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该凭兴趣,还是看用途?

体娱   2024-10-09 20:08   重庆  

最近发生的一件巧合,让我有些感想。

9月19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00%之间的水平。此消息一出,激起市场千层浪,各种政策解读、未来趋势的研判都来了。而我发现,我正在读的一本书——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写的《21世纪货币政策》,对于理解此轮降息很有帮助。

当我读某本书,不久就会在生活中发现相关的例子或运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心理学上的解释,叫“孕妇效应”。当你怀孕后,就会发现身边原来有那么多孕妇。

我由此想到,读书应该读什么?

对于如何选书,向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方认为,读书应该凭兴趣,喜欢什么读什么。另一方则认为,读书应该看用途,需要什么读什么。对于后一种,有人取了个名字,叫“功利读书法”。

在我看来,双方都有理,并且不矛盾。从事实发展看,我先是读书的“兴趣派”,然后才逐渐偏向于“功利派”,目前持一种折衷的观点。

首先,读书肯定要根据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尝试过逼自己读不感兴趣的书,结果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是身心俱疲。只有很少时候,在努力坚持后,能迎来柳暗花明。所以,对于读不进去的书,建议先放一放。如果过段时间你还想读,不妨再试一次,可能就读进去了。

余华老师就说,他在三十五岁才真正开始读鲁迅。苏童也说,年轻时怎么都觉得《白鲸》不好,但上了年纪再读,就觉得它特别好。读书,也讲缘分。

但是,读书也不能全凭兴趣——特别是不能放任兴趣,只读轻松的东西。否则我就不会读《21世纪货币政策》,也不会有文首“开卷有益”的获得感了。

以前我读书很杂,天马行空,全凭兴趣。不过,如此读书虽然自由,想读什么读什么,但久而久之反倒疲惫。为何?

什么都摸一下,但又什么都没摸到。——我会产生如此的无力感。

那我花这些时间干吗,有什么意义?——我也会产生这样的自我怀疑。

后来我想起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句话,豁然开朗。他说:“读书要有根基。”我才明白过来,读书是应该有所捡选的。哪怕只读好书,也应该有所捡选。世界上的书太多了,人一辈子时间有限。如果不管不顾一头扎进去,就是以有涯求无涯,殆矣。我逐渐偏向“功利读书法”。

功利这个词,容易使人产生负面联想,世俗、唯利是图、拜金,等等——哲学上的功利主义也有这个困扰。但功利读书并不是只读“教人成功”的书,而是指以问题为导向地读书。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读什么书,用实践驱动学习。这是“功利读书法”的第一层含义。

读书应该划定范围,先在一些领域打下基础,再向外扩。这是“功利读书法”的第二层含义。就像红军当年的根据地,先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稳扎稳打,将小块连成片,才能最终解放到全中国。现在的我读书依旧很杂,但我坚持将兴趣与“功利”结合在一起。既读喜欢的小说、传记;也沿着一定路径,去读科普、哲学、经济管理。久而久之,我发规兴趣与“功利”在某种程度上越走越近了,两者不是非此即彼。

还是以《21世纪货币政策》为例。我对美联储的运作感兴趣,所以打开了这本书。但阅读过程中有阻滞的地方,想放弃,是解决问题的渴望驱使我读下去。读完后,发现它确实帮助我理解了社会现实。

我忽然想到,读书跟坚持运动特别像。喜欢运动的人,对运动肯定有兴趣。但他们不会原地踏步,总会挑战更大重量、更快速度,或更多技巧。每一次的运动过程,本身是痛苦的——肌肉酸痛,肺部灼烧,汗如雨下,消耗意志力。但它又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真正的“功利读书法”也一样,它带着自我提升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本身令人愉快。

END
我是霹雳
关注我,一起读书看世界

霹雳爱读书
一起读书看世界。
 最新文章