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想做名人书单,是因为市面上打着名人旗号,粗制滥造或为己谋私的书单太多了。到处都是余华推荐的书,春上春树最为崇拜的作家。令人无法分辨。
其实,只要书好,是否名人推荐并不重要。但对某些希望参考别人路径,借鉴他人方法的读者来说,书单的确是很好的指引。于是我想到,能否发扬一点考据的精神,有理有据地整理一些名人推荐过的书?
第一次尝试,根据罗翔老师的公众号,梳理了一份书单(这份罗翔老师的书单,绝对靠谱!)。此书单虽不全,但能保证里面的书都乃罗翔老师推荐,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但是,当我想重复这个套路,去翻翻别的名人公众号时,却发现无处下手了。还有哪些爱读书的名人更新公众号,而且经常在上面荐书呢?
事情总是这样,偶然一二次的成功,总给人可以无限延续下去的错觉。这时,我想起查理·芒格的那句名言:“当你手里只有锤子时,见什么都像钉子。”
——我不得不换一种工具了。
一筹莫展间,我想起一档非常好看的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余华、苏童、莫言、阿来……好多作家都在节目里聊过读过的书。得救了!
所以这次,我根据《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整理出了这些余华老师推荐过的书。
再次声明,本书单不求完整(不是所有余华老师推荐过的书都在里面),只求准确(里面提到的书确保余华老师真实推荐过)。
为证明出处,如果余华老师在节目里对某本书做过评论,都附在它们后面了。也可视作此份书单的附加价值吧。01《浮士德》歌德
“像《浮士德》这样伟大的作品,你很难概括,但它肯定是一本好书,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到三十岁,希望读得慢一点,很担心读完。即便如此,今天我再读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好多片段已经忘了,毕竟自上次阅读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三十年了。所以我刚才在笔记本上还抄了一点东西,挺有意思的。”“没有《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我觉得就是另一个海明威了。”“《老人与海》,年轻时候肯定要读的。我们开始阅读的时候,是把19世纪、20世纪文学混在一块儿读的,我同时在读卡夫卡和托尔斯泰。我一直建议读经典作品,要去阅读经典。因为什么呢?因为经典是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给我们挑选出来的,只要这本书还在,还能够流传到今天,那么它肯定就是经典。”“比如,当时格非向我推荐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马原早就读过了。马原还说,这本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版,以后再也没有了。我当时就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编辑写信求书,他就把他那本书寄给了我,就是马原说的那一版。”“马原确实是先锋文学,可以称得上是先锋文学的领头羊。像马原的《虚构》,这样的小说一篇一篇地出来以后,对我们确实起到了鼓舞的作用。”“金庸我也是看的,《射雕英雄传》我连着几天几夜看完,那么厚。但金庸写到谈恋爱的时候,我就全部跳过,因为我们是去看打的,这是目的。”“现在纯粹的散文就是描写一个风景,然后描写一种情绪,太单薄了。散文一定要承载另外的东西,比如说我写历史,我用散文的方式来写。或者像罗兰·巴特这样——他有一个集子叫《埃菲尔铁塔》——是思想性的。《埃菲尔铁塔》让我唯一记住一句话,他说:‘在巴黎唯一看不见铁塔的地方,只能在埃菲尔铁塔里边。’这是他哲学家式的表达。散文肯定是后面要有东西,历史也好,文化也好,或者是哲学性的思考也好,或者是有故事也好。”“汪曾祺也一样,你看过他的《复仇》吗?完全是一部现代主义的短篇小说。《复仇》是汪曾祺的一部相对较长的、文字密密麻麻的作品,他写了好多心理感觉,又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但《复仇》的语言不是多余的,因为它的写法不一样,显然是受到现代主义影响的作品,这和汪曾祺后来20世纪80年代重回文坛写的《受戒》《大淖记事》完全不一样。重新回来的汪曾祺的语言是极其简洁的,干干净净的。”“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儿子小时候,一个是看奥特曼,一个是读《哈利·波特》系列——那是这套书最火的时候。我记得我给他推荐大仲马,他读了《基督山伯爵》。读完以后他非常惊讶,他说:‘爸爸,居然还有比《哈利·波特》写得更好的书。’他四五年级就开始读狄更斯了,小学毕业前就把狄更斯的书读了一半了。你要是先给他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此以后他就要对文学反感了,所以我就先推荐大仲马。李小林告诉我,巴金让她读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然后是《隋唐演义》。