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00%之间的水平。
此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报道铺天盖地,人人都在讨论。
但讨论归讨论,很少有人追问,那则消息表达的准确含义。
比如,什么是联邦基金利率?为什么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值?美联储为什么要下调利率,动机是什么?
还有,在美联储宣布降息前,市场就已经达成了一致预期,唯一的悬念是降50还是25个bp,为什么市场能预判美联储的行动?
更进一步联想,QE(量化宽松)也是为了压低利率,那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与QE有什么关系?本次为什么是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而不是QE?QE到底又是什么?
以及新闻中提到了一个名词,点阵图。点阵图显示,对2024年联邦基金利率中值的预期是4.4%,这暗示了美联储可能在年底前再降息50个基点。什么是点阵图?为什么美联储要发布点阵图?
正好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对这些问题都有解答。它就是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写的《21世纪货币政策》。
这是本大部头,三十几万字,不太好读。但原因不在于书籍的难度,这本书确实是面向大众写的,书中没有数学公式,没有难以理解的名词,对经济理论的讲解也很通俗。
问题在于其主题。对大多数人而言,根本不关心美联储是什么、如何运作,更别说本书还包含了很大篇幅的美联储实践了。
不过,耐着性子读完本书,收获也不小,本书对美联储的主要职责、政策框架、操作工具,讲得比较清楚;对21世纪经济的新常态和什么是量化宽松(QE),也作了充分阐释。
接下来我便以本书为蓝本,尝试回答上述美联储降息的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联邦基金利率?为什么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值?
虽然名称中带有“联邦”两字,但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其实是由市场决定的。具体而言,它由银行间相互收取的拆借利率决定。
要说清楚美联储如何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先得解释两个名词,银行准备金与拆借。
准备金,可视为商业银行在美联储的存款。它有两个原因存在,一是出于法律的规定。为了避免银行过度投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法定准备金要求。每当银行收到一笔用户的存款,并不能将所有资金都用于放贷,其中一部分必须存在央行,这就是法定准备金。我国央行前几天也降准了,说的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准备金存在的第二个理由,是出于银行日常交易需要。就算央行不要求银行有准备金,银行出于流动性的考虑,也不会把所有用户存款用于放贷。它们总会保留一部分资金应对日常交易。
银行每天的交易量很大,有进有出,资金进出并不能完美预估,所以就存在准备金的盈余或不足。如果银行的准备金不够了,就需要向别的银行拆借。如果准备金不够的银行很多,拆借借入的银行就会变多,联邦基金利率就会上涨。反之,如果大多数银行的准备金都足够,那么拆借借入的银行会变少,供大于求,联邦基金利率就会下降。
美联储就是通过控制准备金的增减,间接控制联邦基金利率。具体而言,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调节准备金(称为“公开市场操作”)。当美联储在市场上买入债券,市场上美元就会增加,银行整体的准备金就会上升,利率就会下降。反之,当美联储卖出持有的债券,银行的准备金会下降,利率将上升。
说明白美联储如何控制联邦基金利率后,就能理解为何它公布的目标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值了。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准备金的多少,从而间接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因为调节是间接的,而且准备金水平还受一些其他因素影响,注定不会很精准,所以目标利率就定为一个区间,而非某个值(实际上做不到)。
另外,补充一点,美联储还有另一种调节联邦基金利率的方式,即向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准备金支付利息。但此方法一般用于想要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情况。当利率过低时(比如只有1%),美联储就可以宣布,所有银行存放在我这儿的准备金,我都支付2%的利率。那么联邦基金利率就会向2%看齐,因为拆借利率低于2%就没有银行愿意借出资金——把钱拆借给别的银行还不如存在美联储。
问题二:美联储为什么要下调利率,动机是什么?
这就要说回成立美联储的目的。历史上的意义不用再追溯,世界上大部分央行都已明确其核心职责,包括两点:维持合理的通胀和稳定就业。美联储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如果出现金融危机,也会间接冲击通胀和就业目标,所以维持金融稳定也逐渐成为各国央行的目标,但核心还是通胀和就业。
说回美联储为什么要下调利率。
一般来说,维持通胀和稳定就业,两个目标就像鱼和熊掌,相互背离,不可兼得。我们常听到的美联储的鸽派和鹰派就与这两个目标有关。借用外交辞令,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可分两派:鸽派,更重视就业目标;鹰派,更关注通胀目标。
美联储从2020年开始加息,其目标是打击通胀。但加息到现在,通胀得到了控制,代价却是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升高。本次开始降息,正是因为根据美联储判断,是时候切换目标,转过头来解决就业问题了。
美联储的政策操作,就像面点师傅和面,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目标是保持面和水的相对平衡。
问题三:QE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QE,什么情况会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QE,在《21世纪货币政策》里讲得比较多,因为其正是“21世纪货币政策”的新工具。
QE,是英文量化宽松的缩写,即央行大规模购买资产(主要是国债等长期证券)的行为。
那央行为什么要QE呢?
美联储推出QE的直接动机,是希望通过大量购买长期国债,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而影响到其他长期利率。而较低的长期利率,会刺激企业投资和消费者购买住房或汽车,还会推高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并且削弱美元。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增长。
总结为一句话,QE也是为了压低利率,只是更偏向于长期利率。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压低利率,在08年美联储要用QE,不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而本次要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不用QE?
与上个世纪相比,通胀的问题往往是过低,而不再是过高。
中性利率下降到很低水平,限制了短期利率向下调整的空间,从而严重削弱了传统货币政策效力。
试想一下,如果市场利率已经接近0了,那么央行无论怎么增加准备金,利率都不可能再下降。这就是传统货币政策能够生效的下限,央行需要别的工具进一步刺激经济。
其实,QE这个工具最先由日本央行使用,其背景正是市场利率已经降到接近0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也引入了QE这一工具,并连续进行了三轮QE。
但本次降息的背景不一样,降息前联邦基金利率在5%以上,有很大的下调空间,所以直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就行了,不需要发动QE。杀鸡焉用牛刀?
问题四:为什么市场能预判美联储的行动?
其实,与其说是市场预判了美联储的行动,不如说是美联储主动塑造了市场的预判。什么意思?
在各国央行早期的实践中,一直奉行的是保密主义。不解释,不沟通,保持黑盒状态。这一模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过时。一个关键的时点是1990年,新西兰储备银行与政府合作宣布,设定0%~2%为正式通胀目标。
从此之后,各国央行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公开透明。它们这样做的理由有很多,但其核心是:如果金融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决策者的想法,那么货币政策将更加有效。
经济,是信心与信誉的游戏。如果央行能够建立起足够的信誉,能让市场更加理解其意图,市场就更有可能按照它的意图去表现。
换句话说,为了更好地影响市场,美联储越来越重视直接而清晰地向市场传递信息。这与下一个问题也有关。
问题五:什么是点阵图?美联储为什么要发布点阵图?
增加美联储政策的透明度和沟通性。包括引入了通胀目标,大幅扩充《经济预测摘要》,政策原则的正式声明等。
更为系统地关注金融稳定性。2010年,伯南克在美联储成立了金融稳定办公室,负责监督美联储内部及其与其他机构的监督和协调工作。
开发和扩展了一套新的政策工具,包括美联储大规模证券购买和采用更明确的前瞻性指引。
点阵图,就是《经济预测摘要》里的一项内容,它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参与者单独做出,预测了联邦基金利率的未来走势,长这个样子。
美联储发布点阵图的原因,就是为了提升透明度及加强前瞻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