的美好了。缺了家人的支持,再加上整个社会的敌视,自由恋爱的男女注定过得艰难。但难归难,总要设法走下去。涓生的错,就是太轻易地放弃。
整部小说的基调唯美而凄清,但其中一处,鲁迅先生描述得幽默。都说“中年男人不如狗”,原来这话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