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计划的第6本书,《心流》。
初读这本书是在2018年,当时读完后只觉备受鼓舞,但没有转化为行动。而本次重读,抱着知行合一的态度,感受就又不一样了。
阅读过程中,我心里一直装着两位读者,一位是我,一位是我的女儿。我在想,如何才能幸福,这么有用的道理,应该介绍给我的女儿才好。
所以我一直在尝试,把心流的概念总结得通俗简洁,好在合适的时机介绍给她。于是便有了这几条关键点,它们以问答的形式呈现:
补充,就像你每次看动画片时一样。
答:一种比喻,内心像水一样自在流动的、充盈的状态。
答:一是收获极致的愉悦体验,二是获得成长。
补充,就跟你学跳绳一样。刚开始你不会,跳绳只能跨过去,感受不到乐趣。但你投入时间练习,就能跳起来了。虽然一次只能跳几个,但你感受到了进步。后来学校举办运动会,你的动力更强,经常练,最终一分钟能跳100个以上。你还不“知足”,还参加双人跳绳比赛,和同学一起练,也跳到了一分钟100个以上。后来,你又爱上了跳长绳,和更多同学一起跳,玩得更快乐。随着跳绳越快乐,你跳得越多;跳得越多,你就跳得越好;跳得越好,你就越快乐,就像滚雪球一样。从不会跳绳,到取得进步,再到花式跳绳、跳长绳,是心流在推着你前进。
以上便是《心流》这书的核心内容了,可视作本文的“太长不看版”。接下来谈谈阅读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收获。
书中总结了构成心流体验的八项要素,包括:
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
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反馈。
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之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时间感会改变,变快或变慢。
我认为,八项中最关键的是两点:一项与能力匹配且能获得即时反馈的任务;全神贯注于这件事。
前者是外在条件,后者是内在要求。而后者比前者更为关键,因为有些人能从非常简单的事情中,比如洗碗、扫地、散步,感受到心流。
我由此想到,注意力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能有效控制注意力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心流》全书,一直在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因为有目标,才会将注意力投注进去,进而体验到心流。
但这与另一本书《自信的陷阱》相矛盾。那本书里讲,我们为什么会焦虑,会不自信,正是因为我们总在追求外在目标。但外在目标是不可控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内心的失序。
本书讲了这么多心流的好,仿佛体验心流就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
但很多人可能会问,暂时从困厄的生活中抽身,投身于能带来心流的活动中,有什么意义?当闹钟响起,我们还是得从短暂的最优体验中醒来,回归现实。
投身于心流活动,不就是投身于白日梦吗?
对于这个疑问,作者给予了铿锵有力地回答:“主观体验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面,它就是人生。”
换句话说,心流体验不是在为生活做准备,它就是生活本身。随着进入心流状态越来越容易,生活体验感自然就提高了。
本书除了讲个人的心流活动,还有一章,专门讲了人际之乐。其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为了家庭生活的融洽,需要设计共同的心流活动,共享目标。
这从另一个层面解释了,父母陪同孩子玩耍的意义。游戏,就是最容易产生心流的活动嘛。
在我们家,除了一起游戏,给女儿讲故事是我们最喜爱的活动。过去几年,每晚15到20分钟的亲子共读,成为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几年时间,我们讲了无数绘本,也讲了《窗边的小豆豆》《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等更偏文学一点的作品,甚至还包括全套七本的《纳尼亚传奇》。我估计,我们为她讲的书已经超过了1000万字。说实话,讲书其实挺费嗓子,但我们乐在其中。
现在我才突然领悟到,原来这是一项全家参与的心流活动。它满足心流体验的所有要素:全神贯注参与,目标明确(每次15到20分钟),即时反馈(孩子随时提问),充满乐趣。
我得到的启示是,幸福的家庭生活不是白来的,要多花些心思去设计。
更进一步,既然家庭生活如此,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
本书名为《心流》,但最终落脚点——如最后一章标题,是追寻人生的意义。
或许说人生意义有点大、有点空,但至少我们要从为自己打造心流活动,以及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