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觉得亲切,是因为她小时候读过,在和小女共读时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我觉得好听,则是因为小豆豆有趣,巴学园的自由氛围也令人向往。还有小林校长,令人钦佩,不仅教育理念超前,包容而尊重,性格也温和开放,充满人文关怀。
我当时就想,要是小女以后能上这样的学校就好了。虽然我们最终没找到现实中的巴学园,但《窗边的小豆豆》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在后来对小女的教育中,我们时常反思,这样对她是不是尊重?以尊重为起点,家里的气氛因此平等许多。
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时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听这本书也非常入迷。《窗边的小豆豆》也成了我们给她讲的最早的非绘本书籍。那时,我们每天都期待着夜晚到来。晚饭之后,一到时间,我就会自觉地去书架拿书,小女和妈妈就会围过来。不一会儿,我们就会笑得前仰后合。
我们还时常在生活中谈起书里的细节,相互打趣。比如,吃饭时会指着盘子,说什么是“山的味道”,什么是“海的味道”。偶尔也唱小豆豆里的歌谣,“巴学园,好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那时候读《窗边的小豆豆》,真是留下了美美的回忆啊。
正是基于全家对小豆豆的喜爱,在看到其“续集”出版后,我们立马入手了一本,而且没花多少时间就把它读完了。小豆豆的故事,依旧精彩。
《续窗边的小豆豆》,讲的是小豆豆离开巴学园以后的故事,包括小豆豆的童年和青少年,再到最终进入社会成为演员。
小豆豆分享的战争经历,吃不饱、穿不暖,爸爸被征召上战场,妈妈带着他们四处逃难,对小朋友来说,是很好的反战教育。
在这本续集中,我还惊奇地发现,虽然小豆豆是被退过学的“问题学生”,但她热爱读书。小豆豆能爱上读书,少不了父母的影响。晚上,小豆豆一钻进被窝,爸爸便会给她读书,而且读的多是小说而非绘本,让小豆豆建立了对书本的兴趣。她家禁止买零售,却允许小豆豆“赊账”买书,也是一项支持。由此我有两点启发,一是读书的家庭氛围很重要,身教重于言传;二是别低估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可适当让他们读一些有难度的书籍,这更有助于他们成长。
小豆豆也喜欢思考问题。虽然有时她的行为显得与社会规则不合拍,但背后有她的独立思考。她常能找到看待问题新颖角度,这是一种创造力。小豆豆日后能成为非常成功的演员,就与这种特质有关。由此我又想到,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多么重要。而且哪需我们鼓励呢?孩子的思考本来就天马行空,我们别去打扰就好。
虽然是孩子的视角,但小豆豆的成长经历,丰富多彩,甚至有些传奇。比如她与即将上战场的爸爸的偶遇,孤身一人乘火车去与妈妈汇合,为了躲避突然驶来的火车而吊在铁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