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戈壁》:他如何走向美国,成为金融大亨

体娱   2024-08-12 20:08   重庆  

单伟建,现任太盟投资集团执行董事长,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

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另一本书《金钱博弈》。那本书,讲的是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作为美国新桥基金的代表,参与收购韩国第一银行,以及后续对其改造,再出售退出的全过程,算是商业回忆录。

而《走出戈壁》,则是单伟建先生的个人成长回忆录,重点着墨在他人生的前半段。

本书豆瓣评分9.0,确实引人入胜。

单伟建的文风朴实直白,但很会讲故事。在他的回忆录中,故事不是完全按时间线展开的,而是“夹叙夹议”。单伟建的讲述也挺幽默,甚至有几分戏谑——或许与他对那个年代的整体印象有关。那个动荡的年代,也为他的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这也再次说明了,先有生活,再有写作。生活中的磨难,往往是写作中的财富。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

本书名为《走出戈壁》。因为单伟建十几岁时,参加“上山下乡”,去了内蒙古戈壁,成为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回忆。

内蒙古的戈壁滩,生存条件恶劣,令人苦不堪言。但更苦的是,除了搞生产种粮食,还要搞备战。那时候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紧张,单伟建所在的兵团,距离中蒙两国的边界线很近,所以天天备战。

从单伟建的讲述中可以看到,那时物质水平不高,做事全靠人力,提倡的是“大力出奇迹”。而且,那时候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指挥层经常出昏招,想一出是一出,搞得下面怨声载道。

比如,单伟建所在的本来是建设兵团,但一开始备战就经常搞演习,还经常在晚上“突然袭击”。白天要劳作,晚上还休息不好,难怪很多人耍心计偷懒了。

这些昏招,不仅劳命伤财,更可能带来灾难。有一天,上面突然下令,要求各个连队挖防空洞。大冬天的,戈壁滩上的土地都已冻硬,靠人力很难挖开。但没办法,只能针挑土一样慢慢挖。防空洞挖好后,还要躲进去演习。然后,就发生了有的连队人员被埋在防空洞里的惨剧。

更加讽刺的是,第二年开春,所有这些防空洞都不见了踪影。因为冻土一化,洞就坍塌了。那时候,绝大多数“运动”都是无用功。

我想到,军队的荒诞之处正在于压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没人敢质疑,也就没有纠偏机制,容易“睁眼瞎”。不止军队,所有的“一言堂”体系都有这个毛病。民主制度可能有千般不好,但纠错机制上确实比专制制度好。

如果说在戈壁的那段经历,基调是灰色的、压抑的;那么在单伟建走出戈壁后,故事就开始“燃”起来了。

走出戈壁后,单伟建不仅因为学习成绩好,去美国当访问学者,还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然后留在沃顿商学院任教。再之后的故事,本书没再细讲,但在《金钱博弈》里接续上了,像看连续剧一样。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当时虽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仍在早期,而下乡的知青那么多,单伟建如何能率先从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走出来,而且走得那么远?

首先,这肯定跟他的家庭条件有关。

那个时代,整个中国都生活在贫苦之中,单伟建的成长环境已经相对优越。他的父亲在海关工作,母亲在外贸部工作。他的小学,上的是外贸部干部子弟学校。单伟建能有后面的发展成就,跟他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不无关系。很多人说白手起家,但没有人真的能从0到1,总有自己的起点。

不过物质条件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更能影响他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进而影响他的人生。单伟建说,自己的父母都没受过高等教育,仅仅小学文化。但他的父亲爱读书,特别是古书;他的母亲则很会写作,字也写得很好。后来,单伟建四五年级就开始读杂书,应该就是家庭的熏陶。

单伟建能走出戈壁,走向美国,第二个原因是坚持学习。更准确点说,主要是坚持读书。

纵览全书,哪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没时间,没书看,领导不支持),单伟建都没放弃过读书。

在一天劳动后,“我睡在柱子的另一侧,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

无书可读,他就有什么读什么。“恰巧,我当时正在读一本农药手册,并不是因为我对农药有多大兴趣,而是因为手头上没有其他书可读,我想开卷有益,懂农药也是知识。

在兵团里,他能当上赤脚医学,是因为读书。后来为了上大学,他反思自己应该广结人缘,最终决定从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入手。具体而言,连队里经常举行排球比赛,但没有懂规则的裁判。他发现了这个切入点,马上让父亲寄来一本“排球规则”的书,自学规则。之后,他就成了排球裁判的不二人选。当他坐在裁判席位(高出地面不少),嘴里含着口哨,比划着专业的手势。他的名声就打开了。后来,大家愿意投票选他上大学,那本“排球规则”功不可没。

可以看到,阅读在单伟建的成长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三,能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人,都有坚韧的意志品质。

单伟建讲述,当他们在戈壁做了几年无用功后,大家都绝望了。每次出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偷懒,但他仍在坚持。为何?因为他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尽职尽责,问心无愧。

这点对我触动很大。要论智商,大家都差不多。为什么有些人能成功,有些人一事无成?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后来,单伟建上大学后仍能名列前茅,也是因为他刻苦用功。品格决定了一个的高度。

如果从事后看,单伟建这一生充满了机缘巧合,好几处都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还在戈壁上时,团部前两次选拔大学生,他都因为得罪领导而被刷。于是才有了第三次,去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的机会,而且还是学英语。如果单伟建前两次选大学生就成功上岸,那他大概率不是去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也大概率不会学英语。而如果不是这两个因素,他后面就不太可能选上亚洲基金会的访问学者项目,也就不可能去美国。

后来,当他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时,有一个好机会。当时联合国准备在中国招聘25名同声翻译,单伟建也报名参加了考试。但由于面试太紧张,他没发挥好,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正是因为这次错过,单伟建等来了总部设在旧金山的亚洲基金会,他考上了亚洲基金会的访问学者项目。于是才有了后面去美国,先修硕士学位,再拿博士学位的故事。

所以我在想,人生是很奇妙的,旅程中排布了一系列岔路口。每次向左向右似乎都是扔硬币,但事后回头看,走过的路是那么清晰,其他路线反而像舞台上的布景一样,只是一种试炼。

单伟建无疑很幸运,最终迎来了自己的美好人生。但这跟他的意志品质分不开。在困难中,或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松懈,否则是对自己的犯罪。只有吃过苦的人,才能理解这样近于自虐的迫切吧。

我反思,我身上就缺这样一种劲头。

END
我是霹雳
关注我,一起读书看世界

霹雳爱读书
一起读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