所以孩子们读文学作品,最好是从大仲马这样的作家入手。”“我想到一本书叫《摩登时代》,上、下两卷,非常好。一本是20世纪的历史,它上来讲到1919年5月一群天文学家到了西非的一个观测台,要去拍日食。因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必须要有三个证明,观测日食就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之前牛顿的宇宙观已经统治世界两百年了,但按照牛顿的理论,每一次日食的预测光线都有偏差,科学家们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的日食。拍日食的时候,要拍大概二十张的照片。拍完以后,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天文学家用尺子去量,按照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推测,照片对比的偏转角应该与预测数据差不多对上。当时他的助教就很担心地问教授:‘假如证明牛顿和爱因斯坦都错了,那怎么办?’教授就跟他说:‘你就另外去找工作。’后来,测量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是对的,他们就在岛上搞了一个盛大的发布会,会上有巨大的牛顿的肖像,以此来证明牛顿的宇宙观错了……所以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明亮的一颗星。”“《跛人》写得好。小说一开始,那个梦做得好。”【注:《平原上的摩西》是短篇集,《跛人》是其中一篇。】“我文学也进修过的。那时候有一个眼科医生,借给我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让我一天内看完还给他。因为第二天他要借给下一个人。这本书就是人民文学出的‘网格本’。这本书把我看得晕头转向,借着昏暗灯光,一晚上没睡把它看完了。”《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中,有个有意思的情节,余华、苏童他们讨论选出一个世界名著的足球队。推荐的书都耳熟能详,但余华给的理由很有趣。“《百年孤独》是前锋吗?我选的第一个前锋是《尤利西斯》,为什么呢?它的‘脚法’谁都看不懂,很容易进球。”“《堂吉诃德》可以,这个可以。它们两个是前锋,因为它们两个的脚法很古怪。在禁区里边,你的脚法一定要很古怪,比如说像罗纳尔多,那次他用后脚跟把球踢进去,你不能用规矩的方式——你看堂吉诃德好像有点傻乎乎的,但是他的优点是迷惑别人,别人以为进不了球,他进了。”苏童道:“《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 是吧?这两个。”余华说:“对,因为我觉得他们两个人都很庞大,作为中场,既能攻又能防,毫无疑问就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绝对是世界级作家,如果来进行一次作家评选的话,他们两个人肯定是能进前五的。”“《喧哗与骚动》的班杰明是个傻子,但不影响。对,《百年孤独》适合在左边,《喧哗与骚动》适合在右边,那四个后卫呢?”“但丁是左后卫。因为但丁当年与教廷有冲突之后逃到了帕多瓦,他是被迫害的,但丁是一个进步的诗人。”“巴尔扎克可以,作品是《欧耶尼·葛朗台》,他是‘守财奴’嘛,守球门!”还有一些书,余华老师在节目中提到过,但没有详述理由,也列在下面。最后,余华老师在节目中多次提到的一位作家,值得单独列出。他就是——
“说说我与一本书相遇的经历。我年轻时最能够接受的鲁迅的小说是《铸剑》,鲁迅用很冷的笔调,写一个复仇的故事。还有《风波》,写得也很有意思,里边有个人物是赵七爷,当革命军来了,他就把辫子盘在头上,当听说皇帝又回来了,他把辫子放下来。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各种反应写得栩栩如生。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我真正发现鲁迅是在三十五岁时。1995年,那时候有个朋友,他想把鲁迅某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让我做策划。结果我发现家里边一本鲁迅的书都没有,然后上街买了鲁迅的小说全集。其中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我看后吓一跳,一上来就是:‘狂人觉得这个世界变了——’”“像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孩子那种天性,即使到了三味书屋,环境完全不一样,孩子的天性仍然没有被破坏掉,只不过到了三味书屋,天性换一种形式焕发出来。鲁迅散文写的是孩子的天性、人的天性。鲁迅还有一种散文,比如《五猖会》,就完全像小说了。如果你要想了解鲁迅情绪的话,那么最好是去读《野草》;如果你要想了解鲁迅所想的话,那就去读他的杂文。他的杂文太多了,比他的小说都要多,很难用一两篇概括。鲁迅的杂文是跟人‘吵架’的文章,他不是跟一个人‘吵架’,他在跟一个时代‘吵架’——一个没落的、腐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